1、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概况。下列事件均与古代罗马有关,它们发生的先后
①建立共和国②凯撒夺政权 ③称霸地中海④建立帝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2、“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B.标志着美国诞生
C.宣告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D.成为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3、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
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工农红军长征 D. 千里跃进大别山
5、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 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6、嘉靖年问,“倭大举犯福建……距城十里……结大营(戚继光)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乃(于是)旋师。”该材料突出反映了
A.反侵略战争胜利
B.戚家军纪律严明
C.明朝的海防松弛
D.倭寇问题彻底解决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8、1980年《纽约时报》以惊人的口吻报道:“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轰然鸣响。”这里的“轰然鸣响”是指
A.在农村率先启动改革 B.在广州、福建兴办经济特区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9、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10、关于万隆会议正确的说法是 ( )
A.会议中,毛泽东与尼克松友好握手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1、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这是一起惨绝人寰的恐怖事件。我们对恐怖主义应采取的策略是
①加大禁毒力度;
②加大反恐力度;
③保护有限资源;
④加强国际合作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12、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外争国权,实业救国
13、五四运动促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这里的“对德和约”指的是(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北大西洋公约》 D. 《联合国家宣言》
14、2016年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会标用20根形似光纤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篆刻隶书印章。该会标的寓意有()
①经济全球化下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②中国融入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③两极对峙使世界局部“热战”此起彼伏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时代互联互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5、“公民大会的决议通常冠以‘议会和人民的决定’或‘人民决定’之名。”“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大会上的演说和辩论,然后再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这反应了雅典政治的
A.权利制衡
B.法律至上
C.轮番而治
D.民主原则
16、18世纪的英国,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君主与首相形成制衡的局面
B.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C.《权利法案》原则遭到破坏
D.内阁权力极度膨胀局面形成
17、根据下边资料卡片信息可以推断出的相关战役是( )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莫斯科保卫战
18、某班开展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事件可以入选此主题的有
①九一八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七七事变 ④百团大战 ⑤中共七大 ⑥挺进大别山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9、图1-图4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20、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是为了( )
A. 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B. 根除经济危机
C.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 组建欧共体
21、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________;在欧共体基础上组成的国家联盟——________;直接使苏联解体的是________改革
22、中国的文字以________为起点不断演变,经历了由实用文字到艺术书法的转化,东晋_______被誉为“书圣”。
23、(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地点:莫斯科
B.二战重要转折性战役发生地点:斯大林格勒
(2)据图指出:德国东侵苏联的进攻路线有什么特点?
2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___,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前期,中央政府设置________,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25、内战爆发:
性质: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_____________革命。
26、以________为指导思想的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1962年的________说明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27、成果: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_变成强盛的________。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8、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你知道他所描述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经济大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自然灾害
29、从繁荣到危机:时间、开始国家、规模:________年10月下旬,________股票突然下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________及整个资本土义世界
30、蔡伦的历史贡献是_________,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_________________ 。
31、材料解析
材料一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 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或废止法律,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不得在和平时期征集和维持常备军;人民有信教自由……
材料三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四: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人民有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
材料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我们”指的是哪个城市国家(即城邦)?其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由此奠定了哪一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3)材料三是哪次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它所提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欧洲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有关?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材料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5)材料五中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6)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4)洗雪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国耻
33、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过程。回答:
(1)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的出现?
(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事件是什么?
(3)社会主义从理想变现实的事件是什么?此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4)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4、经济的发展是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领先的国家,其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上图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的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进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出现了怎样的转型?
(2)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在战国时期哪一场改革后逐渐形成?
(3)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中说到:“在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节制与约束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的社会主流体制是什么?除此之外,明清时期还有什么政策阻碍了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4)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任答两点)据此,你认为国家应如何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任答一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