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达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 “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张老师从业十五年来尽职尽责,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所追求的“大爱”已经融进了学生心里。

    ②虽然是在国外举行婚礼,但两人的婚礼还是吸引了国内不少媒体前往报道。婚礼宴会上,许多明星都真诚祝福新人凤凰于飞,百年好合。

    ③在煌煌的夕阳中,石头铺成的庭院里,野草莓兀自地开着花,枇杷树开始结果,周围宁静得让人顿生黍离之悲

    ④她到任不久就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眼中的自己看起来很忙而不被人说三道四。

    ⑤三亚市公安局没有置之不理游客反映的天价海鲜、出租车宰客等问题 ,而是设立了旅游警察支队,有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⑥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用了40分钟,内容详尽,重点突出,新闻性、针对性强,都是穿靴戴帽的大实话。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⑤⑥   D. ②⑤⑥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来,一些地方屡屡传出党员领导干部在办公室设“镇邪兽”“转运石”,甚至请风水大师对办公室重新摆设或对办公楼周围作出调整,以换来好运保官员“不倒”,引起舆论哗然。

    B.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应用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经历了“电视——电脑——手机”的发展过程,政务传播的渠道也从网站邮箱转移到微博和微信进行传播。

    C.如果我们的作家动辄与市场接轨,轻易认为“卖书比写书重要”,怎么指望他们沉潜静思,面壁独处,写出具有独特思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来呢?

    D.人类心目中的摩天大楼——巴别塔从未泯灭,千百年来,人类繁衍换代,被定义为152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也从图腾变成现实。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就是要对医疗机构主体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否则,不能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

    B. 其实,不论网络剧还是电视剧,叙事动人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会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

    C. 据报道,不少服务行业长期借口“试用”为名,廉价甚至免费使用劳动力,试用期一结束,立马把人赶走,以此来降低成本。

    D. 各地方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部署,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抢险救灾和防汛减灾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那势必会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B. 一些网友认为网络词汇是过眼云烟,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消失了,因此没有必要把这些词汇编入字典里。

    C. 由于近年钢铁产业极其萧条,重庆钢铁公司2016年巨亏25亿元,在公司业绩严重下滑的背景下,李仁生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D. 抗战时期,中国大学集体内迁,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教育实史话。狼烟哭泣,家园飘雪,西南联大却书声琅琅,弦歌不辍,培养了许多人才。

    E. 阳春三月,春风徐徐,花园里杏花、桃花争芳斗艳,仙人掌也来比美,白兰花散发着淡淡醉人的清香……真是如花似锦,令人陶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地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千米,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2】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诗人李白交游广阔,对友人情深意切,既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目送,也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的思念。

    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赤壁之战中一代名将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轻松自如将敌人消灭的儒将风度。

  • 8、按要求填空。

    (1)总为浮云能蔽日, _________。([唐____ 《登金陵凤凰台》)

    (2)曾子曰:“ 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㓿过三种之境界”,其中形容第二种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李白为渲染蜀道奇险的气氛,用“______”夸饰山峰之高,又用“______”衬托绝壁之险。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____”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______”一句表现了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的场景。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一句借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渲染诗人与朋友将别时凄凉的氛围;“ 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_____”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2)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______________”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阐发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勾勒出阿房宫占地之广,还表现了建筑高耸的气势。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统治者要任用自己的亲信将领来把守剑门关。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________________”将月影下摇曳生姿的竹柏描绘得栩栩如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

    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牌后小标题“幽州九日”,将这首小令的写作时间、地点,以及作词的缘由都交待得非常清楚。

    B. “官舍悄”写出馆舍的万籁俱寂,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坐到月西斜”写出作者夜不能寐、望月西沉的情态。

    C. “永夜角声悲自语”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感受。

    D. “客心愁破正思家”一句中的“家”不仅指自己的小“家”,也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这个大“家”。

    E. “南北各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正是因为路途遥远,这种思念才显得更加沉重。

    2本词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为赠。余曰:余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辱以顾余   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  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 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 病:缺点、毛病

    A.①⑤ B.②⑥ C.③⑦ D.④⑧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予言为赠   贫贱困苦终其身

    B.知生   余言太迂

    C.于是焉   足以给薪苏而已

    D.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而不知为益且大也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5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中关于“仁”有多种说法,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请根据你的阅读理解,选择一点,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

    ②在很多文学经典的结尾,人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边城》中的翠翠选择了等待,《红岩》中的齐晓轩选择了牺牲,《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选择了回归。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描写这个人物做出选择时的内心活动。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

    ③台湾诗人洛夫有一句诗:“如果我用火写诗/请读我以解冻后的泪水”。请你把“如果我用   写诗”填写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感情真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