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新余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土地革命期间,苏维埃政权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选举运动,吸引工农群众参加城乡代表会议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还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对于老弱残废以及孤寡无依的人,实行社会救济。对这些措施解读不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巩固红色政权                                        ②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积累了民主政治经验                                        ④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 3、18世纪以前,英国公路发展缓慢。18世纪下半叶开始收费公路的普及进程加快,出现“收费公路热“,到18世纪晚期,伦敦、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道路都已成为收费公路。英国公路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推动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垄断资本的扩张

    D.工业革命的推动

  • 4、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据此可知,明代在西南采取 (     

    A.羁縻政策

    B.都司卫所制度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政策

  • 5、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专供朝廷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汉武帝通过此举意在(     

    A.增加政府收入

    B.削弱丞相权力

    C.推行官僚政治

    D.加强中央集权

  • 6、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据此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内战的庞大开支

    B.美货已经大量涌入

    C.官僚资本的形成

    D.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7、《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都城汴京每年消耗木、木炭数千万斤,供应困难。后来,建立了二十多个由官方垄断经营的石碳场,煤炭成为主要燃料来源。据此可知北宋时,煤炭(     

    A.加剧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

    B.助推城市发展的活力

    C.开始作为冶铁的主要燃料

    D.催生了能源革命兴起

  • 8、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

    B.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C.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

    D.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

  • 9、始撰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权力威胁皇权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 10、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 11、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     

    A.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B.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C.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 12、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神墙朱雀门外两侧有六十一尊真人大小的蕃臣像,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还可能有新罗文武王金法敏。蕃臣像反映了唐朝(     

    A.开放与包容的气象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C.胡化与汉化的并存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 1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A.钳制了人们思想

    B.巩固了政治统一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1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宰相的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B.进一步加强皇权

    C.唐朝基本沿袭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不完善

  • 15、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1928年7月,中美签订整理关税条约,美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原则。是年德国、英国、法国等10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新约,相关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1943年中华民族成功废旧约签新约的主要原因是(     

    ①收回关税自主权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②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③国民政府明确要求实现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地位的提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都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下列关于它们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我党的指导思想

    ②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③后者都体现了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④都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7、下表中,历史材料和结论相符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分设刺史。

    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

    隋唐时期创设科举制并对其进行进一步发展。

    彻底消灭门阀士族的政治影响力。

    C

    辽实施“南北面官”制度

    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不利于巩固统治。

    D

    明、清在地方实行督抚制度

    推动了民族交融

    A.A

    B.B

    C.C

    D.D

  • 18、洋务运动时期,轮船招商局仅在创立的头三年,“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少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有效实现了自强求富的战略目标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

    C.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改变

  • 19、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争权争利,“几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未足”,洪秀全又“欲众建诸侯以少其力”,一口气封了2700多个王,使得“内乱猜忌之萌,愈散漫不可制”。这种情况(       

    A.推动太平天国走向强盛历史

    B.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衰落

    C.影响太平军北伐和西征

    D.导致了清朝政权的瓦解

  • 20、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一部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的日军机场获胜,《新中华报》报道了此消息,如图所示。《新中华报》对此事的报道说明(     

    A.社会舆论助推民主革命转型

    B.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敌后战场英勇抗击日军侵略

    D.井冈山革命道路得以践行

  • 21、如表为战国时期齐国某地有关农业生产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土地数

    人数

    年代

    0.5公顷以下

    0.5~1公顷

    1~4公顷

    4~10公顷

    10公顷以上

    合计

    公元前403年

    29

    12

    29

    15

    7

    92

    公元前378年

    96

    10

    37

    5

    1

    14

    A.小农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自耕农发展得益于争霸战争

    C.租佃制得到民众的认可

    D.政府开始率先实施重农政策

  • 22、1979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考察了15个发展中国家的水电专家在中国考察中小型水电站20余座,其在考察报告指出:“(中国)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从开始到现在这样的规模……可以作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良好榜样。”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中国(     

    A.农村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C.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 23、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的一系列国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

    B.手工业制品畅销各地

    C.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D.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 2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下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选民证,有汉文、藏文等。与此相关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中国公务员制度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知识点

    时期

    地区

    迁徙活动

    影响

    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

    中国北方

    _______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________,势力一度到达________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_______,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________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________

    欧洲

    日耳曼人在与_____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3—6世纪

    中国

    _____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氏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______。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的开发。

    欧洲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_________

    西亚

    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_________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____三洲的帝国。

  • 26、正面战场的抗战

    时间

    会战

    影响

    1937年8—11月

    ________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37年9—11月

    太原会战

    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________

    1938年1—5月

    徐州会战

    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取得________。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1938年6—10月

    ________

    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1941年12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

    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 27、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________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________时代和________时代。

  • 28、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方向

    新航线

    1487—1488年

    迪亚士

    葡萄牙

    向东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__________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向东

    绕道非洲到达________ 和东方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向西

    从欧洲到美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

    船队

    西班牙

    向西

    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大西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 29、创立的意义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______________的颠覆,引起教会的极大恐慌与围攻。

     

  • 30、区域经济集团化   

    欧洲联盟

    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____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是由发达国家和____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东南亚

    国家联盟

    东南亚地区以____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

    合作组织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____

  • 31、海外贸易非常繁荣,________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历程

    (1)1804年_________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2)1826年,在_________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基本实现了独立。

    (3)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 33、春秋时期

    (1)齐国________________改革: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履亩而税”。

  • 34、人类文明的产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__________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36、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 37、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的背景、时间、宗旨和意义是什么?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时间和宗旨是什么?

  • 3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国虽布了参加第一次长界大战,但并没有真王派出军队参战。真卷入战争的中14万中国劳,协约国称为劳工旅

    在欧战场上以英法为协约国在德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 3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广东丰顺汤坑镇人,20岁中秀才,21岁补廪生。初在原籍办团练,镇压潮州农民反清起义。咸丰九年(1859年)任万安知县,因万安为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被革职,遂投湘军,入曾国藩幕,后升任直隶知州、苏淞太道,江苏布政使,福建巡抚等。从政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二是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他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主张,多被清廷采纳。同治年间丁日昌推举唐廷枢等创办开平煤矿;苦心筹划创建轮船招商局;成立上海机器制造厂总局。同治九年(1870年),丁日昌上《条议海防》奏折,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和把台湾建制为行省。丁日昌从政不忘育才,在家乡先后倡办或扩建蓝田书院、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等,促成同光年间向欧美派遣留学生,造就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1882年丁日昌卒于广东揭阳家中。

    ——据《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丁日昌》等整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日昌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丁日昌生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真题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