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2年,时任以色列外长提出“伊农计划”。该计划认为,现行阿拉伯世界由英、法等外部殖民者随意划分成19个国家,根本没考虑居民的意愿,教派和种族混居,因而这些国家像“临时建筑”一样不结实。为此,以色列要将整个地区分成若干小国,尤其将所有现存的阿拉伯国家进行分解。由此可见,“伊农计划”目的在于( )
A.联合阿拉伯国家反抗英法统治
B.维护阿拉伯居民历史传统利益
C.保障中东地区长期和平与稳定
D.确保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安全
2、观察下图,与隋朝相比,元朝水运的变化缘于( )
隋朝大运河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区域经济的迥异
D.疆域面积的扩大
3、傅斯年曾说:“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了,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进国民意识的大觉醒
C.唤醒了青年对于自由的追求
D.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4、1947年12月 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原则,指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这反映了( )
A.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
B.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C.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采取了主动
D.人民解放军军事理论的成熟
5、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他曾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可知该报为( )
A.《革命军》
B.《民报》
C.《新青年》
D.《青年杂志》
6、描述世界古代文明的论著颇丰,如《草原帝国》《伊斯兰世界帝国》《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印度与中国》等。这些论著折射出( )
A.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
B.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C.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
D.对文明的理解难以统一
7、(明代)当首辅失宠时,久受压抑的言官随即反扑,攻击首辅。六部部臣也会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否则就得上疏乞休,告老还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
A.君相矛盾激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内阁权力膨胀
D.制衡机制完善
8、据统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关税收额日益增长,从1855年的186万两增至1864年的787万两,占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的12%。到1894年,海关税入增至22528605两,30年间增长近3倍。这表明( )
A.海关税收已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C.外国资本刺激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9、“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D.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10、如表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 )
| |||
甲骨文 | |||
金文 | |||
小篆 | |||
隶书 | |||
楷书 | |||
草书 |
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
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
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
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
11、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12、20世纪30年代,江西地区流传出一首歌谣《红军北上》,内容有:“一束茶花万里香,送别亲人上北方,打败鬼子回家转,那时人民乐洋洋。”这首歌谣反映的事件是( )
A.北伐
B.长征
C.全民族抗战
D.人民解放战争
13、《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变革
B.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
C.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
D.极大冲击了传统礼教价值观
14、“同样令人困扰的问题来自新的劳动纪律和劳动节奏。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该材料反映了( )
A.手工工场的发展
B.工厂制度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电子商务的兴起
15、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
16、明朝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优养”科举制:从启蒙的社学阶段,有对贫寒学生的优待,如免缴学费、供给饮食、发给纸笔;进入府州县学后,在赋役上有所优免;参加考试的士子,有盘缠银的补助。这一制度( )
A.完善了全国教育体系
B.消灭了贵族统治根基
C.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17、唐代火药配方中硫、硝的含量相同;至宋代,《武经总要》中硫、硝比例则为1:2或1:3,并增加了许多辅助性配料,以起到燃烧、爆炸、放毒和制造烟雾等作用。这表明宋代( )
A.火药在军事上已广泛运用
B.科技发展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C.政府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
D.火药制作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
18、二战后,多数西方国家都形成了中间阶层的职业群体,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该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在业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科技革命的新发展
B.克服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表明“福利国家”成就凸显
D.是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19、北宋经济发展迅速。宋真宗多次打听国库虚实,参知政事李沆却不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他还经常上报各地水旱灾情,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表明北宋(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文官的社会地位突出
C.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D.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2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消除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障碍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21、(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的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罗斯“不过是一次长途奔袭。他们去后,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为是做了一场噩梦,而蒙古人留在这些城市里面下来的冒烟的瓦砾场以及堆积如山的尸体证实他们经过这里是可怖的事实。”材料说明蒙古西征
A.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B.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C.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D.推动欧洲城市发展
22、秦至西汉早期,很多墓葬的装饰艺术主要来源于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西汉末期,这类艺术创作的重点更多表现在儒家伦理价值方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观念的开放
B.法家思想已经被摒弃
C.儒学影响的提升
D.汉代艺术缺乏创造性
23、按照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帝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兼任,任何其他人无权问鼎。普鲁士在帝国议会占236名,超过半数;虽然在联邦议会中没有占到多数,但重大事项非得普鲁士同意才行。这些规定( )
A.使德皇地位至高无上
B.使普鲁士居于优势地位
C.使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D.削弱了联邦议会的地位
24、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25、
影响 | 具体表现 |
提高了全球________,使世界______激增。 | (1)玉米在中国和非洲的推广,获得可靠的_______,丰富了________。 (2)马铃薯对欧洲的影响:提高了欧洲的______能力。 |
改变了人们的______。 |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________,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也用作饲料,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 |
推动了当地_______的发展 | (1)北美:水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对当地________的影响 | (1)美洲:食草的 ________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______被滥伐。 (2)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 _____、______等造成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
26、美洲族群的变化
(1)出现新的族群: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_______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2)主要居民: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_______的主要居民。
(3)形成新的美洲文化: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_______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7、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政治制度。请在阅读下列表格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 中国 | 美国(18世纪晚期) | |
西周 | 秦朝 | ||
面临问题 | 在生产力落后、交通不发达情况下如何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 在一个刚经历了几百年分裂与割据的国家如何巩固统一 | 邦联制使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
制度名称 |
|
|
|
|
(1)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给诸侯; (2)诸侯有为周王镇守疆土、朝觐述职、随从作战等义务 | (1)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 (2)____________ |
(1)____________ (2)各州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
历史影响 |
(1)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西周统治区域扩大,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
(1)____________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1)____________ (2)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 |
28、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
(2)主要阵地: ______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鲁迅、钱玄同。
29、原因【知识点147】
(1)政治环境:____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____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2)社会环境:群众性____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抵制日货、____的群众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部条件:____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思想:“____”思潮的推动。
30、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_______。《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1、9月,_______自任总司令,调集100万军队“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由于_______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_______”倾错误,导致第_______次反“围剿”失利。
32、战后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
33、远古时期——起源时期
中华文明____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3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拥护“________”和“________”;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用________代替文言文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_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 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他在病重时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了争取和 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现在,我愿趁此机会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 一的方针政策: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 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摘自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材料四:
跨越海峡两岸的历史性握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握手,体现“合则两利”的两次重大事件和各自最主要的影响。
(2)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可以概括出什么方针政策?该方针政策的提出有何意义?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央政府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政策有什么不同?(2分)
(4)材料四所示历史性握手有什么现实意义?从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什么重要认识?
36、唐朝的法治和礼治
(1)唐朝法治的表现与评价是怎样的?
(2)唐朝的礼治有哪些表现?
37、冷战与两极格局结果
38、(1)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16世纪在中国澳门建立殖民据点的国家
B、哥伦布西航到达地点之一:古巴岛
(2)据图写出“三角贸易”的完整路线。
39、从互联网、报纸、杂志中或直接采访受害人,悼念当年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伤害中国人民的事实,分析侵略战争带来的长期危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