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②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学习和借鉴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③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利于提高西方国家治理水平
④长期实行科举制度是晚清被西方超越的根本原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0 余人。14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余人。至 15 世纪只有7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 )
A.封君封臣制度根深蒂固
B.封建王权日益强化
C.封建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3、13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提出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词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这反映出阿拉伯( )
A.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B.推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
C.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D.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4、南宋日用类书《事林广记》,将令人难读的《朱子家礼》,裹挟在民间日用的百科体系中,与世俗礼仪一起作为实用性的知识广泛普及,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朱子家礼》本身。由此可见,该著作( )
A.削弱了程朱理学的影响
B.扩大了儒学社会基础
C.背离了政府的价值导向
D.使儒家礼仪得以普及
5、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成果突出。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出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②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6、1593年,倭寇侵犯朝鲜,福建因而禁止通贩海上,但一些人借买谷捕鱼之引,远出海外贸易。中丞许浮远“出示招谕,凡留贩人船,不论从前有引无引、日远日近,俱准驾回照例报官纳饷,一切私通及压冬情罪悉宥免。”。许浮远的做法
A.旨在扩大海外贸易
B.终结了海禁政策
C.具有一定的开明性
D.加剧了局势动荡
7、公卿是商周时期的贵族阶层。如图中商至西周同、异姓公卿的比例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初始形态的确立
B.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
C.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D.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
8、1983年,法国核电成本每度为0.16法郎,而煤电成本为0.30法郎。这一年,法国核电厂发电量为1370亿度,共节约发电成本约200亿法郎。1982年,美国从核电获益17亿美元左右。核电成本比煤电每度低0.57美分。这表明( )
A.环境问题引发能源革命
B.核能的使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C.人类能源革命取得突破
D.清洁能源成为科技竞争焦点
9、《史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则说商鞅“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这能看出司马光修史与司马迁修史不同的是( )
A.史学著作体例的差异
B.史家理性缺失导致偏离求真
C.时代不同致评价不同
D.对政治变革立场的巨大差异
10、《史记》中有篇幅专门记叙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点,文章中一方面阐明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另一方面认为其末流“博物寡要,劳而少功”,以“累世不能同其学”;同时肯定墨家“人给家足”之道和道家的“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这些观点( )
A.意在强调多元化治国思想的重要性
B.适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潮流
C.促使汉代选才注重公平开放的原则
D.批判了儒家伦理政治化倾向
11、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在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 )
A.门阀制度仍盛行
B.官僚多出身于世家大族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2、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末年,你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A.晚上去听人说书
B.观看关汉卿的《窦娥冤》
C.穿着黄色的棉袍
D.阅读长篇小说《西游记》
13、淮海战役期间,广大群众共运送近44万吨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完成,共出动推车88万多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誓愿:“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解放区土地革命的开展
D.国民党军队主力损失殆尽
14、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会、封建贵族的特权。因为大封建主在同国王进行斗争时必须依靠骑士和市民,所以《大宪章》对他们的利益也有所照顾。由此可见,《大宪章》的签署( )
A.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B.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稳定发展
C.阻止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建立
D.反映了政治运行兼顾多方利益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A.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从此开始推行
B.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
16、下图为19世纪末法国艺术家蒂雷伯格内创作的漫画《世界的朋友》。漫画中三个朋友(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围着“Poudreexplosive”(火药桶)悠然地吸着烟。该漫画意在说明( )
A.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形成
B.世界大战爆发不可避免
C.三国同盟威胁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世界
17、《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项高阳。……(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②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
③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④周王室已经衰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邓小平同志曾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③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④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同时发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当时,革命担当的历史使命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土地革命,分田地
20、这一战役,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使蒋匪的江南防线无法组成,还有利于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该战役( )
A.推翻了国民党大陆统治
B.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解放了长江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21、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大臣高颎的建议,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规定每年正月初五县令出巡,根据定样标准划分百姓的户等上下,重新规定每年征发的差役与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被称为“输籍法”,是在“大索貌阅”基础上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 )
①加强对百姓的控制②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③抑制地方豪强势力④折合银两征收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1938年1月1日,《抗战漫画》在武汉创刊,其创刊词说:“我们决以漫画宣传队为中心,集合留武汉同志,培养一个新的生命,来刺激全国同胞的抗战情绪,和敌人作殊死之战。”表明( )
A.武汉会战必将胜利
B.国民政府组织抗战
C.敌后抗战形式多样
D.文艺服务现实需要
23、在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曾出土了60余只公元前2世纪的象牙角杯,檐口通常雕满了各种希腊神话与生活主题的图案,杯口边缘饰有希腊式的波浪形葡萄纹和波斯式的直线连珠纹。这些角杯印证了( )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西移
B.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罗马帝国内文化交流加强
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4、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实行改革,不分贵族和平民,将全体罗马居民根据财产资格划分等级并确定与其相适的权利和义务;公元前6世纪末,塔克文国王压制和打击元老贵族,处死了一些元老贵族,在元老院出现空额时也不增补。这些措施
A.延缓了等级矛盾的发展
B.强化了共和国的贵族寡头特征
C.加速了成文法的系统化
D.削弱了奴隶制政权的政治基础
25、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____得到一定发展。
(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____意识觉醒。
26、古代医学的成就
(1)战国时期: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_________进行诊断。
(2)战国至西汉间:《_________》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
①华佗创制“麻沸散”和“_________”。
②张仲景著成《_________》,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朝: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_________》,后人尊称其为“药王”。
(5)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
27、亚非拉文学
(1)特点:反映⑯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代表
a印度的⑰_________。
b中国的鲁迅。
c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d尼日利亚的索因卡。
2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3)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
②国民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29、
动因 | 经济 |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___________,西欧各国的_________迅速发展,西欧社会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____________的意愿日益迫切; |
社会 | 《____________》促使西欧掀起向东方和未知的海外的寻金热潮: | |
精神 | ①____________鼓励冒险精神,开拓进取,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现世幸福; ②基督教会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______________; | |
政治 | 西班牙和________王室积极支持海外扩张: | |
商业 | ____________控制了东西贸易的陆上通道,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 |
条件 | 客观 | 知识:地理知识的积累_______; 技术:造船技术不断提高;________的使用。 |
主观 | 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
30、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________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________。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平均地权”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__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________起义影响巨大。
31、亚洲的觉醒:
(1)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国大党”。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要求释放提拉克。这次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2)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期间,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伊朗为___________________。
(3)1911年,中国爆发的___________________,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
32、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原始农业出现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____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33、这一时期,以_______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这种_______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_______于世界潮流。
34、(工业化浪潮下的世界)
19世纪60、70年代,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下图所示的国家以不同方式应对这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1)对照如图,将字母所示国家填入相应言论的前面。
(2)写出19世纪中期,言论所代表的国家社会发展的障碍以及应对措施。
字母 | 言 论 | 障碍 | 应对 |
|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待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
|
|
| “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人的表决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能依靠铁和血。” |
|
|
|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
|
|
|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
|
|
|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
|
35、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36、俄国农奴制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是什么?
(2)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是什么?
37、围绕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大主教和赫胥黎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那么,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38、结合材料分析英国早期海外活动的特征。
39、1975年邓小平领导整顿的重点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