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高锰酸钾晶体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灼烧”时,可在玻璃坩埚中进行
B.“浸取”时,可用无水乙醇代替水
C.“转化”反应中,通入CO2的目的是提供还原剂
D.“浓缩结晶”的目的是分离提纯KMnO4
2、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3、用图示装置及药品制备有关气体,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装置及药品 | ||||
实验目的 | 制H2S | 制氨气 | 制NO2 | 制氯气 |
A.A
B.B
C.C
D.D
4、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5、A~G是几种烃的分子球棍模型(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含碳量最高的气态烃是 (填字母).
(2)能够发生加成的烃有 种.
(3)一卤代物种类最多的是 (填写字母).
(4)写出实验室制D的化学方程式 .
(5)写出F发生硝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某同学为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1)将钠、钾、镁、铝各1分别投入足量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最慢;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
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7、磷与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PCl3、PCl5。
(1)写出磷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
(2)PCl3分子中磷原子采用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___,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
(3)磷原子在形成PCl5分子时,除最外层s、p轨道参与杂化外,其3d轨道也有1个参加了杂化,称为sp3d杂化。成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总和为5的原子常采用sp3d杂化。PCl5分子中5个杂化轨道分别与氯原子配对成键,PCl5的空间构型为三角双锥形(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PCl5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PCl5分子中磷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B.PCl5分子中没有形成π键
C.PCl5分子中所有的Cl—P—Cl键角都相等
D.SF4分子中S原子也采用sp3d杂化
(4)N、P是同一族元素,P能形成PCl3、PCl5两种氯化物,而N只能形成一种氯化物NCl3,而不能形成NCl5,原因是___________。
8、某温度下,在一个2L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X、Y气体,发生有关X,Y、Z、W四种气体的化学反应:其中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且反应过程中,容器中的压强不变。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min,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3min时,_______
(填“>“、<“或“=”)。
(3)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_______,W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
(4)若其他条件不变。初始时向容器中额外通入氦气,则达到平衡的时间_______2min(填“>”、“<“或“=”)。
(5)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填字母)。
a.W、Z的浓度相等
b.反应速率
c.X、Y的浓度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9、化学学习中要注意对过程的分析,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向石蕊试剂中通入氯气,起始时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溶液褪色,则使溶液变红和褪色的微粒分别是 、 。
(2)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到中性,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0、A、B、C、D四种元素处于同一周期,在同族元素中,A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在同周期中是最强的,C的电负性介于A、B之间,D与B相邻。
(1)C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
(2)A、B、C三种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写元素符号)_____________。
(3)B的单质分子中存在_____________个键。
(4)D和B形成一种超硬、耐磨、耐高温的新型化合物,该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__晶体,其硬度比金刚石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5)A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在同族中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1、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2)若开始时开关K与b极连接,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3)若开始时开关K与b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溶液中Na+向A极移动
B.从A极处逸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
C.反应一段时间后加适量盐酸可恢复到电解前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D.若标准状况下B极产生2.24L气体,则溶液中转移0.2mol电子
(4)该小组同学认为,如果模拟工业上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的方法,那么可以设想用如图装置电解硫酸钾溶液来制取氢气、氧气、硫酸和氢氧化钾。
①该电解槽的阳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②右侧电极发生的是_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从A出口流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从D出口流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
12、烧杯中装有一定量的较稀浓度的和
混合溶液,往里面滴加稀
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经分析得知该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nm的
,请填空:
(1)写出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2)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知该分散系为___________,证明方法为:___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
(3)得到的黑色分散系中,含有少量和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原因是___________。
(4)该黑色分散系区别于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____。
(5)向烧杯分散系中逐滴加入盐酸至过量,会出现一系列变化,现象是:___________,请配平该过程中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
13、Ⅰ.呋喃甲酸是一种抗生素,在食品工业中作防腐剂,也作涂料添加剂医药、香料等中间体,可用呋喃甲醛制备,其实验原理和制备步骤如下:
2+NaOH→
+
∆H<0
步骤③提纯过程: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1)步骤①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其措施有:磁力搅拌、__________和缓慢滴加溶液。
(2)步骤②中,加入无水的作用_______。
(3)呋喃甲酸在A、B、C三种溶剂中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如图。步骤③提纯时合适的溶解试剂是________。
Ⅱ.利用呋喃甲酸制取的呋喃甲酸正丁酯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呋喃甲酸和正丁醇制备呋喃甲酸正丁酯,有关物质的相关数据及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化合物 | 相对分子质量 | 密度( | 沸点(℃) | 溶解度(g/100g水) |
呋喃甲酸 | 112 | 1.322 | 230-232 | 4.33 |
正丁醇 | 74 | 0.81 | 117.3 | 9 |
呋喃甲酸正丁酯 | 168 | 1.053 | 136.1 | 0.7 |
分水器的操作方法:先将分水器装满水(水位与支管口相平),再打开活塞,准确放出一定体积的水。在制备过程中,随着加热回流,蒸发后冷凝下来的有机液体和水在分水器中滞留分层,水并到下层(反应前加入的)水中;有机层从上面溢出,流回反应容器。当水层增至支管口时,停止反应。
呋喃甲酸正丁酯合成和提纯步骤为:
第一步:取足量的正丁醇和呋喃甲酸混合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反应装置如图a所示(加热仪器已省略);
第二步:依次用水、饱和溶液、水对烧瓶中的产品洗涤并干燥;
第三步:用装置b蒸馏提纯。
回答有关问题:
(4)装置A的名称_________。
(5)实验中使用分水器的优点有________。
(6)第二步用饱和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
(7)若实验中得到呋喃甲酸正丁酯,则呋喃甲酸正丁酯的产率为________。实验中呋喃甲酸正丁酯的实际产率总是小于此计算值,不可能原因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分水器收集的水里含呋喃甲酸正丁酯
B.该实验条件下发生副反应
C.产品精制时收集部分低沸点物质
D.产品在洗涤、蒸发过程中有损失
14、某温度下,在2L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3A(g)+bB(g)cC(g) △H= -Q kJ•mol-1(Q>0),12s 时达到平衡,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mol,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试计算:
(1)前12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2)化学计量数之比b:c=______________。
(3)12s内,A和B反应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用Q表示)。
15、光气(COC12)通常为无色气体,化学性质不稳定,遇水迅速水解。是有机合成、农药、药物、染料及其他化工制品的中间体。
(1)请写出COCl2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
(2)工业上用CO和Cl2在高温、活性炭催化作用下合成光气:Cl2(g)+CO(g)⇌COCl2(g) △H =-108 kJ/mol。在T℃时,向5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6 mol CO和0.45 mol Cl2,CO和COCl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时,第10 min时改变某个条件,使平衡发生移动,在12 min时建立新的平衡,则改变的条件为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3)已知Cl2 (g)+CO(g)⇌COCl2 (g)的速率方程v=k·[c(C12)]3/2·c(CO)]m,k为速率常数(只受温度影响),m为CO的反应级数。
①该反应可认为经过以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Cl2⇌2Cl 快速平衡
第二步:Cl+CO⇌COCl 快速平衡
第三步:COCl+Cl2→COCl2 +Cl 慢反应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标号)。
A.只有COC1是反应的中间产物 B.第三步反应的活化能最大
C.升高温度,k增大 D.Cl2和CO分子间的碰撞都是有效碰撞
②在某温度下进行实验,测得各组分初浓度和反应初速度如下:
实验序号 | c(Cl2 )/mol·L-1 | c(CO)/mol·L-1 | v/mol·L-1·s-1 |
1 | 0.100 | 0.100 | 1. 2×10-2 |
2 | 0.100 | 0.200 | 2. 4×10-2 |
m=_______,当实验1进行到某时刻,测得c(Cl2)=0.010 mol/L,则此时的反应速率v=_______mol·L-1·s-l(已知:)。
(4)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光气合成原料气CO和Cl2的装置如图所示。阴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
16、Li-CuO二次电池的比能量高、工作温度宽,性能优异,广泛用于军事和空间领域。
(1)比能量是指消耗单位质量的电极所释放的电量,用来衡量电池的优劣。比较Li、Na、Al分别作为电极时比能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如下过程制备CuO。
①过程I,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II产生Cu2(OH)2CO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程II,将CuSO4溶液加到Na2CO3溶液中,研究二者不同物质的量之比与产品纯度的关系(用测定铜元素的百分含量来表征产品的纯度),结果如下:
已知:Cu2(OH)2CO3中铜元素的百分含量为57.7%。
二者比值为1:0.8时,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Li-CuO二次电池以含Li+的有机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其工作原理为:2Li+CuO=Li2O+Cu装置示意图如下。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