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用图示装置及药品制备有关气体,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装置及药品 | ||||
实验目的 | 制H2S | 制氨气 | 制NO2 | 制氯气 |
A.A
B.B
C.C
D.D
3、以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高锰酸钾晶体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灼烧”时,可在玻璃坩埚中进行
B.“浸取”时,可用无水乙醇代替水
C.“转化”反应中,通入CO2的目的是提供还原剂
D.“浓缩结晶”的目的是分离提纯KMnO4
4、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5、交警检验司机是否酒驾时,通常使用酒精检测仪,学习小组分别对酒精检测仪的原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1)一种传统的酒精检测仪利用乙醇与酸性溶液的反应进行检测,甲组同学进行模拟实验,向酸性
溶液中加入乙醇,溶液由橙色变绿色,查阅资料发现
在溶液中显绿色,该实验体现乙醇的_______(填“氧化性”或者“还原性”)
(2)目前常用的是燃料电池型呼气酒精检测仪,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被测者呼出气体中所含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其酒精含量。
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②电池反应为_______。
(3)乙组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夹持装置省略)进一步探究催化氧化反应。
为检验反应产物,该小组同学分别取少量试管中的液体进行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可以用检验葡萄糖的方法检验乙醛。
实验序号 | 检验试剂和反应条件 | 现象 | 结论 |
a | 酸性 | 紫红色褪去 | 产物含有乙醛 |
b | 新制 | _______ | 产物含有乙醛 |
c | 浅红色含酚酞的 | 浅红色褪去 | 产物可能含有乙酸 |
①热水浴的作用_______。
②实验b得出结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
③实验a~c中的结论不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
6、常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A 萃取 B 分液 C 过滤 D 升华 E 蒸馏 F 洗气 G 蒸发 H加热分解 I 渗析 J 重结晶,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选用的哪种方法最合适?(填字母序号)
(1)除去水中的泥沙__________________
(2)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____;
(3)分离碘和铁屑___________
(4)用海水晒盐_________
(5)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__________;
(6)分离淀粉溶液中的氯化钠__________;
7、下面是同学们熟悉的物质:①O2 ②H2O ③MgCl2 ④HCl ⑤NaF ⑥CO2 ⑦CH4 ⑧CaO ⑨NaOH;这些物质中,属于盐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
8、通过粮食发酵可获得某含氧有机化合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2%,氢的质量分数为13.0%。
(1)X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
(2)X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达);
(3)X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铜或银催化下反应生成Y,Y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4)X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可生成Z。在加热和浓硫酸作用下,X与Z反应可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W,若184 g X和120 g Z反应能生成106 g W,计算该反应的产率为_____。
9、我国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在合金钢、高温合金及材料强度的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合金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某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优良性能,常用于制造门窗框架。该合金中含量最高的金属为_______(填元素符号)。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玻璃是一种常用的硅酸盐材料。制备普通玻璃的原料有:CaCO3、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
10、Q、R、X、Y、Z的电子层数均不大于3,且核电核数依次增大;Q+离子中只有质子,Z+离子的最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的;R、X、Y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R某种单质的熔点很高;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
(1)X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Z+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
(2)Q与R、X、Y形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是______(填分子式),其分子的空间形状为_______。
(3)Q2Y的稳定性比H2S_______(填“大”“小”),说明理由_______。
11、下表是某食品包装袋上的说明,从表中的配料中分别选出一种物质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富含蛋白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②富含糖类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③富含油脂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④富含维生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12、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6 。X、Y、Z三种元素常见单质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图所示变化:
已知一个B分子中含有的Z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分子中的少一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的单质与Z的单质可制成新型的化学电源(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两个电极均由多孔性碳制成,通入的气体由孔隙中逸出,并在电极表面放电,则正极通入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Y的单质与Z的单质生成C的反应是可逆反应,△H<0。将等物质的量的Y、Z的单质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适当催化剂和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下列各项的序号)。
a.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b.反应过程中,Y的单质的体积分数始终为50%
c.达到化学平衡时,Y、Z的两种单质在混合气体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达到化学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e.达到化学平衡后,再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
13、如图所示,把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20℃)碳酸饮料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适量饱和CuSO4溶液,再用滴管滴加5mL浓硫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试管中破坏化学键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形成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
(4)写出有关现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5)由实验推知,反应所得溶液的总能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浓硫酸和饱和CuSO4溶液的总能量。
14、完成下列与溶液pH有关的计算
(1)室温下pH=2的HCl溶液和pH=10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之比为____。
(2)在25℃时,pH等于9和pH等于11的两种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为__。
(3)某温度时,水的KW=10-13,将此温度下pH=12的NaOH溶液aL与pH=2的H2SO4溶液bL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pH=3,则a:b=___。
(4)已知某温度时0.1mol•L-1NaOH pH等于11,在此温度下,若将100体积pH1=a的H2SO4溶液与1体积pH2=b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pH1与强碱的pH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用含a、b的表达式表示)
15、H2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
(1)已知:CO2(g)+3H2(g)=CH3OH(g)+H2O(g) ΔH2=-49.0 kJ/mol,
CO(g)+H2O(g)=CO2(g)+H2(g) ΔH3=-41.1 kJ/mol,H2还原CO反应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ΔH1,则ΔH1=_________kJ/mol
(2)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CO和2.2 molH2,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实验测得平衡时CO的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压强:p1____p2。(填“>”“<”或“=”)
②M点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3)H2还原NO的反应为2NO(g)+2H2(g)N2(g)+2H2O(1),实验测得反应速率的表达式为:v=kcm(NO)·cn(H2)(k是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①某温度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
编号 | c(NO)/(mol/L) | c(H2)/(mol/L) | v/(mol·L-1·min-1) |
1 | 0.10 | 0.10 | 0.414 |
2 | 0.10 | 0.20 | 1.656 |
3 | 0.50 | 0.10 | 2.070 |
由表中数据可知,m=_____,n=_____。
②上述反应分两步进行:
i.2NO(g)+H2(g)=N2(g)+H2O2(1)(慢反应); ii.H2O2(1)+H2(g)=2H2O(1)(快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H2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反应i的活化能较高
C.总反应速率由反应ii的速率决定 D.反应i中NO和H2的碰撞仅部分有效
(4)2018年我国某科研团队利用透氧膜,一步即获得合成氨原料和合成液态燃料的原料。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空气中N2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按4:1计)。工作过程中,膜I侧所得=3,则膜I侧的电极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研究新型的有机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费托合成是以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适当条件下合成烷烃的工艺过程,表示为:
(1)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6molCO和6.6molH2,反应10min后,测得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①由上图判断,费托合成中生成___________(填“”或“
”)的活化能最小,A、B点对应的合成
反应的平衡常数K(A)___________K(B)(填“>”、“<”或“=”),理由为___________。
②650K时,生成的反应已达平衡,则此时反应选择性(转化的CO中生成
的百分比)为___________%,平衡常K=___________。
(2)利用电化学原理既能合成有机物,又能输出电能。下图所示装置可合成苯胺,反应进行一段时间,负极质量减轻7.8g,D出口溶液增重0.19g。
①电流的方向为___________(填“A→B”或“B→A”)。
②生成目标产物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③电流效率=___________%。(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