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这是怎么回事呢_______
2.鼹鼠先生经过狐狸太太家_____正巧_____狐狸太太走出门_____
2、我会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乌云 (______)的空气 (______)的杯子
(______)的向导 (______)的指南针 (______)地走路
3、课文直通车。
1. _______________,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_______________。
2.《大象的耳朵》一课中,大象最后说:“我还是 _______,人家是人家,____________。
3.《蜘蛛开店》一文中,蜘蛛最后决定卖___________,但是看到这个顾客后,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原来那位顾客是_________。
4.《青娃卖泥塘》中,青蛙最后决定____(卖 不卖)泥塘了。
5.小毛虫费了_____,才揶动了一点点,但他并不悲观失望,他懂得:___________。小毛虫在与世隔绝的茧屋里明白了__________的规律。
4、比一比,再组词。
戏________ 第_______ 声________ 身_______
找________ 弟_______ 色________ 看_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课(________) 座(________)
棵(________) 坐(________)
交(________) 页(________)
父(________) 贝(__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fǎng zhī qián cái bǐ sài shì jiè
xǐ zǎo bāng zhù wū hēi yuàn yì
7、根据读书积累,用“√”和“×”判断对错。
【1】三毛在睡梦中梦到了自己的母亲。( )
【2】《爱心树》中的大树最后变成了树墩。( )
【3】花婆婆是小艾莉丝的外婆。( )
【4】花婆婆的名字叫艾莉丝( )
8、下面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揠苗助长》告诉我们通过拔苗的方法能让禾苗长得更快。____
【2】《画杨桃》让“我”明白了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样子是不变的。____
【3】《小马过河》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都是对的,我们不用自己去尝试。____
【4】《亡羊补牢》告诉我们犯了错误及时改正还不算太晚。____
9、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乌”字是独体字,共四笔。 ____
【2】“穷”“室”两个字都是上中下结构。 ____
【3】“满”字的偏旁是“氵”。 ____
【4】“惊慌”和“慌张”是一组近义词。 ____
【5】枝叶稀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稠的一面是北方。 ____
10、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村居》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_____)
【2】“煎、 蒸、 煮” 部首是四点底(灬),都与“火”有关。 (_____)
【3】“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中“寻觅”的意思是“寻找”。(_____)
【4】糖只能用甘蔗汁和甜菜汁熬制。(_____)
11、猴子和牛
从前,在一条河边,住着猴子和牛。河对面有一棵树,树上结(jié jiē)满了果子。猴子和牛都想吃果子。可是牛只会游泳,不会爬树,所以采不到果子。猴子虽然能采到果子,但是不会游泳,所以不敢过河去采果子。
一天,猴子想到一个办法,就对牛说: “牛大哥,你背(bèi bēi)我过河,我爬上树去采果子。这样,我们就能够吃到果子了。”
牛认为猴子的办法好,就立刻把猴子背到河对面。到了河对面,猴子很快地爬到树上,采下果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互相帮助的好处。
【1】为短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2】根据短文内容,横线处应填( )(填字母)
A. 自己高兴地吃起来。
B. 和牛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3】“猴子想到一个办法”,猴子想的办法是什么?用“——”画出短文中的相关语句。
【4】短文主要讲了猴子和牛____________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12、我会读。
骆驼和羊
佚名
骆驼长(cháng zhǎng)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说:“高比矮好”羊摇摇头说:“不对,矮比高好.”它们俩为此吵个不停。
它俩走到一个院子(旁 傍)边,院子四周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仲 申)出墙外来,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绿油油的树叶,羊却怎么也吃不到。骆驼说:“你看,还是高比矮好,”羊摇摇头,不肯认输(shū)。
它俩又走了几步,看到围墙上有个又窄又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去吃园子里的草。骆驼却怎么也吃不到。羊说:“你看,还是矮比高好吧!”骆驼搖摇头,也不肯认输。
它俩找老牛评理,老牛说:“你们俩都只(zhī zhǐ)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1】用“√”选择括号中正确的字或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又窄又矮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矮——(______) 长处——(______)
【4】文中的“摇”字属于(_____)结构,这个字的部首是(______),除去部首还有(______)画,带有这个部首的字大多与(______)有关。
【5】文中的“窄”字的部首是(______),带有这个部首的字大多与(______)有关。
【6】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爸爸说:“是啊,大米是用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②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汤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③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次啊能摆在我们面前。”
【1】根据①②段的内容将下面的图片正确的排序。
【2】“经过”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填序号) __________
①通过。 ②过程。
【3】这三段文字主要是写(填序号) __________
①米糕很好吃 ②米糕得来不易
【4】选段让我们想起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为什么这平平常常的米糕叫“千人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乌龟与水井
一只乌龟在陆地上散步,路过一口水井,想到井边喝水。水井提醒乌龟说_____喂_____伙计_____请离得远一点_____掉到我这儿是很危险的。”
乌龟笑着说:“什么的江河湖海我没到过,不怕你这小小的一口水井。”
水井对乌龟说:“我这儿的环境与那儿不同。”
“什么相同不相同,还不都是水,我下去给你看看。”说着,乌龟“扑通”一声跳下了井。
乌龟跳到了井里,一会儿就明白过来,他再也无法爬上来了。
【1】给文章第一小节加上标点符号。
【2】这篇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有________句话。
【3】“我这儿的环境与那儿不同。”这句话中,“这儿”指 ________,“那儿”指________ 。(填序号)
①江河湖海 ②一口水井
【4】这则寓言的意思是( )。
A. 水井能关心帮助乌龟。
B. 不区别情况,不听人劝告,是没有好结果的。
C. 骄傲自大是不对的。
1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________吧?
【1】仿照画波浪线部分补写词语。
(______)(______)鲜花(______)(______)树叶
【2】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段中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音符 ②眼睛 ③琴声 ④眉毛
【3】我们应该用______语气读这些句子。( )
A.感叹 B.疑问 C.陈述
【4】春天还可能藏在哪里?仿照文段的句式写一写吧。
_________,那是春天的_____________吧?
16、根据语境完成练习。
大自然真奇妙啊!小静与同学们来到户外,看到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有很多“问号”,他们都在议论着呢!
小静:大自然真美啊!你看,树叶绿油油的,可是各种树的树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虎:你们听,鸟儿在唱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峰:夏天到处是可恶的蚊子,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瑞瑞:我也有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开心模仿秀。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2)他一会浓墨涂抹,一会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 ,一会儿 。
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读了这篇课文,你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字词语)来形容拉萨。
(2)欣赏了拉萨的天空,你会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________”
19、组词连句我能行。
(1)那糕 平时 什么 看上去 跟 没有 两样 吃的 糕
________________
(2) 的确 千人糕 应该 啊 这糕 叫
________________
20、看图写话
仔细观察下图,图上有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去那里,请你发挥想象,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一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