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是( )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谴,消谴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 。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艰苦的事。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于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关羽迫于形势归降曹操,得知刘备的消息后,护送嫂嫂离开曹操跟刘备会合,这体现了关羽的忠肝义胆。
B.《家》中觉民性格温和稳健,他和觉慧一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包办婚姻时他毅然离家出走。
C.《边城》中,情窦初开的翠翠满腔心事,却又无法言明,因内心苦闷而哭,爷爷虽了解翠翠的心事,但不知道怎样安慰翠翠。
D.《哈姆莱特》中,在奥菲莉亚葬礼上,雷欧提斯向哈姆莱特提出挑战,并特意在剑上涂上毒药,意图让哈姆莱特死于毒剑下。
E.《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第一次来到伯父家,在去客房的路上看到楼梯间的破旧,怀疑自己“走进了鸡舍”,内心失望不已。
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红花
C.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以下两副对联,恰当的横批是
甲:绿竹别具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
乙:三星高照花红柳绿春不老,万事亨通物阜家丰岁常春
A.迎春接福/家庭幸福
B.春暖大地/吉星高照
C.春风化雨/福如东海
D.春回大地/人寿年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内电影市场缺乏原创能力,跨国翻拍层出不穷,然而质量却不郎不秀,现状堪忧。
B.娱乐至死的当下新闻热点频出,有人真相尚未清楚,就汲汲皇皇乱加指责,态度浮躁随意。
C.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这现象早已不足为奇。
D.一个人做事,是仅仅顺着本能,还是已经做到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两种境界可谓判若云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于人类能够直接感知并长期赖以生存的陆地,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若追寻最初字义,则会发现“海”的本义源自“晦”,取其昏暗晦黑之意。《释名·释水》有:“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博物志》有:“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所指向的,是海的幽冥。
但海洋并非没有历史,海洋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几十年中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海洋以其彼此连通的特性,使世界有了成为一体的可能。因此,海洋史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
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文明的形成、历史的面貌,和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地中海文明所面对的被海洋分隔的“破碎的”陆地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国以土地的广袤辽阔,以陆地的完整独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但不能因此忽视海洋。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向东方、南方的传播,也有赖于海上航线的开辟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正是随着对海洋的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在中国史研究中引入海洋史观自有其必要性。
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以其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共同宣示着一种难以为人所控制的无序状态。这种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激发了古人的奇崛想象,滋生出独具魅力的神秘文化。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秦皇汉武之日常所居毕竟远离海滨,但无论是他们屡次“并海”而行和“东巡海上”,还是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海洋构想,汉武帝在宫殿区营造的“海池”与“海中神山”意象,所共同体现的,都是一种强烈的海洋情结,是对海洋的憧憬与向往。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就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这种憧憬与向往之上。前有徐福为秦始皇东渡入海寻仙药,后有东方朔谏止汉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面向海洋,秦汉帝王所求有二,一是希求长生不老,二是祈望预知政治气运。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想象力与实用主义的缠绕,共同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在秦汉人的心目中,海洋既是仙居,也是险地。直面未知的海洋,本就需要过人的勇气;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更伴随着重重危险。在面向海洋的文化表现中,秦汉人以其锐意进取的开创精神、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着积极的时代特色。在这样昂扬的时代风貌中,无数秦汉人携手前行,前赴后继,共同谱写了面向海洋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摘编自董家宁《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评〈秦汉海洋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3日)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海”有昏暗晦黑之意,所以屈原在《天问》中将东南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
B.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这与历史上中华文明所面对的地理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C.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和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展示出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
D.秦汉帝王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秦汉时期海洋事业的高速发展,构建起当时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经据典,阐释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引出了下文对中国古代海洋史的论述。
B.本文先论述中国史研究引入海洋史观的必要性,然后分析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和积极的时代特色。
C.文章举徐福和东方朔的例子,论证了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海洋的憧憬和向往。
D.文章最后一段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秦汉人在昂扬的时代风貌中谱写面向海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史作为一门有长足发展的学科,它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海洋彼此连通的特性。
B.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秦汉帝王探索海洋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虽看起来不合情理,却又有积极意义。
C.从秦汉海洋文化研究中可以看出,秦汉人对海洋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开发,这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D.中国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继续谱写面向海洋的历史,是继续弘扬优秀海洋文化的体现。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_________,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君子不齿。(韩愈《师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如建瓴走坂、百川东注,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的意义时说,笔直的木材经过外力的加工,即使再晒干,也不再挺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接着由“木”“金”的变化得出“君子”通过学习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赞誉而更加奋勉,但他也就只做到了认清自己和外物的区别以及“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诗人看到“有真意”的美好晚景,却“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早晚采集芳草来表现诗人对“志洁”的坚守。
(2)“天下”既可指四海之内,又可指所有的人。“天下”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异曲同工。
11、补写出下面语段中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古代诗文常用叠词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曹操《短歌行》以“青青子衿,______”表达对贤才的渴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木欣欣以向荣,_____”表达对万物各得其时的羡慕;杜甫《登高》以“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描写萧瑟秋景;白居易《琵琶行》以“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描摹音乐的变化;李清照《声声慢》以“寻寻觅觅,______,凄凄惨惨戚戚”抒发孤寂愁苦的心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泉南作①
张野(元)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②声里,又听啼鹃③。
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逐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经福建泉州南蒲所作。②鹧鸪:鸟名,其鸣声似“行不行也哥哥”。③啼鹃:杜鹃鸟,其鸣声似“不如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先点明词人置身之处与感发诗情的地理环境,然后从正面进行描写,以拟人夸张手法刻画入闽的艰难。
B.“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渲染了旅途环境的空寂苍凉。
C.词人认为,他能有机会游览这奇境绝非偶然,是上天有意要他用文字来描绘这美丽山川,写成佳作流传海外。
D.全词写景气势博大,激荡纵横,夸张和浪漫之笔为全词增添了瑰丽色彩,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2】李白的《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之难,张野的《沁园春·泉南作》也将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路途艰险,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父鸣九,官安徽合肥梁园巡检。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新宁匪乱,从协标剿捕。叙功,大吏误以为武生,拔补临武营外委,不就。至耒阳,佐当商理事。粤匪至,罄所有资助县令募勇筹防。贼知有备,不来攻,城获全。玉麟不愿叙功,但乞偿所假钱,以是知名。咸丰三年,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六年,擢广东惠潮嘉道。十一年,授广东按察使。同治元年,授兵部右侍郎,节制镇将。诸将冲锋,玉麟每乘小船督战,以红旗为识,或前或后。将士皆惴惴尽力。间入陆军察战状,往来飘忽无定踪,所经行军民莫敢为奸宄。光绪九年,擢兵部尚书,以衰病辞。会法、越构兵,命赴广东会筹防务,玉麟募四千人从行,驻大黄骁。遣部将防琼州、钦州、灵山,驻沙角、大角,与粤军联合。增兵设垒,编沙户渔舟,分守内沙港汊。法兵竟不至。十一年春,和议旋成,停战撤兵。玉麟疏请严备战守,以毖后患,陈海防善后六事。是秋,以病乞休,温诏慰留。十四年,扶病巡阅。至安庆,巡抚陈彝见其病笃,以闻,诏允开缺回籍,仍留巡阅差使。十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建专祠立功地,谥刚直。玉麟刚介绝俗,素厌文法,治事辄得法外意。不通权贵,而坦易直亮,无倾轧倨傲之心。每出巡,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军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栗。民有枉,往往盼彭公来。朝廷倾心听之,不居位而京察屡加褒奖,倚畀盖过於疆吏。
(节选自《清史·彭玉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
B.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
C.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
D.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旧时选官制度,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征”“举”与此意义相同。
B.兵部,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主管武官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兵械等事务。
C.赐恤,指官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功劳大小,追赠官爵褒封谥号,并给予其家属抚恤金。
D.开缺,此处指彭玉麟卸任。旧时指官吏因故不能留任,朝廷免除其职务,准备另选人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玉麟不恋钱财,散尽家财护城。广东盗贼到来,他用尽钱财帮助县令募集勇士筹备防务。耒阳城保全后也不贪心功劳,声名远扬。
B.彭玉麟运筹帷幄,治军严整有方。担任兵部右侍郎,坐小船督战,以红色旗帜作为标志,忽前忽后,将士们都紧张害怕而竭尽全力。
C.彭玉麟精忠报国,心系国家危难。光绪九年因年老生病而辞官,却逢法越交战,他不顾病体,主动请缨并募集四千人前往防守广东。
D.彭玉麟未雨绸缪,上陈海防要略。中法和议后彭玉麟毫不懈怠,上书奏请周密准备,以防后患,并陈述海防要妥善处理的六件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
(2)间入陆军察战状,往来飘忽无定踪,所经行军民莫敢为奸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网上流传出一段某男子当众殴打自己母亲的视频。后来这个男子被警方拘留了15天。然而,更多的细节被报道出来:这个男子平时对妈妈还挺孝顺,邻居们说,他一直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经常带老人出来散步。那天是带妈妈和孙子出去,妈妈突然不上车了,他一时情绪失控,事后也很懊悔。
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