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B.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C.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D.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A.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B.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C.引用、举例子、打比方
D.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
3、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遨游(áo ào) 滥用(jiān làn)
璀璨(cān càn) 渺小(miáo miǎo)
慷慨(kǎi gài) 扁舟(biǎn piǎn)
4、默写《枫桥夜泊》,注意书写要工整,布局要合理。
_____________
5、诗文积累。
1.古代诗词有意境。“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是陆游临终的叮嘱;“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材”是龚自珍热切的期盼;“天戴其苍,____________。纵有千古,_________。___________,来日方长。”是__________(填作者名)对少年中国的赞美。
2.四时景物皆成趣。冬天最美是_________,落雪的早晨当然美,__________,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___________。我还知道描写冬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书不厌百回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到之中,___________。”这些都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4.名言警句藏智慧。“一粥一饭,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警示我们要懂得_______。
6、(1)默写《囚歌》,并在需要重读的字下面加点。
(2)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3)①“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
②“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
③“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假如让你朗诵这句诗,你会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写近义词和反义词。(6分)
近义词:淘气--( ) 譬如--( ) 渺小--( )
反义词:吝啬--( ) 廉价--( ) 奥秘--( )
8、积累与运用。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陆游临终前嘱托儿子要在他的坟前告诉他国家统一的好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乞巧》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那时人们过七夕节的情景。
3.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强则国强。
4.陶渊明这样告诫我们珍惜时光: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_,岁月不待人。
5.“素之一忽________,黛之一忽_________。”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6.《将相和》中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______
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孔雀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不一会儿织成了一张网,一环套一环又细又密。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 )刮风下雨( )能粘住许多飞虫。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她织得那么快,那么好。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就织成浑圆的茧子,雪白的茧子光溜溜的。这时,蚕也向大家作了说明:“我吐出的丝( )很多,( )我一点不留,把它全送给人们,织成五光十色的彩绸。”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到孔雀的跟前 对孔雀说 听了蚕的介绍 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她
【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五颜六色——( ) 谨小慎微——( )
兴致勃勃——( ) 光秃秃——( )
【5】想一想,为什么蜘蛛觉得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蚕和蜘蛛,你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永恒的书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shǔ shù),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chǔ chù),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你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4分)
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草船借箭》节选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选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____相关内容改写的,作者是_______。其他三部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中,你看到_________的诸葛亮。他知道曹操________,因雾大不敢靠近,此时让“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_______,又是在告诉曹军射箭的__________ 。从“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中,你认识到__________的周瑜。
【3】文章题目中的“借”换成“骗”“取”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慈母情深(节选)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母亲四个“立刻”的动作,说明了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
【2】“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节到了,小强打算给母亲送张贺卡,可是平时母亲爱责骂小强。如果你是小强,你打算在贺卡上面写什么?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槽,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做宿店和饭店,节省了旅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时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摇船去无锡为什么可以节省路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在小船上睡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前两句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剥豆
毕淑敏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主题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答: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提高阅读速度,我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方法来阅读。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30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一般都架子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②中国人民苦斗了100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我在当时所谓的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
③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却令人毕生难忘。
④还有一件小事。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1】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的原因是( )
A.老舍先生一点架子也没有。
B.老舍先生愿意和我吃饭。
C.老舍先生是大学教授,地位尊贵,我有机会陪大学教授吃饭,很荣幸。
【3】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请概述另外两件。
第一件事:陪老舍先生吃饭;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里连用四个“地道”的用意是( )
A.突出这顿饭的北京特色。
B.突出老舍先生对北京的熟悉。
C.突出表明老舍先生具有北京人的和蔼、亲切、质朴的性格特点,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生活。
【5】读完本文,你觉得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是这样于琐细中表现精神的。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用抒情的语言赞美老舍先生的精神。
B.选取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正面写出老舍先生的精神。
C.通过饭店伙计的服务及吃客们的尽兴,侧面衬托老舍先生的精神。
16、阅读理解。
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 我因为有了伞 就大胆地在雨中走 却不知怎么淋湿了 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 我因为没有拐杖 所以走得非常仔细 专拣平坦的地方走 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掉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____________,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安然无恙的“恙”的意思是______。第三个人“安然无恙”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入第四自然段的标点,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为什么第三个旅行者什么都没带却安然无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文中用“ ”画出两个人失误的共同原因。
【5】将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横线上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
【6】请谈谈自己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我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孩儿们的依偎。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梧,胸宽体阔的妇人。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丰满的肌肤上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岂不又象征着我们的母亲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至于说中国天然风景的美,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自不必说,其实中国无地不美,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有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为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
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以极。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的全身擦洗,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和污秽不洁的面貌来!
听着!朋友!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适宜________ 蕴藏_________ 污秽_________
【2】选文中四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的作用是( )
A.启发读者思考
B.批评全国民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中所有的疑问句都表达了反问语气。
B.中国无处不美,处处都有令人留连难舍的胜景。
C.只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把母亲从敌人的手中救出来。
【4】作者把________比作“母亲”,她气候________,土地________,物产________,风景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把祖国母亲的美丽和可怜对照起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忆读书(节选)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极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1】根据选文内容填表。
态度 | 书名 | 理由 | 选书的标准 |
喜欢读 |
|
|
|
不喜欢读 |
|
|
【2】作者为什么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是“我”腿伤时唯一的消遣
B.让“我”明白了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C.让“我”知道了许多事情,认识了许多人物
D.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3】对画“ ”部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年时代不该读《红楼梦》,中年以后才该读
B.“我”十二三岁时不能深刻了解书中一个家庭的兴亡盛衰,所以对《红楼梦》兴趣不大
C.对一本书的理解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D.恰恰说明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道理
【4】你从“我”的读书经历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忆读书(节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 )越看越明白。( )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果然 虽然 居然 忽然
【2】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故事与《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有关( )
千里走单骑 温酒斩华雄 刮骨疗毒 败走麦城
A.诸葛亮
B.周瑜
C.关羽
D.张飞
【4】“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
【5】读书很重要,读书方法更重要。试着写两个你读书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你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对病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21、运用对比词“无论如何比不上”写出自己对秋天田野的喜爱。
我喜欢春天田野的____________,也喜欢_________________,还喜欢________________,但无论如何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扩写句子。
( )小姑娘( )跑过来。
23、习作乐园。
仔细观察右面漫画内容,再借助漫画标题,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思考漫画的含义,写一写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清楚,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