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 、 、 、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①③②
2、民间故事知多少。
【1】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化作一对( )飞去。
A. 蜻蜓 B. 蜜蜂 C. 蝴蝶
【2】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较为( )的一项劳役。
A. 省钱 B. 轻松 C. 残酷
【3】白素贞与许仙在( )邂逅,一见钟情,后结为夫妻。
A. 长沙 B. 绍兴 C. 杭州
3、关于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B.可以换一种人称来讲,这样更有新鲜感。
C.可以把几个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进行随意混编。
D.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4、读拼音,写词语
qǐ dí líng lóng fēn fù
( ) ( ) ( )
gāo bǐng qīn lǖè lǎn duò
( ) ( ) ( )
5、请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______:现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本课指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__________: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文中指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保卫赵国。
__________: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
__________:形容速度极快。
__________: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6、读拼音,写词语。
huī zhōu hēi qī qī
( ) ( )
shēnɡ jī ànɡ rán
( ) ( )
ménɡ lónɡ yǐn yǐn yuē yuē
( ) ( )
jiāo rónɡ jì liáo
( ) ( )
zhuānɡ bàn diǎn zhuì
( ) ( )
7、巧辨双胞胎(比一比,组成词语)。
挎( )扰( )抄( )
垮( )拢( )妙( )
朽( )府( )历( )
巧( )俯( )厉( )
8、读句子,填写恰当的叠词。
1.奶奶说:“它走了,它是______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2.满院子的白光,是_______的,______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3.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______的桂树,______的枝,______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______的骨朵儿了。
4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______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5河水的______,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9、阅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本文选自(作者)______写的散文______,文章语言______,引人入胜。
【2】“屏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在文中“屏障”是指____________。
【3】这段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以精妙之笔勾勒出中指____________的姿态和____________的地位。
10、借助资料,完成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_________。________,矞矞皇皇。
资料一
在《<少年中国说>(节选)》的第2部分,梁启超先生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运用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
资料二
震惶:害怕惊慌。隼:一种凶猛的鸟。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1】补全这句话。
【2】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象征着少年中国的________。鹰隼展翅试飞,_________,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________,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11、延伸阅读。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独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顺流而下。近了,近了!那银色的胡子,尖尖的嘴巴,像天庭下凡的神仙,独乘木船,缓缓漂来。
小鸟,那微小身躯,面对广阔无边的大海,它没有畏缩,风浪过后,便坚毅地站在大海中的木板上,寻找着新的希望。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后,一下子落到船上。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们赶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们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水手们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们的感情日益深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船窗时,它便敞开歌喉,歌声婉转动听,犹如春水淙淙。人类给了它生命,它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献给哺育它的人们。
返航时,人们对小鸟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谁不爱自己的故乡!
水手们决定放了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蓝去,回到兰色的故乡去。离别前,小鸟与水手们合影留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熔进那兰色的画面。(有改动)
【1】请把最后一段中的错别字圈出并改正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喜爱得不舍得放下。__________________
②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句意,把相应答案的字母填入横线上。
A.小鸟的无助
B.小鸟对人类的回报
C.小鸟的美丽
D.小鸟对故乡的思念
①娇巧的小嘴,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独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顺流而下。__________________
③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船窗时,它便敞开歌喉,歌声婉转动听,犹如春水淙淙。__________________
④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除了写出了小鸟的美丽可爱,还( )
A.借小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B.借小鸟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阅读。
苏武牧羊
①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jīng)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②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③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使卫律去劝降。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骂得卫律无言以对,脸色一会儿通红,一会儿刷白,羞愧而去。
④为了使苏武屈服,勾奴王又生一计。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牧。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⑤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40岁,而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1】读每个自然段,把苏武的经历补写完整,每个方框内不超过10字。
【2】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苏武______。
【3】用三个词语评价苏武。
______ ______ ______
13、把内容补充完整。(6分)
(1) ,切切故乡情。
(2)春风有绿江南岸, 。
(3)江南几度梅花发, 。
(4) , ,聒碎乡心梦不成, 。
(5)家乡,在游子心里,是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古诗词三首》都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把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 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 的美好回忆和深深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 。
14、阅读
_______________
在英国有位孤独的老人,( )无儿无女,( )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住。因此,老人(宣告 宣布 宣传)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 )这是栋有名的住宅,( )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英磅。”青年并不沮丧,他(诚恳 诚实 诚意)地说:“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就是这个小伙子!”
青年以 赢得了这栋住宅的购买权,梦想成真。
【1】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 仁爱无价 B. 梦想成真
【2】在文中的(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用“——”画出括号内最准确的词语。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孤独(________) 朴素(________) 沮丧(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就文中画线句子回答: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位青年为什么赢得住宅的购买权?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上写上合适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画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句子。你想对文中的那位衣着朴素的青年说些什么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西湖的“绿”
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然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①雨中去访灵隐寺,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②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③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④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⑤亭旁溪水琤纵,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如一幅青绿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请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1)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第2自然段中抽出来的,放回原处应在(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3】短文抓住西湖“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描绘:一是在________看到西湖的绿;二是在________看到西湖的绿;三是在________看到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的“绿”,都给作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4】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句中的两个“那样”,表达了作者(_______)
A.看到青苔时的惊喜和对青苔的喜爱之情。
B.看到青苔后的惊讶之情。
(2)“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作者描绘西湖不同的绿,是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平台。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_________不像桃子________石榴________苹果那样________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校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1】在句中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________不像桃子________石榴________苹果那样________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爸爸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对比是因为( )
A.花生有月,而桃子、石榴、苹果没有用。
B.花生不如桃子、石榴好看,也不像它们那样能立刻分辨出来有无果实。
C.通过比较,写出花生的特点,说明花生补实无华、不计名利等可贵之处。
【3】(1)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下面事物,你又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话。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冰雪雕像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他们越来越觉得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么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子,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去。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宁静温暖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雪白,成了个小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静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
【1】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屋里放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B.一家人一住便是十几年,屋子已经显得有些老旧。
C.儿子没有安静的学习场所,父母也没有单独的休息空间。
【2】文章前两段描写了_____的场景;最后两段又描写了____的场景。
【3】第五自然段中加点的苦恼分别指什么?
(1)儿子的苦恼:_____
(2)爸爸的苦恼:_____
【4】本文很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如第一段写了“夏夜”,最后
两段又写了______,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
【5】文中哪个人物打动了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明理由。
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②“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实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③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④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垄,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垄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垄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⑤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⑥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⑦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选自琦君散文集《桂花雨》)
【1】试联系全文语境,说说第⑥自然段中“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的含义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本文中读到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形象,试简要概括并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品读下列语句,说说加下划线字词蕴藏着怎样的情感?
A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我原本想着替人照顾孩子,挣点钱补贴家用,没想到……”提起发生在16年前的往事唏嘘不已。
②1955年出生的刘芳是湖北麻城人,年轻时跟着丈夫来到黄石,生育了3个女儿。1988年,小女儿仅1岁多时,她的丈夫因故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境。刘芳开始靠打零工赚钱养家糊口,做过油漆工、当过保洁员、摆过水果摊……
③2007年7月的一天,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刘芳做起兼职保姆。一天,一名男子抱着两岁多的儿子小杰来到刘芳家中,请刘芳帮忙照顾,每月工资800元。不料,小杰的父亲在支付两个月的工资后,便失联了。
④尽管生活拮据,善良的刘芳并没有将怨气迁怒在小杰身上,仍然一如既往地悉心照料着小杰。小杰3岁时,刘芳将他送进幼儿园,重新摆起了水果摊。
⑤“你都是50多岁的人了,何苦为难自己呢?”“哪天小杰的父母找上门来,你什么都落不到。”看着刘芳每天都这么辛苦,亲戚、朋友、邻居纷纷劝说她放弃抚养这个孩子。但是,当放学回来的小杰亲热地喊着“奶奶”时,刘芳的心融化了。“就算是养只猫养只狗,时间长了也会有感情,何况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刘芳说。她知道自己肩头的担子很重,唯有一步一步咬牙走下去。
⑥在最艰难的时候,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让刘芳的步子迈得更加坚定。当地教育局了解到刘芳的困难后,将小杰调整到了离家很近的小学上学;当地社区为小杰中办了低保,逢年过节都上门慰问……
⑦在对小杰的教育方面,刘芳从不含糊。自从小杰上学后,她每天要求孩子早晨6点起床,在家里学习半个小时后再去学校。这样的坚持,一直到小杰上高中住校后才结束。
⑧刘芳平时生活节俭,但对于小杰,她十分舍得花钱,想方设法地改善他的伙食。“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不能太清淡了”,而平时她一人在家时,很少吃荤菜。
⑨16年来,刘芳的三个女儿深深地理解着母亲的善良和选择。她们把小杰当成亲人,辅导他做作业,给他做好吃的,为他付生活费,带他出去旅游……
⑩从无奈接手到视如己出,刘芳对小杰付出了全部。“我要是把孩子带废了,社会上的人会说我,他的家人也会怨我”,刘芳这句朴素的话语,透露出一份沉甸甸的善良和责任。
【1】在横线上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以下阅读方法,哪些是正确的 (多选题)。
A.读到第①自然段时,不懂“唏嘘不已”一词,可以停下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得知它的意思。
B.读第⑦自然段,第一眼看到“在对小杰的教育方面,刘芳从不含糊”时,可知本段大致意思。
C.要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准确。
D.读到第①自然段时,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如: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替人照顾孩子?这样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3】文章第⑩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对刘芳的 _______描写,你从中体会到 _____________。请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刘芳在抚养小杰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请你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刘芳对小杰的教育很重视。
B.刘芳的三个女儿很理解妈妈的选择。
C.亲戚、朋友、邻居纷纷劝说刘芳收养小杰。
D.刘芳和小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很多帮助。
【5】根据①﹣⑨自然段,想一想刘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夸张句
①校园里很静。
②西瓜很大。
21、21世纪图书馆的大门不会关闭。(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句子,想象画面,把句子写具体,每个句子至少两处。
句子1:天空飘起了雪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2:空中的云千变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平台。
同学们,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来写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吧!
要求:1.围绕自己的性格特点写出自己的故事,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
2.叙事清楚,性略得当,注意抓住人物的细节(如心理活动等)描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