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也是他写的。
B.“桂花开时香飘十里。”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出桂花很美。
C.《珍珠鸟》一文中,作者记叙了小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过程。
D.“秋天像一位神奇的画家,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田野。”是比喻句。
2、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停泊________(A.bó B.pō)
空位________(A.kòng B.kōng)
单薄________(A.báo B.bó)
3、《我要做好孩子》中金铃哪门学科学得最不理想?( )
A.语文 B.数学 C.英语D. 音乐
4、“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把书比作 ,这样写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 )(在括号内填写序号)
A.复杂深刻,观点含蓄 B.活泼形象,思想深刻
5、根据你所积累的知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
(2)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雷震《村晚》)
(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先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_____)(_____)有味 栩栩(_____)(_____) 一(_____)半(_____)
无(_____)(_____)呻 自作(_____)(_____) 风(_____)雪(_____)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文学作品应当实事求是,切忌矫揉造作,(________)。
(2)原来你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找我,看来是我(________)了。
(3)晚饭后,舅父在他家的书房给我们讲《三国演义》,我们听得(_______)。
(4)这本书中有许多字我都不认识,匆匆读完,也只是(________)。
2.画“ ”的词语的近义词是________,反义词是________。
3.我能用画波浪线的词语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
7、[读书倡议]学校向同学们提出了读书倡议,请借助拼音将其中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以书为伴,可以lǐng luè( )到shī qíng huà yì( )的景象;以书为友,可以收获到wú qióng wú jìn( )的智慧。
8、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是由《 》《 》《 》三首小诗组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妈妈的
之情。
2.《香港有棵老榕树》的作者是 。这棵老榕树的特点是 、 、 。作者最后发出感慨:只有懂得 植物和 植物的地方,才是真正领悟 的地方,才是能在地球上 的地方。
3.《城市的明眸》的作者把“变化了的青岛”比作“ ”,把“精美的青岛雕塑”比作“ ”,重点介绍了 的雕塑,赞美了建造者的聪明才智。
4.默写《望天门山》: ,
。 , 。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向日葵
①春天来了,雪化冰消,山青了,水绿了。阵阵春风场场春雨,向日葵长高了,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它像一个欢乐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②夏天到了,在这生长的季节里,向日葵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幼年,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了。你看,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它的花盆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几十个黄色的花瓣。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向日葵在风雨中摇摆,而它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早晨,葵花张开笑脸,第一个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阳;中午太阳当空,葵花总是扬起那金色的脸庞;傍晚,太阳徐徐落山了,向日葵又面向西方,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啊!多美的葵花呀!金色的阳光照进它们的心里了。
③秋天来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向日葵度过了它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渐渐成熟了。习习秋风,丝丝秋雨,向日葵的叶子由绿变黄,花盆外的花瓣也慢慢凋谢了。但是花盆里那些数不清的花蕊下面却结出了饱满的果实——葵花籽儿。这时,向日葵谦虚地悄悄地低下了头。好像在向人们暗示,该收获了。
④到了冬天,向日葵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丰收果实,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由于向日葵时时刻刻接受阳光的哺育,它的果实才格外饱满,格外香。
⑤是的,我们少年儿童也正像葵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原载《小学同步拓展系列丛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有删改)
【1】判断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短文是按“早晨、中午、傍晚”的时间顺序写的。______
(2)短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向日葵的成长过程。______
(3)“无忧无虑”说明向日葵的生长是很顺利的。______
(4)从“葵花张开笑脸”中的“张开”一词知道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______
(5)从第③自然段中的“数不清”这个词可以知道向日葵结了很多葵花籽儿。______
【2】“它像个欢乐的孩子”中的“它”是指( )
A.孩子
B.春天
C.山水
D.向日葵
【3】“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这里的破折号表示( )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C.意思转折
D.语气断断续续
【4】“几十个黄色的花瓣,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这句话采用了( )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
D.都不是.
【5】“早晨,葵花张开笑脸……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这句话采用了( )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
D.都不是
【6】如果要把文章分类的话,这篇短文属于( )
A.叙事
B.写人
C.状物
D.写景
【7】对于短文的最后一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
【8】读了《向日葵》这篇短文,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但是,当我捡起那根劈柴的时候,蜘蛛却生气勃勃,在地板上跑起来了。这时,我的小狗发现了它,而且像往常碰到昆虫时一样,淌出一大滩口涎,形成了一片口涎的“海洋”。在这片“海水”当中,影影绰绰看得出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
渐渐地小岛
动弹起来
从
海里
爬上了
陆地
蜘蛛似乎只剩了两条腿
但后来变成三条
四条
就这样
粘在一起的腿都舒展开了
它很快向一个黑暗的角落爬去
【1】给没有标点的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 “小岛””海里””陆地”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蜘蛛第二次脱险,可以看出蜘蛛的什么精神?[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作者从蜘蛛脱险这件事中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善良的种子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有,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素昧平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翼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最能体现“善良的种子”这一内涵的是哪两个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⑩段呼应了前文中的哪一句?父亲的认识为何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反驳,只能哀鸣踢蹬。
【1】《绿色蝈蝈》的作者法布尔是 国著名 学家。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个方面的习性?是什么样的习性?
【3】绿色蝈蝈为什么偏爱蝉的肚子?
13、走遍天下书为侣(节选)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①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②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③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④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画线句子是第一自然段的________,这段话是按照先____后____的顺序来写的。
【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分别对应哪一种读书方法?选择后填在横线上。
品味欣赏 总结收获 寻找新知 思考内容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3】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起来讲,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表达阅读同一作品的不同见解,你能从文中找出和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语句吗?用波浪线画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说明文《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按要求作答。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 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 76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
(选自新浪微博博文《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1】地球上大多数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
A.人工爆破
B.地壳运动
C.火山爆发
D.水库蓄水
【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单选)
A.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核、地幔。
B.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上层主要为玄武岩,下层主要为花岗岩。
C.地核内部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D.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地震发生。
【3】下面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单选)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A.分类别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4】“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 76公里。”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中的“大多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大本营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壁,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这段话节选自课文《 》,文章主要通过完璧归赵、 、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过程。
【2】汉字英雄。
璧:形声字;从玉,辟声;本义,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① “璧”的音序是 ,部首是 。
②了解汉字渊源,知晓汉字意义,做汉字英雄!读下面这段话,对号入座。(写序号)
A.完璧归赵 B.珠联璧合 C.白璧无瑕 D.双剑合璧
极品璧玉,质地通透、细腻圆润,人们喜欢用它来赞美一切美好事物、完美事件: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人们会用——( );好人成对、好事成双,人们会说——( );优秀精英精诚合作,打遍天下无敌手,人们称之为——( );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险落贼手,蔺相如随机应变、略施小计,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这就是——( ),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物归原主。
1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jǐn jìn)管海力布焦急地催(cuī chuī)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shì sì),我说的话千真万确(què quē)。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1】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十个左右的字概括选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表现海力布着急的句子。
【4】海力布为什么急得掉下了眼泪?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乡亲们不相信他的话
B.因为大山马上要崩塌了,灾难即将来临,乡亲们却不相信他的话
C.因为时间紧迫,灾难即将来临,海力布心系乡亲们的安危,但如果不说清楚,别人就不会相信,如果说清原委,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所以急得掉下了眼泪
【5】如果你是海力布,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跟乡亲们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形容心神不定”可用文中“_____________”一词来概括。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这是对老人的_____________描写,老猎人当时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藏羚羊向老人下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是怎样理解“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这句话的?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后,写出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空城计
公元228年,诸葛亮带兵讨伐中原,由于先锋马谡(sù)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失守。
诸葛亮闻知街亭失守后,立即布置全军撤退计划,由于战事需要,诸葛亮身边的武将都被分派了出去,蜀军退守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正在此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众人听后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眺望,只见尘烟滚滚,魏军分两路冲杀过来。诸葛亮明白,此时他如果慌乱,必将导致全
军覆没。因此,他神态自若,传令收起旌旗,各军各守营寨,有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者“杀”。又命令:“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都派十名士兵,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不要惊慌。”一切安排妥当,请葛亮带着两个书童,搬琴走上城头,点上两炷香,悠悠扬扬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非常疑惑,越看越害怕。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城中无兵,诸葛亮故意迷惑我们?”司马懿摇头说:“诸葛亮办事历来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城中必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城,定中了他的诡计,赶快退兵吧!”
城头的诸葛亮,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他看到司马懿撤退了,不由得拍手大笑起来。
【1】诸葛亮是分哪些步骤实施“空城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为什么“脸上泰然无事,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能成功实施“空城计”的原因是( )
A.神机妙算
B.天时地利人和
C.知己知彼,镇定果断,出奇制胜
D.兵精粮多,不怕敌人
【4】文中多处用到对比,请你任选两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西部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3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日常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牲口,全部依赖这3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
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必经的公路。
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
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喝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5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
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动物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
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找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老牛还是不肯让开。
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刚好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
不远的沙漠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仲出舌头舔舔老牛的眼睛,老牛也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静寂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戛然而止:_________________ 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写到泪水,运水战士和司机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小牛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老牛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老牛的两次哞叫,你能听懂吗?
凄厉哞叫是在__________________ 仰天长哞是在__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添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
【5】“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静寂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假如你在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窗边吹来的风缭乱了外祖父平日里梳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亮得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用同样的修辞手法描写“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胖墩儿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用上多个动词仿写句子,表现人物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
(2)老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老班长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合并成一句话。)
_____
(3)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缩句)
_____
(4)云南省的人口是我国最多的省份。(改病句)
_____
(5)老师对小红说:“我今晚要到你家里进行家访。”(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
_____
(6)搪瓷碗很重。(改为夸张句)
_____
(7)燕子飞过大海,肯定非常辛苦、艰难。(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
22、运用对比词“无论如何比不上”写出自己对秋天田野的喜爱。
我喜欢春天田野的____________,也喜欢_________________,还喜欢________________,但无论如何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给人以启发,请从中选择一件,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楚,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写明白。题目自拟。
提示:层次清晰,语句通顺,字迹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