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提供 供应
B.停泊 湖泊
C.监考 监生
D.恐吓 吓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碧波万倾 风光旖旎 乐此不彼
B.美妙绝伦 顶天立地 不可胜数
C.良辰美景 无边无银 养尊处优
D.伸头缩颈 心惊胆战 出谋画策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便宜 方便 B.勉强 强迫 C.三更 更好 D.间隔 时间
4、比一比,再组词。
伶( ) 虐( ) 俊( ) 属( )
怜( ) 虚( ) 骏( ) 瞩( )
赖( ) 稿( ) 桶( ) 狡( )
懒( ) 搞( ) 踊( ) 跤( )
5、积累运用
1.尹东上课时很不认真,他总是觉得自己还小,以后再学也来得及。老师决定用岳飞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导他。
2.林杰的《乞巧》一诗中描写乞巧节盛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
4.吃饭时,王杰把米饭撒了一地。爸爸见了,教育他说:“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_。”
5.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
6、按要求写词语。
1.闪闪发光(AABC)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光光溜溜(AABB)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寸草不生(形容十分荒凉)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xiá xiàn mù qīng chéng shēn yè yōu rán
(_____) (_____) (____) (_____) (_____)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结合语境选词填空。
举世________ 足____多____ ________多端
________远扬 ____通____和 流________所
(1)他从来都是有借无还,已经_________。
(2)桂林山水_______,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3)请葛亮_________,具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4)这家伙心术不正,_______,不可信任。
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在“走进信息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也体会到了信息给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了搜集和处理信息。下面请你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
1.做一次调查:如果要了解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你的家庭成员会从哪些渠道获得信息?按要求填涂并补充完整结论。
成员 | 信息渠道(运用的〇涂黑) |
爸爸 |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 其他〇 |
妈妈 |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其他〇 |
我 |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其他〇 |
结论:为了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我认为最快最方便的方法是:
2.根据语境,为下文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对同学们毒害很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 ;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
A.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
B.竟铤而走险,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C.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0、课内阅读。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___________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___________。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___________。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___________。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把下列词语依次还原到选文中。(只填序号)
A.平静
B.默默无言
C.寂静
D.严肃沉默
【2】选文抓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时间的场景,描写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___________、车船运奶图、___________、灯塔微光图,让我们感受到荷兰牧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选文中“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放在文章结尾处,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了一般人。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问题,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 )抓紧时间读书,( )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他都用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等符号,标明书中的重点内容,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对书理解得多么深透。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格外——(_________) 精炼——(_________) 废寝忘食——(_________)
【3】给短文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
【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5】短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可用一个成语替换,这个成语是_________。
【7】毛泽东同志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请认真阅读短文后,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在括号里打“√”。
①很早就起床( ) ②抓紧课余时间( ) ③高声朗读( )
④读得特别认真( ) ⑤边读边做笔记( ) ⑥从不浪费一分一秒( )
【8】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1】在选文的“□”内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课文理解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词。
(1)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句话中“胜利的彼岸”是指________。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就必须:①________;②________。
【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本文作者是著名作家_______文章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借花生的特点来写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中的“一样”指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 ”画出来。
【3】这段话写出了( )。
A.花生果实的特点 B.花生的好处 C.花生的可贵之处
【4】父亲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通过“ ”“挂”和“ ”“高高地”这两组反义词将花生的果实与桃子、 、 这些水果相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花生具有 、 的可贵品质。
【5】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改为感叹句。
他们都是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高度
①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②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儿在乡下人们压根儿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看。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③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他就蹬着他那辆老自行车,带着我去赶热闹。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④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经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春节回家,听说邻村晚上放电影,我问父亲去不去看,父亲回答:“你自个儿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⑤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我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儿,我的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我不知怎么搞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⑥我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我回到家,敲门,父亲披衣来开门,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⑦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腰,老了。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有删改)
【1】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水漫金山”是指___________;“基石”是______。
【2】短文写了两次看电影的场景,第一次是_____;第二次是_______。
【3】“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画横线部分是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
【5】联系短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
16、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
【材料2】
和平宣言(节选)
冯亦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shāng)。
【材料3】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1】把从材料中提取的关键信息补充完整。
(1)国家公祭日是______月_____日。
(2)南京大屠杀持续时间是______________,在此期间受害者的人数大约是___________。
(3)今天,我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阅读时要提高速度,你快速阅读这些材料时运用了_______的阅读方法,你还知道一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下面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的中国人丧失了反抗的斗志。
B.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强大的。
C.当时政府软弱,但许多人正在为复兴中华而努力。
【4】读了【材料1】,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
读了【材料2】,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
读了【材料3】,我想说:“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加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面,赵王为什么胆怯?两相如和廉颇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赵王到渑池会面秦王这件事上,廉颇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4个字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这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注]
①当你乘车快要驶到北京东四环的中央电视台附近时,便会看到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它可容纳约1.2万人办公,同时,每日还可接待约1万人次的观光。
②中国尊的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建筑外观为菱形机理,源于中国传统器皿之一的“竹器”;建筑顶部的空间设计取自“孔明灯”的形态意象。它的建成,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
③除了独特别致的外形设计,中国尊的安全问题也让人放心。地上108层,地下7层,能够承受8度地震烈度。
④中国尊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底座,面积达6084平方米。支撑如此坚固底座的是世界最大截面为64平方米的多腔体钢管混凝土巨型柱。
⑤中国尊拥有全球超高层建筑中最高而大的室内观光平台。观景台净高18米,挑空三层的无柱空间,能够360度俯瞰整个北京城。
⑥中国尊不仅在建筑高度上全球有名气,整个大楼内配备的相应设备也很先进。上下楼使用的是全球提升高度最高的10米/秒的双轿厢电梯,从一楼开始乘坐电梯,不到一分钟,就能到达顶楼。整个“尊”内新风系统也是世界一流,保证楼内空气品质最优。楼内还配备了完善的消防设施,是国内第一个采用“临时/永久”结合消防水系统,实现临时消防与永久消防的无缝连接。
⑦中国尊施工时,采用了世界房建施工领域承载能力最高、面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1849平方米,12个顶升支点且重达4800吨的钢平台。施工还采用了运行速度为4米/秒(普通施工电梯只有1.6米/秒)、提升高度为514米的居全球最高的跃层电梯。
⑧中国尊是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的北京最高的地标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水平。
[注]:“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根据相关报道改编)
【1】根据内容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中国尊在北京东四环的中央电视台附近。 _____
(2)中国尊可容纳1.2万人办公,同时每日还可接待1万人次的观光。_____
(3)中国尊内新风系统是世界一流,保证楼内空气品质最优。_____
(4)中国尊是北京最高的地标建筑,代表了世界建筑设计师的水平。_____
【2】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尊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请你写出其中的四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分
B.空间变换
C.不同方面
D.总—分—总
19、阅读。
孝绳
孙道荣
偶尔看到一张获奖的新闻照片,心为之一动。
他70多岁了,是个典型的农村老汉。不过,在101岁的老母亲面前,他还是个孩子。
白天他要下地干活,还要兼打一些零工,很累。晚上回到家,倒头就能睡着,而且,总是睡得很沉。但他又不敢睡得太死,因为101岁的老母亲夜里要经常起来上厕所。老母亲的眼睛已经差不多全瞎了,夜里更是什么也看不见。这要万一摔上一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叮嘱老母亲,夜里起来上厕所时,一定一定要喊醒他。从很久以前开始,他就在老母亲的床边,又支了一张床,自己睡,方便夜里照顾老母亲。
也不知道是老母亲舍不得喊醒他,还是喊了他却因睡得太沉没听见,老母亲夜里常常自己爬起来,摸索着去厕所。这让他既自责,又担忧。
他想了个土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老母亲伸手就能拉到绳子。而绳子的另一头,则系在自己的手腕上。这样,老母亲只要拉一拉绳子,就一定能把他拉醒。
晚上,安顿好老母亲就寝,把绳子的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另一头紧紧地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然后,才熄灯睡觉。每天都是如此。
夜里,手腕上的绳子动了,他立即惊醒,开灯,起床,解开手腕上的绳子,扶起老母亲,搀到卫生间,等老母亲方便好了,再搀扶回床上休息。再把绳子系在自己的手腕上,才躺下睡觉。
一夜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程序。
他的夜,都是断断续续的,就像他的睡眠一样。哪怕老母亲最后一次上厕所时天都快亮了,只要自己还躺上床,还合上眼,眯一会儿,他就一定不忘,把绳子的另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直到早晨起床后,才把手腕上的绳子松开。早晨,他的手腕上,总是会勒出一道浅浅的血痕。
每天晚上都是这样。
记者拍摄的那张照片,只是记录了某一个晚上的场景:老母亲安详地躺在床上,他弯着腰拴绳子。那根不长的红绳子,在他和老母亲之间,晃悠。村民们都知道那根红绳子的故事,他们亲切地唤那根绳子叫“孝绳”。
孝绳,那是母子之间,多牢固的一根纽带啊!
(鲁刚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19期)
【1】在文中提到的“土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 )
A.用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
B.用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手上,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
C.他在老母亲的床边支一张床自己睡,照顾老母亲。
D.他叮嘱老母亲,晚上起来一定要叫醒他。
【2】作者为什么要称农村老汉为“他还是个孩子”?( )
A.他是个孩子
B.认为他很贪睡
C.他在母亲眼里是个孩子
D.他会把绳子系在母亲和自己的手上
【3】“这让他既自责,又担忧。”他为什么要自责、担忧?( )
A.一回家倒头就睡了
B.不知道母亲有喊他
C.没有扶母亲上厕所
D.忘了给母亲拴绳子
【4】“夜里,手腕上的绳子动了,他立即惊醒,开灯,起床,解开手腕上的绳子,扶起老母亲,搀到卫生间,等老母亲方便好了,再搀扶回床上休息。再把绳子系在自己的手腕上,才躺下睡觉。”表现出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A.认真细致
B.勤俭节约
C.惊慌失措
D.不厌其烦
【5】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描写老大爷帮忙母亲起夜的这个过程?( )
A.说明老大爷很可怜
B.体现老大爷很辛苦
C.说明老大爷是一个孝顺的人
D.体现老大爷是一个不厌其烦的人
【6】请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读者质疑这位老汉不可能坚持“一夜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程序。”这样的举动,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1.维黛安太太织好了这件毛衣。(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四十件毛衣从我新开的时装店装上开往国外的货轮。(缩句)
21、我能把画面写具体。
太阳升起,小鸟飞出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天下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展示。
这学期,学校一定组织过许多活动,请你选一个最感兴趣的活动写下来,注意要把课文中学到的场面描写或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有条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