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亲与女儿》中第二个女儿嫁给了( )?
A.菜农 B.陶工 C.医生
2、下列词语不全是近义词的一组是( )。
A.隐约——模糊选择——抉择
B.平凡——普通严厉——严明
C.特殊——特别繁茂——繁盛
D.沮丧——失落告诫——劝诫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好(shì) 眼眸(mōu) 眼睑(liǎn) 海域(yù)
B.冠军(ɡuān) 堡垒(lěi) 岔道(chà) 监狱(yù)
C.辛亥(hài) 雏儿(chú) 壮哉(zāi) 灰烬(jìn)
D.便宜(pián) 计划(huà) 半亩(mǒu) 间断(jiàn)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古诗中有“音”,你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泉水流淌在山石间;古诗中有景,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白鹭飞翔,桃花盛开,不时有鳜鱼跃起的水乡春景。
2.那___________的蓑毛,那__________的流线型结构,那__________的长喙,那____________的脚,增之一分则__________,减之一分则____________,素之一忽则____________,黛之一忽则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____________,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组词。
劈( ) 辟( ) 潜( ) 替( )
变( ) 便( ) 喧( ) 渲( )
焕( ) 涣( ) 哺( ) 辅( )
分( ) 份( ) 本( ) 木( )
6、照样子,写词语。
冷嘲热讽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无稽之谈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7、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1.这些话(_________)没有惹恼文宗,(_________)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2.(_________)你实在具有正直敢言的诤臣风采,(_________)还是委屈你兼任此职。
3.他明白,(_________)这场戏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_________)一旦应邀登台唱戏,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唱戏,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回绝呢?
4.梅兰芳也意识到,(_________)他留在上海一天,日本人对他的骚扰(_________)一天不会停止。
8、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负( )请罪 应接不( ) 玲珑( )透 ( )衣足食
心( )神怡 一知半( ) 众星( )月 ( )鸿遍野
1.画“ ”这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我还能再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的词语的__________。
3.与“缺衣少食”意思相反的词语是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草原即景(节选)
也许是因为这地方海拔接近1000米,天低得好像可以用手摸到,因而,人们对云彩的变幻也特别留意。在辽阔无边的蓝天上,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像簇狂舞着的雄狮,可是顷刻间又会化成黑乌乌的一片煤层。这时候,汽车声嘶力竭地跟云彩赛起跑来了,忽然,煤层上吧哒吧哒地掉下雨点。可是把脑袋从帆布里钻出来,朝四下里一望,乌云罩不到的地方却仍然是黄澄澄的一片阳光。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隙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这时候,一个奇丽的景色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道完整的虹,衬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拱了起来。
【1】这段话主要写了草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这段话中,“煤层”是指________;感觉天很低,作者认为也许是因为________。
【3】读读画“ ”的词语,结合短文,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云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能力检测。
西游记(节选)
A只好又来到翠云山,这次他变成了铁扇公主的丈夫B的样子。铁扇公主不辨真假,把他接了进去。说到孙悟空借扇一事,假B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铁扇公主笑道:“大王息怒,给他的是假扇。”假B道:“真扇子你藏在哪儿了?仔细看管好,那猢狲变化多端,小心他再骗了去。”铁扇公主说:“大王放心。”说着将真扇从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叶儿大小。A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问道:“这般小小之物,为何能扇灭八百里火焰?”铁扇公主道:“大王,你离家两年,怎么连自家的宝贝也忘了?只要念一声口诀,这扇就能长到一丈二尺长短。”A记在心上,将扇儿噙在口里,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铁扇公主气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1】文段中的A与B分别是《西游记》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本段通过对A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突出了A_________的特点。
11、阅读《黄鼠狼》,完成下列各题。
黄鼠狼,学名黄鼬(yòu),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因为头小如鼠,毛呈黄褐色,又性野如狼,所以被称为“黄鼠狼”。
黄鼠狼行踪诡秘(guǐ mì)。它白天穴居在山区的岩石下、林子的树洞中和城里一些老房子旁边的砖堆或柴堆下。一到夜晚,它就迅速出洞,或上树或潜水,凭借灵敏的嗅觉搜寻食物。
民间有句俗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黄鼠狼落下个偷鸡贼的恶名,实在是“冤枉”了它。生物学家曾对全国11个省市的5000只黄鼠狼进行解剖,从胃里剩下的残骸鉴定,其中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后来,又做了活黄鼠狼的食性试验,结果证明黄鼠狼在极端缺食的情况下,才叼鸡吃。那它最爱吃的是什么呢?据统计,一只黄鼠狼一年大概能消灭400只鼠类。如果它寻到鼠类,就掘开鼠洞,整窝消灭。以每年每只鼠吃掉1公斤粮食计算,一只黄鼠狼从鼠口里大约能夺回400公斤粮食。
①黄鼠狼不仅能保护庄稼,是人类的田间卫士,而且它自卫御敌的方式很独特。②黄鼠狼的肛门腺里储存有臭气,当遇到危险时,它就前脚倒立,眼睛瞄准对方,尽量使劲地连续喷出细雾般的臭气。③对方的眼睛一旦被这种臭气侵入,就会又辣又疼、流泪不止,甚至暂时什么也看不见。④黄鼠狼便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
【1】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黄鼠狼的? ( )
A.名字由来 行踪诡秘 食物特点 自卫御敌
B.名字由来 白天穴居 食物特点 自卫御敌
C.名字由来 夜晚出动 食物特点 自卫御敌
D.名字由来 行踪诡秘 落下恶名 自卫御敌
【2】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黄鼠狼,学名黄鼬(yòu),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B.黄鼠狼自卫御敌的方式很多。
C.黄鼠狼最爱吃的是鼠类,一只黄鼠狼一年大概能消灭400只鼠类。
D.黄鼠狼一到夜晚,或上树或潜水,凭借灵敏的嗅觉搜寻食物。
【3】“黄鼠狼不仅能保护庄稼,是人类的田间卫士,而且它自卫御敌的方式很独特。”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哪一种?( )
A.突出主题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引起注意
【4】“因为头小如鼠,毛呈黄褐色,又性野如狼,所以被称为‘黄鼠狼’。” (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5】下面这部分信息安排在短文最后一段哪一个节点上最合适?( )
“它不会像马来西亚的蚂蚁那样收缩装满毒气的腺体,导致身体爆炸,喷出毒气;也不会像有角蜥蜴那样通过压迫自己的穴腔,使眼里的血管破裂,将鲜血喷向敌人。”
A.第 ①句之后 B.第②句之后 C.第③句之后 D.第④句之后
【6】“以每年每只鼠吃掉1公斤粮食计算,一只黄鼠狼从鼠口里大约能夺回400公斤粮食。”这句话中“大约”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物学家曾对全国11个省市的5000只黄鼠狼进行解剖,从胃里剩下的残骸鉴定,其中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这句话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1941年底的北京,那个时候是叫北平的,一位48岁的学者被日本侵略军抓进监狱,押到了审讯室里。翻译是个韩国人,当这位学者被押进来之后,这个韩国人对他说:“请向日本军官鞠躬。”
面对赤裸裸的暴力,文弱的学者不得不照做。但是他说:“我是向武力鞠躬。”
日本军官问:“你是不是抗日分子?”
“我是。”学者平静地说。
日本军官又问:“你为什么抗日?”
学者说:“这个问题我有两种回答方式。概括地说,我不得不如此。但你要我细说的话,请给我20分钟,不要打岔。”
日本军官说:“可以给你20分钟”
在这20分钟里,学者告诉日本军官:“我是研究历史的,我研究的结论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个国家用武力占领别的国家,把别的国家的人民当作奴隶,削弱别国人民的意志,只能暂时有效果,最后一定会得到报应。当报应来临时,压迫者有时会比被压迫者更惨。你们宣传说,日本的目的是要亚洲各国共同繁荣,这是骗人的。看看韩国的历史就知道。日本吞并了韩国,现在韩国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被征入日本军队,做着卑微的工作。你们是要把中国变成第二个韩国。”
那位刚才还扬扬自得的韩国翻译听了学者的这番话后热泪盈眶,而日本军官则脸色发白,不等翻译译完这段话就把学者带回了监狱。
再次审讯的时候,照样需要先给日本军官鞠躬,学者照旧说,自己是向武力鞠躬。没想到那个日本军官这次站了起来,向学者鞠躬道:“我向一个不怕死、敢说实话的人鞠躬。”
【1】请根据文意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削弱——______ 照旧——______
【3】“扬扬自得”是AABC式词语,我能照样子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
【4】请在文中找出两个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特意交代翻译是个韩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国翻译先前还是一副“扬扬自得”的样子,后来却“热泪盈眶”,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中一共有三次鞠躬,含义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完文章之后,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宝贝,谢谢你
宝贝,又到儿童节了,妈妈有幸陪了你12年。一直以来,你的世界是阳光灿烂的,所以你也送给了妈妈一片灿烂的阳光。谢谢你,宝贝!
宝贝,记得你在三四岁时,才会拿筷子便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给爷爷奶奶夹菜。一块块菜肴从你颤巍巍的小手中洒落,然而在妈妈的眼中满桌子洒落的不是菜,而是浓郁的爱。直到现在,有好吃的,你一定会先奉送到两位老人手上。“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宝贝,你虽年龄不大却懂得以孝为先,妈妈为你骄傲,同时也感谢你。是你一直陪在爷爷奶奶身边,享受着他们的关爱,也带给他们快乐。
宝贝,记得你上小学后,不在乎吃和穿这些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变得更加明事理、有爱心、乐分享。我开心地看到:你买完东西就把剩余的钱递到我的手中;你一个劲地倒出自己储存的钱作爱心捐赠;你为边远儿童捐出自己喜爱的书籍……宝贝,你的世界,纯真善良、自由温暖,这是你常常给予我的感动,也常常让我思考成人世界的浑浊不堪源于何处。
宝贝,你即将小学毕业了,在这些年中有这样一件事最让我难忘。最近,你们班开展了“听新闻、议时事”的活动。没有想到,从你口中谈到了钓鱼岛事件、黄岩岛事件、中俄关系进展等一个个热点话题。看到你谈起这些时慷慨激昂的样子,妈妈愕然了。记得那天,你在谈论起其中的一个话题时,你激动得从座椅上站起身,挥起手臂对我和你爸爸说:“周恩来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要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看到你胸怀志向,妈妈和爸爸真是兴奋不已。宝贝,妈妈希望你心存梦想,有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因为我们不能积攒你的未来,这需要你自己去寻觅。
宝贝,未来的人生路上你会辛苦一些,但你也会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你,让我拥有太多的幸福。妈妈真心感谢你给予我的灿烂的阳光,诚挚祝福你一生幸福!
【1】短文记叙的三件事中分别描写了“我”不同的心情( )
A.感谢——感动——愕然
B.骄傲——感动——兴奋
C.快乐——感动——幸福
【2】下面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短文正确的表达顺序( )
A.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B.按时间顺序叙述。
【3】“宝贝,未来的人生路上你会辛苦一些,但你也会享受更多的乐趣。”一句中,“辛苦”指的什么?( )
A.在生活上照顾老人。
B.心存梦想,有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C.参加“听新闻、议实事”活动。
【4】联系短文,对比下面两句话的异同,再填空。
①记得那天,你在谈论起其中一个话题时,你从座椅上站起身,说要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②记得那天,你在谈论起其中一个话题时,你激动得从座椅上站起身,挥起手臂对我和你爸爸说:“周恩来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要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我认为第___句写得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短文画“~~~~~~~”的地方联系起来读一读,你发现文中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
“_______________,”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这样写更深刻地表达了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14、课内阅读。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1)你认为“我”作为母亲这样做是冷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线图”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儿子还小,壶就总在儿子的被窝里。儿子的被窝总是热烘烘的,父亲的心里总是热烘烘的,他们面前的日子也总是热烘烘的。
(1)“总”在文听意思是( )
①全部的;全面的 ②一直;一向 ③毕竟;总归。
(2)照样子写词语。
热烘烘: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热烘烘”的不同含义填在相应句子后面(只填序号)。
A、指看见儿子能睡得暖,能幸福地成长,父亲心里很高兴;
B、指日子虽然清苦 ,但父子情深也让这个家其乐融融,让人看到一幸福和希望;
C、指儿子得到了父亲的关心和呵护。
①儿子的被窝总是热烘烘的( )
②父亲的心里总是热烘烘的( )
③他们面前的日子总是热烘烘的( )
16、阅读理解。
学会生活
①生活——永恒的话题,她摇曳着四季的裙摆启迪我们:学会生活,懂得奋斗。
②懂事之春。徘徊在街头,耳畔飘入几句歌词:“再大风雨都不怕,奋斗孕育着希望……” 激起我心中阵阵涟漪。于是,绿茵场上,我奋勇向前奔跑。体育记分牌上留下我灿烂的一笑。春天,懂事的季节,我明白应为理想而拼搏。
③灼热之夏。生活带我去了长城。在逶迤的群山中,长城似卧龙,前不见首,后不望尾,盘旋曲折。轻叩每一块砖块,轻抚每一处炮台。他们都在默默中向我讲述几千年的故事……那被扁担压弯的脊柱,那被山路磨穿的草鞋,无不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奋斗的民族。生活的艰辛、磨难犹如他们挥洒的汗珠,是前进的动力。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它炫目的眼眸中有期待和希望。灼热之夏,我学会生活,顶着酷热去图书馆看书,只为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学习的失意中努力地站起来,为下学期的目标而奋斗。
④硕果之秋。当纷飞的红叶化做蝴蝶飘入视野,秋天便载着它满身的金黄款款而来。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却听见生活在喃喃细语:学会我,你要做的还有许多。
⑤沉思之冬。学会生活,不必用浓艳的色彩去涂抹;学会生活,不必用繁琐的音符去排列;学会生活,不必用华丽的字眼去堆砌。它不是一幅画,一支歌,一首诗。它是一本书,“奋斗”是它的主题,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
⑥冬天,飞雪的季节,我沉思……等待明年。
【1】第②自然段中的 _______一词照应上文的“奋斗”一词。
【2】文中加点的词语,第一处“他们”指_______;第二处“他们”指_______;第一处“我”指_______;第二处“我”指 _______;“你”指_______;“它”指_______。
【3】对本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词“飘入”写出音乐的轻柔之态。
B.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轻叩”和“轻抚”道出了“我”沉郁的心情。
C.“夏”详“秋”略,得体顺达,表达了作者对“夏”的热烈并要奋斗、大干一场的情意。
D.第⑥自然段的省略号造成悬念,令人浮想联翩。
【4】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按_______ 顺序记叙,点明这个写作顺序的词分别为______,写了_______。
17、课外品读。(12分)
信念是一粒种子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线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喝似炙( )、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 )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了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中,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势头的信念,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信念在,希望就在。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心急如焚——
喜极而泣——
(3)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绝境”在这里指
。(2分)
(4)说说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3分)
(5)有人说队长是一个善于说谎的人,你对队长的谎言有什么看法?(3分)
18、我能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选段做题。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画“——”的句子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
【2】选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
【3】选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寻找恩人
成新平
当年五勇士跳下悬崖,有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树枝挂住,绝处逢生。葛振林究竟被谁所救,这曾经是个“谜团”。直到1 986年9月,这个“谜”才得以揭开。
那年,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在狼牙山峰顶隆重举行。数千群众参加了庆典,葛振林戴着大红花,也应邀出席。
伫立在圣洁的纪念塔前,葛振林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因为他是此次典礼的中心人物,不少记者拿着相机、话筒对准他:“请问葛老,当时你跳下崖后,是谁救了你?…”“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是个普通老百姓。”
“那你现在找得到不?”
“我现在找不到了。”提起恩人,葛振林就愧疚万分,“人家救了俺,为啥连名字也不问呢?”他时常念叨着。当年狼牙山跳崖遇险,若不是恩人深夜援救,在山中呆一夜,不昏死,也会被狼吃掉,救命之恩难忘呀!
那天,葛振林等人跳崖之后,他和宋学义被一棵大树挂住,浑身鲜血淋漓,后来被一个老百姓发现,把他们从树上救了下来,并连忙送到棋盘陀古庙抢救,是一位老道人用神秘的古方将他俩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提起那段非凡的往事,葛振林记忆犹新:“休养了几天,伤好了,我们就要找部队去。当时1 9岁的恩人也要跟着我们,我说不行,你回家吧。他却依依不舍,跟着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直到我们生气了,他才回去。第二天我们找到了部队……就这么分开了,分开了一直找不到……”
刚好他的恩人余药夫也正在场,他指着那条羊肠小道问葛老:“你还记得吗?我送你下山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下去的……”
葛振林欣喜万分。他那失散45年的恩人终于找到了!两人展开双臂,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任热泪长流。
◆读一读,填一填。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是相隔45年以后在 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的。
◆为什么说葛振林和宋学义是绝处逢生?
◆摘录文中写葛振林心情变化的词语。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湖面上溅起了涟漪。(扩句)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为陈述句)
(3)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缩句)
(4)妈妈的手紧紧地抱着生病的孩子。(缩写句子)
(5)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修改病句)
(6)中国的汉字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写成打比方的句子)
21、读一读,先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仿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想法”。
他(食指)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机枪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_____________
22、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那样不会被人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鼠有时也捕捉鸟雀。松鼠不是肉食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我爱故乡的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围绕题目展开,写出喜爱的理由;②习作过程中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使用恰当的修辞使文章更生动;④4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