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晋中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做到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回读。

    B.《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一种豪情壮志,朗读时语调可以低沉一些。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动态描写,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

  • 2、下面下划线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条幅上那“继往开来”四个字,笔势活泼雄浑,犹如龙蛇飞动。

    B.小马驹一会吃青草,一会去河边喝水,好悠然自得呀!

    C.敌人想方设法地破坏地道,真是神机妙算呀!

    D.故事“完璧归赵”展现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

  • 3、下列句子中关联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B.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C.“打排球”“打乒乓球”,绝不是要把什么球打碎,而是去玩球。

    D.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因此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注音并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默写。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成为以动写静的经典,他的《山居秋暝》中,也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根据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1)陶渊明曾经用一句诗句教育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人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词中,突出行程艰难、漫长,塞外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书有感》一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诗中告诫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日方长。

  • 7、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红晕”的“晕”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这个字的第九笔是_______

    “晕”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①日月周围的光圈;②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③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④光环。在“红晕”一词中“晕”的意思是_______,用第③解释组个词_______:。

  • 8、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人影_____)(_____   金__________   兴亡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聋   内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

    毛泽东与儿女(节选)

      毛岸英不幸牺牲了!这沉重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灵。他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爸爸。当彭德怀内疚地对他谈起没有照料好岸英时,他久久地沉默着,一支支抽着烟,抬头凝望窗外那已经肃杀的柳枝,轻轻地念叨着《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深沉地回忆起岸英短暂的一生。稍停,毛泽东昂起头,轻轻走了几步,激昂地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

    彭德怀默默地听着,眼里饱含泪花。他深知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是对毛泽东,是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毛泽东强忍着悲痛,把心血倾注在党和国家的大事上。然而,儿媳刘思齐每周必到的拜晤,对他简直是一场感情上的灾难。思齐每次来,都要问:爸爸收到岸英的信没有?岸英为何几个月不给我来信?……爸爸总是强颜欢笑,装得若无其事地宽慰她。

    无情岁月增中减。毛泽东作为爸爸,不能也不愿一直扮演世上最难堪的角色。

    两年后,他终于向思齐诉说起毛家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杨开慧、毛泽民、毛泽潭、毛泽建、毛楚雄;还有韶山党支部的毛福轩……思齐越听越不对劲,朝鲜停战协定都签订了,为何岸英没寄片言只字?难道他……她不敢想下去了,反而安慰起年迈的爸爸。这天,她离开中南海时心慌意乱。

    思齐又一次去中南海。毛泽东把周恩来请来一起跟她谈心。周恩来委婉地告诉思齐: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无数战士牺牲了生命,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岸英也是其中之一。这句话总理说得很轻,传到思齐耳内却如五雷轰顶。她痛不欲生,伏在毛泽东肩上哭呀,哭呀。毛泽东木然地坐着,脸色苍白,心潮翻滚。周恩来让思齐躺在沙发上,他的手碰到毛泽东的手,心里一惊,急忙对思齐耳语:思齐,你要节哀,你爸爸手都冰凉啦!思齐一愣,重又哭着去安慰爸爸……

    (1)短文的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和爸爸妈妈交流你的想法。

     

     

    (2)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是怎么做的?从他的做法中,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10、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节选)

    ——给女儿的一封信

    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

    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

    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

    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

    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

    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死的”“活的”这两个词都加了引号,表示引用。

    B.这句话强调了书本是“死的”,一本书就是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不会因为读者不同而有所变化。

    C.这句话强调了书本里的学问是“活的”,阅读时如果用心去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就会受益无穷。

    【2】文中作者用“种番茄”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给女儿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酿》节选

      今天语文课学习朱自清的《春》。老师朗读课文时,教室里静静的,—点儿杂音也没有,只有她那充满青春气息的声音在回荡。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他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老师读得越来越起劲,脸上焕发着怡然自得的神情。当她读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时,他忽然听出她把“酿”字念成“yàng”,不觉感到有些惋惜。要是别的老师读错一个字,他也许不会这么注意。这个老师却是他敬佩的有水平的老师。他感到应当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禁不住大声说:“老师,您把‘酿’字读错了!”

    1请简单概括一下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点儿杂音也没有只有她……的声音在回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老师读错字的时候,东东为什么觉得特别的惋惜,还立刻大声提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哦!冬夜的灯光

      我记得一个冬日之夜,有个农民打电话来说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而婴儿正在发高烧。他听说我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因此请我上门去给他的婴儿治病。

    虽然他把到他家的路线说了几遍,但我还是弄不清楚。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我会打电话给沿途农家,叫他们开亮灯,你看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我会把开着车头灯的卡车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找得到了。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办法,我觉得不错。

    我开着车上路了,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果然,正如那位农民所说的,沿途农家全部把灯开亮了。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候的农家夜里用电是很节约的。一路的光指引着我,使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给婴儿看了病。当我收拾药箱的时候,我心里在想,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路回去呢?

    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那农民对我说,如果回家不方便,可以在他家过一夜。我婉言谢绝了。我壮着胆子,把汽车徐徐地驶离这户人家。说实话,我的心里充满着恐惧。但是,车子在道路上开了一会儿,我就发觉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沿途农家的灯依然都亮着,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着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前行。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在等待着我……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照样子写两个这样的短语。

    寒风( )地怒吼 汽车( )地驶离

      )地(       )地(

    (2)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划横线的两句话,如果把句中的果然”“依然换个位置可以吗?为什么?

     

  • 13、快速阅读,回答问题

    抗日英雄杨靖宇

    密林深处,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临危不惧,对逼近的日伪军双手握枪,左右射击,他那方正刚毅的脸上显出坚定的神情,重眉下的大眼闪射着愤怒的火焰,他把满腔仇恨凝聚在枪口上,给敌人以有力地回击。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1939年冬,日军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拉网”“大讨伐。同时,又在农村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和烧房并屯等政策,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

    杨靖宇率领部队在林海雪原与敌人艰苦周旋。敌人不仅实行经济封锁,还以万元悬赏杨靖宇的头颅,派人诱降。面对诱降,杨靖宇激昂地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

    19402月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蒙江东边的大森林进发。但此次行动不幸被叛徒告密,他们在离濛江不远的地方被数千名日寇包围了。杨靖宇挥动着两支匣子枪,左右开弓,边向敌人射击,边命令同志们向林子里撤。同志们饿着肚子,在冰天雪地里与数千名敌人周旋。到了第五天的中午时分,敌人采取拉网”“篦梳战术,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到晚上,又有四位同志负伤了。

    杨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断地说:情况非常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靖宇让四位负伤的同志往回走,到可靠的老乡家暂避养伤;自己则带着另两名战士继续往前走,争取能与友邻部队联系上。而敌人的兵力大都集中在前面。在这生死关头,杨靖宇毅然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把生的可能让给了同志。杨靖宇和留下的两位同志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煎熬,与数千名日寇又奋战了三天三夜后,一名战士牺牲了,另一名战士也负了重伤。杨靖宇把受伤的同志隐蔽到一个树洞里,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杨靖宇边打边走,来到了濛江县的保安屯附近。但不幸被敌人的一个坐探发现,一大股敌人将杨靖宇团团围住了。杨靖宇沉着地紧握两支短枪,倚着一棵古松,弹无虚发地痛击扑上来的敌人。敌人吓得不敢上前,缩在远处猛叫着:杨靖宇,你跑不了啦,快投降吧。你过来就让你当东边道司令。杨靖宇回答敌人的是一梭子仇恨的子弹。鬼子军官气得发疯,机枪、步枪一起向杨靖宇射击。突然,杨靖宇右手一沉,他挂彩了。杨靖宇顽强地用左手向敌人射击,在他面前,敌人的尸体倒了一大片。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顿时鲜血把军装浸透了一大片。敌人见杨靖宇负了重伤,嚎叫着蜂拥而上。这时杨靖宇枪里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无法理解一个抗联战士为何如此英勇顽强,他们把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打开肠胃,鬼子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萬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阅读链接

    1958223日,在杨靖宇为国捐躯18周年之际,党中央在吉林通化为他举行了有近万人参加的公祭安葬仪式。在悼词中,杨靖宇被评价为伟大的战士。这是自1950年任弼时逝世后,中共中央第二次在丧事中使用这个称呼。杨靖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享有政治局委员和元帅规格葬仪的革命先烈。杨靖宇之后,只有林伯渠、罗荣桓(元帅)、柯庆施是同等规格。仪式上,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分别敬献了花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敬献花圈的唯一先烈,也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时分别敬献花圈的唯一先烈。

    2009910日,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201491日,杨靖宇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抗战中牺牲的8位抗日英烈。排在第一的是杨靖宇。杨靖宇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1】列出文章的提纲。

    题目:抗日英雄杨靖宇

    开头:_________(第1自然段)

    中间:(1)_________(第2-3自然段)

    (2)_________(第4-7自然段)

    结尾:____________(第8自然段)

    【2】按照上面的提纲,把文章缩写成一个简短的故事。

    _____________

    【3】根据“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给抗日英雄杨靖宇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

    【4】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今社会中,你在什么时刻,哪些人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震旦鸦雀

    张浩一动不动地蹲伏在一片芦苇丛中通过镜头观察着一只美丽的小鸟。这鸟实在太漂亮,黄嘴粉足,颈前的绒毛一片雪白,像是系了一条优雅的围巾。

    这种鸟叫震旦鸦雀,被称为“鸟中熊猫”,极其珍稀。在张浩所生活的地区已经近乎绝迹,张浩是无意中发现它们的。他是一个摄影师,这次对他来说是个获奖的绝好机会,他想拍摄一组震旦鸦雀哺喂雏鸟的画面,而这鸟巢里刚好有尚未出巢的雏鸟,他的运气太好了。

    震旦鸦雀开始喂食,张浩的心跳得厉害他调整了焦距,开始拍摄。但是浓密的芦苇在风中不停地摇摆,妨碍了他的视线。他换了两个机位还是不行。这让他很是着急,明天就是摄影大赛的截稿日,他还没有拍到满意的照片。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悄悄从包里拿出了一把小刀。等雌鸟飞走后,张浩开始割芦苇,只一袋烟的工夫就在芦苇丛中割出一条小径,他知道这样做对雏鸟很不利,因为震旦鸦雀必须借助浓密的芦苇隐蔽才能得以安全,否则很容易被红隼等猛禽发现,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割好芦苇后,他打开镜头,果然视线好了许多,但支撑鸟巢的五根芦苇仍然是个难题,因为拍摄时其中三根会遮挡母鸟喂食的画面,大大影响照片的美感。但是如果把其中的三根芦苇剪掉,鸟巢就会变得很不稳固,随时有可能被风吹倒。

    到底要不要剪掉芦苇?张浩点燃一支烟,蹲坐在相机前。他又想到了摄影大赛,这次大赛的级别很高,能够在这次大赛中获奖是一个摄影师梦寐以求的荣誉。他踩灭烟头站起身来,轻轻走到鸟巢前,小心翼翼地剪掉了那三根芦苇。

    现在,他隐蔽在鸟巢芦苇后,把镜头伸到前面,视野一片清晰。一阵风轻轻地吹过苇叶,震旦鸦雀来了,公鸟也来了。它们显然觉察到了什么,在鸟巢上下跳跃翻飞,但最终没有弃巢。公鸟变成了一个称职的警卫,立于芦苇之上向四周眺望。母鸟则开始喂食……张浩屏息凝神,按下了快门。

    之后的几天,张浩每天都来到这片芦苇地,观察着这一对震旦鸦雀以及它们的雏鸟。他希望这一窝雏鸟能顺利出巢,而不要发生什么意外。

    这一天张浩又早早来到那片芦苇地,他估摸着再过两天雏鸟就能顺利出巢了,他也正好再多拍几组照片。当他接近鸟巢的时候,忽然一只大鸟猛然从芦苇丛中出,迅疾地展翅飞去。

    “啊!”张洁惊讶地叫出声来,心跳得厉害。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急忙向震旦鸦雀的巢穴跑去,可是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鸟巢已经被破坏,凄凉地摇摆在风中,地上是一小滩血迹和一些零散的未成形的雏鸟羽毛,母鸟也不知去向,只有公鸟在空中凄哀地盘旋鸣叫。

    张浩一下子瘫坐在地……

    这时他的手机震动起来:祝贺摄影作品《震旦鸦雀》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1】文中画“﹏﹏﹏”的句子中,“大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的句子两次提到“心跳得厉害”。两次心跳分别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他的运气太好了”,“运气是指( )(多选)

    A.震旦鸦雀极其珍贵。

    B.无意中发现了震旦鸦雀。

    C.鸟巢里有尚未出巢的鸟。

    D.在摄影大赛中获奖。

    【4】最后一自然段写作品获奖,这样写的目的是( )(单选)

    A.说明张浩的摄影水平很高。

    B.张浩割芦苇拍摄的决定非常正确。

    C.张浩很了解鸟的习性。

    D.通过对比描写,讽刺了张浩自私的行为。

    【5】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运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你认为此篇短文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快乐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拋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①的确是鸟的天堂②啊!

    【1】用“ ”在第2自然段画出能表示“应接不暇”意思的语句。

    结合语境,我能猜测出“应接不暇”的意思是:

    【2】用“﹏﹏﹏”画出对画眉鸟动态描写的画面。仿照这个句子,从下面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发挥想象展开一段动态描写。(金鱼 野兔 翠鸟 雄鹰)

    【3】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第①处“鸟的天堂”指的是:____________,第②处“鸟的天堂”可以理解成: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外阅读。

    “我代表我的祖国”

    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忽视 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洋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谁是蠢材!”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 轰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功夫不负有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4】选择题(填序号)

    (1)第④段与第⑤段、⑥段的关系是_______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第③段与第⑧段的作用是_______

    A.过渡和总结,表现了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品质。

    B.前后照应,用对比手法烘托了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品质。

    【5】读下列句子,品悟其表达作用。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徐悲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理解。

    我的长生果”(节选)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想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1联系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如饥似渴:___________

    不言而喻:___________

    2阅读给的报偿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

    3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尔基说:___

    我说:___

  • 18、牛郎织女(节选)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       ),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       )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

    【1】给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

    【2】“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中的“老”与下列哪个句子中的“老”意思一样?(       

    A.我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B.这孩子老爱生病。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的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表现了织女_____________

    【4】天上仙境,往往是人们向往之所,可织女却常常想离开,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织女想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你能给她介绍介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短文。

    一个这样的老师

    ①怀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的科学课。第一节课上,他问我们:“谁知道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动物?”同学们面面相觑(xū  qù),就连生物比赛得过奖的比利也都(惊奇  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② 哦  没有人知道  怀特森老师笑了笑  那是一种夜行兽  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  说着  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  向我们解释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我们饶有兴趣地传看,记笔记,有的同学还画了图。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③第二天,怀特森老师对上次讲的内容进行了测验,我胸有成竹地答好了卷子,交给老师。

    ④可是,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旁边都打着大大的红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师讲的写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悄悄周围的同学,每一个人都没及格,比利正气恼地捶桌子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⑤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解释道:“很简单,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得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⑥“从来没有过?那你那天拿的头骨是怎么回事?”比利问。

    ⑦“那件头骨嘛,”怀特森老师笑了,“不过是马的头骨罢了。”

    ⑧“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教室里响起了不满的议论声。

    ⑨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怀特森老师说试卷上的分数是要登记在成绩册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儿什么。

    逐渐地,我们懂得了,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而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每堂课我们都十分注意听讲。有时老师讲着讲着,下面就会有同学清清嗓子,说:“凯蒂旺普斯。”接着他站起来,正视着老师的眼睛,说出怀疑的理由。这样做是很有趣的。当然,多数的时候,我们怀疑错了,但老师在纠正我们的错误时,就加深了我们队事物的理解;有时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它又促使老师去纠正错误。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有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事讲给一位邻居,他(惊奇  惊讶)极了:“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nòng  lòng)你们。”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和读音。

    2给短文第②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胸有成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①-⑩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的“新怀疑主义”学习方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全文,回答问题。

    (1)第④自然段中说,这次测试班里的“每一个人都没及格”,你知道怀特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自然段中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儿什么。”你认为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学到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怀特森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还有一个题目叫“我最好的老师”。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句子加工厂。

    1.按要求写句子。

    (1)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跟钓竿钓丝一块儿出卖的钓钩。(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草生长。(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    )多花点时间,(    )把事情做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并用所填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卡如此悲惨的命运难道不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请你立刻把作业连忙完成好。

    (2)现在的时间大约是八点钟左右。

    (3)我清晰地看到老师模糊的身影。

     

  • 21、把下面的“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把母鸡的蛋拿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

    _________________

    (4)刺猬把散落的红枣逐个收拢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松鼠把榛子藏在窝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缩写句子。

    ①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_______________

    ②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妙笔生花(30分)

    题目:____________的变化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补充人、事、景、物等。(2)写一篇字数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