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把“他很生气”写具体的一项是( )
A.只见他瞪圆了双眼,紧紧握着拳头。
B.他无缘无故挨了爸爸一顿批评。
C.他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样子。
D.他把手上的瓶子用力扔了出去。
2、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在热情的掌声中第一次登上讲台。
B.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清洁。
C.通过他的介绍,我了解了古城的历史。
D.我断定他大概是我同学的弟弟。
3、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
A.落脚
B.破落
C.落花生
D.书包落在家里
4、看拼音,写词语。
fēn fù mǔ shù xiàn mù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1.哥哥用玻璃zhǐ xiè(_______)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2.是姐姐péi(_______)我去的kǎo(________)场。
6、查字典填空。
“载”查( )部,除部首外( )画,“载”是一个多音字,当它读“zài”时,解释有:①装载;②充满(道路);③又,且。下列词语中的“载”字分别是上面三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请将正确解释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括号里。
怨声载道( ) 载歌载舞( )
载誉归来( )
当“载”读“zǎi”时,可以组成 、 等词语。
7、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腼腆____ ____ 赞____ ____
谨慎____ ____ 虚____ ____
8、按要求填空。
“悔”,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再查音节(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__)画。“悔”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觉悟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对;②古指灾祸。在“懊悔”一词中应选第(_____)种解释,请用这种意思再组两个词:(_____)(______)。
9、阅读。
南京大屠杀
【材料一】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城,全城集体默哀一分钟,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一场举世震惊的血腥大屠杀降临在了中国同胞的身上。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圣灵横尸遍地。血流没踝,扬子江水血浪翻滚,六朝古都昔日繁市化为灰烬,立成人间地狱。这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10点整,低沉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从举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主会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响起。
南京全城仿佛一张被按下快门的照片,匆匆赶路的车辆与人流缓缓停下。交通信号灯全部转为红灯,行人摘下帽子,默默伫立。不少车辆响起了喇叭,应和着凄厉的警报;也有一些司机走下汽车,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和行人一起哀悼。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祭文选文
屋坍梁折,百镇荡平,千乡闻哭,遍地哀鸣。刀亡枪杀,不论军民,奸淫掳掠,丧尽天良,琅琅书声,为之顿绝,哀哀母号,泪有血痕。夫妻骤离,邻家同死,妇孺无别,老幼无分,剜目斩首,剖腹流肠,举火而焚,掘土以坑。
【材料三】
【1】由【材料一】第一句话可推知,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哪一天?在序号上打“√”。
A.2013年12月13日 B.2014年12月13日 C.2017年12月13日
【2】填空。
(1)由【材料______】和【材料______】可知,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共有______人。
(2)【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将“南京全城”比作______,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琅琅书声,为之顿绝”的意思是______
(4)【材料三】中,纪念馆前挂一口大钟,它的寓意是______
【3】文中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方式有哪些?请再列出两种。
拉响防空警报 ______ ______
【4】读【材料二】,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体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句子细体会,回答问题。
(1)“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说明鲸____________的特点,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说明鲸____________的特点,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说明鲸____________的特点,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气象学家竺可桢
①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在气象学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②物候观察记录是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一。竺可桢从 1921 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起,到 1974 年逝世,每天都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握住笔,艰难地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日记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如天气阴晴、风向风力。同时还记有花开花落、冬去春回等物候内容。
③建国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的照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细心地观察:有时……有时……。回家后,就在日记上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有时候,竺可桢因公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观察记录。这些平凡而真实的记录,为他的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由于历史的原因,要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全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竺可桢巧用文献资料,通过“对比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
⑤他广泛收集整理了我国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地域上的横向比较,对气候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如,他从文献上看到,三四千年前,家燕在春分时节飞到郯国;而现在是春分时节飞到上海,春分后 10 到 12 天飞到山东泰安。而郯国就在上海与泰安之间。通过这个纵向比较,推断出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他根据公元前 5600-6080 年的出土文物,发现西安半坡遗址中有獐和竹鼠;而现在没有了。通过这个纵向比较,推断出当时西安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⑥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他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这篇学术论文,综合地分析了光、温度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指出发挥这些潜力应采取的若干途径,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⑦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1】竺可桢为了能够做好物候观察记录工作做了很多事情,下面是林浩同学根据第②、③自然段内容梳理的阅读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2】林浩阅读文章后,想进一步了解竺可桢在气象学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下面哪一条资料不能帮助林浩了解竺可桢的开拓性贡献? ( )
A.1964 年竺可桢发表了《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分析了气候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B.1910 年竺可桢和胡适二人同赴北京,在路途中打赌谁能更长寿,虽然是玩笑,但自从打赌之后,竺可桢坚持锻炼身体,并养成了游泳、远足等习惯,这也为竺可桢后来到全国各地进行气候测量提供了体力上的保证。
C.竺可桢于 1928 年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同年,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
【3】短文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抓住___________描写让竺可桢去世前一天的场景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借助加点的词语,我能体会到___________。
【4】林浩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把第③自然段画曲线的地方补充完整了。你认为下面补充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他有时走进桃林数一数桃花开放了几朵,有时仰望天空观察柳絮飞舞的样态。
B.他有时坐在长椅上安静地晒着太阳,有时来到湖边拍照记录下如画的美景。
【5】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为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竺可桢其人,举办了为竺可桢雕像征集云词条活动。现面向大众征稿,活动要求参与者能够用一个词语高度概括竺可桢精神。现在,邀请你参加活动,请把你想到的词写在词卡上,并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年是竺可桢先生诞辰 133 周年,同学们为先生做了一期宣传板报。根据板报内容,请你结合当下的生活和学习,谈谈我们应怎样看待“求是”精神?
[座右铭]一丝不苟 [做人原则-求是精神]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处世原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名言]“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 ‘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读懂德国人
①曾常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群大学生在德国街头做了个试验,他们把“男”“女”两个大字分别贴在马路边的两个并排的电话亭门上。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男人的电话亭”外站着一排等候打电话的男人,而“女人的电话亭”却空着。
②迈克是我的德国同学。一次聚会上,我随口对他说:“你们德国的啤酒很有名,哪天请我们尝尝怎么样?”第二个周末,他真的驾车越过德法边境,行了几百千米,把一大箱德国啤酒挨门挨户地送给同楼的每一个人。
③一次,我请史蒂芬晚饭后来我的宿舍喝咖啡。他接受了邀请,使要我告诉他一个( )的时问,因为“晚饭后”这个时间概念对一个德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模糊了。我说那就晚上六点半吧。那天晚上六点半左右,我打开房门,看见他正像卫兵一样在我门外的走道上来回踱着。我问他既然来了为何不敲门,他抬起手腕指指表,说:“距离六点半还差两分钟。”后来我们喝着咖啡聊天,史蒂芬说起他的祖父二战时当过纳粹士兵,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去了一条腿,几乎长年卧床。出于对二战历史的兴趣,我提出以后去德国见见他祖父,史蒂芬答应了。几天后,我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他却郑重其事地跑来向我提出一个请求----见面后不要遗责他的祖父。他说为了提出这个请求,他已经思考了好几天。我被他的认真劲儿弄得很过意不去,就说:“你完全可以不让我去见你的祖父。”他说:“那怎么行?( )诺言是一个德国人至高无上的原则。
④在德国,所到之处,我从未看到一辆闯红灯的汽车,即使是在深更半夜、空寂无人的街头;德国孩子是把自己的书包和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让这个习惯伴他一生;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几十年的驾车史中,违章记录栏内几乎是一片空白。
⑤生性懒散的我向来认为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是一种最轻松的活法。德国朋友却认为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是一种最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会让人疲惫不堪。与德国人交往多了,便可透过他们刻板、固执的外表,读出那份认真、踏实和可靠来。
【1】文章的题目是“读懂德国人”,你能从文中找出说明作者读懂德国人的具体表述吗?用“ ”画出来。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到文中的括号里。
精密 精确 信守 坚守
【3】作者主要写了三件事来表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请你给这三件事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德国人的优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草帽计
①长征期间,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
②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战士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走着走着,忽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声,敌机来了。贺龙一看,镇定自若,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侦察员前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队伍到了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观察了地形,然后命令全体战士们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时正是骄阳似火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qù),感到莫名其妙。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就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③这时,蒋介石一个团的反动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白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眼冒金花,突然发现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抢草帽。白军军官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蠢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抢草帽。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④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白军毫不介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顿时喜出望外。几架飞机俯冲下来,对着这批“红军”,轰隆隆一阵狂轰滥炸,直打得这一个团的白军官兵血肉横飞。
⑤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叫绝,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面面相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意忘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指的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笑”,“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敌军个个眉开眼笑”这两个“笑”分别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的依据,照样子填空。
例:贺龙看见一块平坦的山地,这是实施计划的好地方。
(1)贺龙看见_________________
想:____________________
(2)贺龙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听说过哪些运用计谋取得胜利的故事?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材料二:新型冠状病毒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材料三: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这是两个主要传播途径。如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来的飞沫可以传播病毒;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如公共区域的栏杆、门把手等,也有被感染的风险。
材料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的预防方法就是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建议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感冒症状的人。因为手有可能会接触到病毒附着的物体,比方公共场所的门把手、电梯及各种按钮等,所以在外应该尽量减少用手触摸口、鼻、眼等病毒易感染部位。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洗手,搓手不少于20秒,有条件也可以使用含70%~80%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1】中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冠肺炎”的时间是( )
A.2020年1月30日 B.2020年2月7日
C.2020年2月11日 D.2020年2月22日
【2】下列不是新冠肺炎主要表现的是( )
A.发热 B.乏力 C.咽痛 D.干咳
【3】新型冠状病毒的两个主要传播途径是( )
A.飞沫和接触传播 B.飞沫和气溶胶传播
C.接触和消化道传播 D.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
【4】下列不是新冠肺炎主要预防方法的是( )
A.少出门 B.勤洗手 C.戴口罩 D.早治疗
【5】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晓红外出回家后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明明在家待腻了,就去公共场所聊天。他这样做对吗?他应该怎么做?请至少说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思量(liáng liang)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dūn cūn)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qiè xié)意。他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说着将食物递给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yàn yān)地吃起来。杰克逊大叔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1.给文中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僵硬”有两个意思:①(肢体)不能活动;②呆板,不灵活。请为下列句子中的“僵硬”选择正确的意思。
(1)因为工作方法僵硬,所以工作的效果不太好。( )
(2)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年轻人什么样的心理?
4.杰克逊为什么要把这个例外的年轻人留下来?
16、阅读芳草地。
父亲第一次说害怕
我一直都觉得父亲是这个世上最胆大的人。
我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所学校的食堂里做饭。晚饭一做好,父亲便急匆匆地往回赶。冬天天黑得早,走夜路。山路两旁全是遮天蔽日的茂密松树林。我曾问过父亲摸黑走山路害怕吗,父亲底气十足地回答说:“不害怕,我胆大!”
从我10岁起,每年的暑假都要陪父亲去30多里外卖熟山芋。那时,乡下夜晚的路上永远都是见不到一丝灯光的,且两旁总是有很多坟墓,这一座,那一座,胡乱地堆着。一些新坟,坟头上的白幡都没被撤掉,总会在夜风中发出哗哗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但父亲还是不怕,每次带着我走过坟旁,他都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我胆大”,他总是这样告诉我。
后来,父亲怕影响我学习,便不让我陪他去了。母亲不放心,每次都要和我出去送送他。黑夜中,我和母亲站在村口的高地处,父亲则独自打着手电筒上路。每隔几分钟,我就大声地喊父亲,父亲听到后会回应一下。没走多远,他便会隔着寂静的夜空,对我和母亲大声喊道:“你们回去睡觉吧!”
我工作后,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我非常不解。直到母亲回家告诉我,父亲本来是打算留在老家的,养点儿鸡,带来给我补补身体。可是,当他回到多年不曾回去的老家时,却发现屋边上居然新葬了一个坟。父亲对母亲说,他胆小,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三间老屋里,于是决定继续外出打工。
那是我30多年来,第一次听见父亲说怕。我也一下子清醒过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深知,肩头上的家庭重担不允许他胆小,所以他用“我胆大”将一切恐惧轻描淡写地划掉,完成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现在父亲老了,他放下挑了几十年的重担,这才承认自己也是胆小的。
【1】联系短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寒而栗:_________________
轻描淡写: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展现父亲“胆大”的性格,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进行了场景描写,请你用“ ”画出来,并写写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自然段中破折号后,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联系文中内容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白鹭》,回答问题。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⑩——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⑪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鹭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用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一句诗来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朱鹭、苍鹭的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第⑦段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选文的第⑤段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的色彩。
【6】白鹭是美的,作者的语言更美。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很优美的歌”,那么在你看来白鹭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母亲荷
小时候,我生性顽劣,却生得一副不争气的病弱之躯。母亲在田间一边干着繁重的农活,一边还要照看我。
那是一个夏日午后,出门还是晴空万里,眨眼间黑云压顶,电闪雷鸣。母亲赤脚涉入荷塘,选中最大的一盘荷叶,折取上岸,用手撸掉荷柄上的黑刺,一把荷叶伞便递到我的手心。我乐呵呵地持着“伞”,在回家的路上撒着欢跑。一路上,母亲扯着嗓子喊:“慢点啊慢点啊!”晶莹的雨滴在荷叶上打转,像珍珠一样。雨下大了,母亲追上我,伸手将荷叶反扣在我的头顶。我戴上荷叶帽,真像个荷叶宝宝。①我看见母亲笑得那样灿烂。
记得一次放学归来,我吵闹着想讨几枚“铅角子”(硬币),好在明天学校搞活动时买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解解馋。母亲左手拉着姐,右手牵着我,快步来到屋后的荷塘边。姐扶着我站在岸上。母亲挽起裤脚,一摇一晃地奔向河心几个最大的莲蓬。母亲摘下莲蓬抛向了我们,莲蓬在空中划过几道优美的弧线,我们的怀里很快抱上了十多个莲蓬。回到家中,母亲教我们撕开莲蓬,剥开莲子,②粉嘟嘟的莲子呈现在眼前,将一粒轻轻放入口中,一股特有的清甜沁人心脾,比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好吃多了。
在入秋向冬的某日中午放学回家,一盘炒藕片端放在桌子中央。父亲说,这是母亲下河挖取的劳动成果。我们姐弟俩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夹着藕片下饭,不一会儿盘子露底,我的肚子则滚滚圆了。母亲微笑着说:“河藕是个好东西,多吃点补补身子,有营养得不得了,河里还有的挖。”我后来才知道,下河挖藕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就是男劳力挖上几支藕,往往也会体乏无力。而为了让我们姐弟尝鲜,母亲花费了多少力气和心血啊!
长大后,我远离了母亲身边,外出学习、工作的日子里,每当看到荷叶满塘、荷花始开,就情不自禁想起守在老家的母亲,想给她打个电话,想问问她,屋后的荷花可曾开花?最近的腰板是不是也像荷叶那般挺直无恙?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病弱之躯(相当于“的”) B.体乏无力(疲倦)
C.沁人心脾(渗入,浸润) D.情不自禁(禁止)
【2】短文讲了母亲哪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述。
第一件事 | _____________ |
第二件事 | _____________ |
第三件事 | _____________ |
【3】文中画“ ”的句子第①处写母亲“笑得那样灿烂”,反映出她____________的心理;第②处写“我”吃莲子时说莲子“比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好吃多了”流露出____________之情。
【4】文章结尾画“﹏﹏﹏”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母亲荷”为题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片段阅读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路上踏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段话主要写了( )的情景。
A.急着赶路
B.抽空调整搭石
C.尝试走搭石
D.验证搭石平稳度
【2】从“放”“找”“搭”“踏”这一系列动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兰是个现代化的国家。荷兰显得非常安静。(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万花筒。(10分)
(1)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话。
①塞外强悍的风呼啸着,仿佛诉说着长城的经历。
②它呈半球形,像一个竖着的大馒头。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话合并成一句话。
海洋是如此的富饶。 海洋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把下面句子改写成肯定句。
众多游客来西湖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4)说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并用它的这个作用写一句话。
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他们最古老的生命摇篮——海洋,又为他们奉献丰富的食物和珍贵的宝藏。
破折号的作用是 。
我来写一个:
(5)在海洋每年能奉献的两三亿吨水产品中,人类收获的不过七千万吨而已。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我也试着写一句:
22、母亲大声说:“有事快说,别耽误我干活。”(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快乐习作。
沉甸甸的父爱是朱婷征战世界排坛的动力之源,在你心中也一定收藏了浓浓的爱,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把浓浓的爱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