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令人难以置信,爸爸竟然给我买了一架价值不菲的无人机。
B.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就理直气壮地说:“这次是我的错,我一定会改的。”
C.当他知道这件事责任在别人后,便下定决心,一定让他登门造访,负荆请罪。
D.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等于战无不胜。
2、下列句子【】中的部分,不可以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是( )
A.我听了小明的解释后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B.孙芳是个胆小的姑娘,做什么事儿都【前怕狼后怕虎】。(胆战心惊)
C.老师教育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个知道感恩的人。(饮水思源)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终夜不寝(qǐn)
B.心既到矣(yǐ)
C.不耻下问(chǐ)
D.默而识之(zhī)
4、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一知半( ) 应接不( ) 心旷神( )
( )草不生 亭台楼( ) 千真万( )
5、按意思写词语。
1.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________
2.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________
3.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________
4.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________
5.团结一致,共同努力。________
6.表示向人认错赔罪。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将相和》一文中,将指____,相指____,将相不和是因为______。将相和好是因为相______,将______。
2.漫游在古诗的海洋中,我们常被“情”所打动,李白“______,______”的友情,陆游“_______ ,_________”的爱国情,都体现在诗句中。
7、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描绘了白鹭独特的美,作者描绘了三幅画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之情。
8、读文悟法,学以致用。
1.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新滋味”在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出自哪篇课文?作者是谁?他为什么以此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生有许多“第一次”,你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_____)下至唐(_____)宋(_____)元(_____)明(_____)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在句子括号处加上标点符号。
(2)带点词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句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读后你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上带点词语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按要求做题。
《钓鱼的启示》(节选)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而且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诉 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 因为)从小受到这样(严格 严厉)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用“/”划去文段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这一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有“ ”的句子:理解句中的两个“鱼”的不同含义____________。
前一个“鱼”指___________,后一个“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现代文阅读。
①盲孩终于上学了,可是家里的人都没有时间送他上学,于是他决定自己去学校。
②那天,他起得很早,拎着竹竿出了门,心里念着路线:“出门向右拐,过马路……”他向右走去,忽然,竹竿触到了墙。路呢?他着急起来。怎么办呢?他听到皮鞋声。“叔叔,盲校怎么走?”求助的口吻。“不知道。”同情而又无可奈何。他又听到高跟鞋的声音。“阿姨,盲校怎么走?”盲孩问,“你知道吗?”“盲校?没听说过。”声音由近而远。他又听到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你知道盲校怎么走吗?”声音低得像对自己说。可是,没有回答。他只觉得竹竿的另一头被抬起来了,并且轻轻地向前走着,他不由自主地跟着走。“你知道盲校吗?”盲孩兴奋了。没人回答。“你要送我去哪儿?”又是无言。他着急了,忙间:“你要带我去哪儿?”还是没有回音。他突然想起盲孩被骗的故事,下意识地用另一只手顺着竹竿提了摸,竹竿的另一头低一些。他想: 。竹竿的另一头被放在地下了。他愣了一下,耳边响起了铃声。啊,到学校了。他正想说声谢谢,细碎的脚步声远去了
③放学了,他的竹竿又被抬起来,还是轻轻地,另一头低一些。就这样,他们走过清晨,走过 ; 走过春天,走过 。
④有一天,盲孩突然感到那个人的脚步声与平时的不一样,是那么沉重,竹竿的另一头也高了许多,牵引的力量也大了许多。盲孩急了,大声说:“不,你不是,我要跟他!”“他不会来了。他到河里去救人……本来,他那么小,应大人……可他……他喊不出声……”传来的是一个低沉的父亲的声音。
⑤沉默良久,盲孩突然失声痛哭起来……
【1】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题目,写在上面的横线上。
【2】下面的声音是由谁发出的?请在横线上写出答案。
皮鞋声:______________ 高跟鞋声:______________
细碎的脚步声:______________ 沉重的脚步声: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上文,把第②自然段中盲孩的想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第②自然段从盲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以体会出他的心情变化是:( )→失望→( )→( )→( ) 。
【4】根据上下文,第③自然段中两个横线上依次应该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不会来了。他到河里去救人。……本来,他那么小,应大人……可他……他喊不出声……”传来的是一个低沉的父亲的声音。
(1)从这段话里你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话里的省略号体会出这位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6】根据第③自然段,展开联想,用几句话描写“带路人”给盲孩带路的感人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关于班级同学近视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了解班内同学近视的情况,查找近视的原因,更好地进行预防,我对班内同学的视力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通过观察、询问和计算,了解班级同学近视的人数和比例。
2.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用眼习惯。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近视的原因,统计其他国家学生近视的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四(1)班学生近视情况。
2.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近视率比较。
| 小学生近视率 | 中学生近视率 | 高中生近视率 | 大学生近视率 |
中国 | 26.96% | 54.43% | 72.8% | 77.95% |
德国 | 25.7% | 49% | 63.8% | 高于63.8% |
日本 | 8.8% | 15.6% | 20.4% |
(四)结论
1.一些同学没有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在年级升高、学习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休息时间呈递减趋势。
2.抗疲劳眼药水与眼保健操对眼睛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同学们却没有引起重视。有些同学近视但未治疗和佩戴眼镜,说明对近视问题不够重视。
3.除遗传因素之外,姿势不正确、用眼习惯不良以及营养和睡眠不足都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
【1】这份报告调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本次调查中,作者还了解了其他国家学生近视的情况。有人说,这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关系不大。你认为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给四(1)班的同学提出用眼的建议。(至少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则富有情趣、能打动人的保护眼睛的提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岛。
千锤百炼为一“绿”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做官时实行变法改革,历经磨难。晚年在钟山定居。
后来,朝廷又招他去京城做官。王安石乘船渡过了长江,来到瓜洲。船停下了,回首望去,依稀可见江对岸的京口。王安石怅然,情不自已,写下了一首《泊船瓜洲》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拿起朗读一遍,圈去“到”,在旁边注上“不好”二字,于是闭目吟哦,提笔写下“过”字。又读一遍,还觉不妥,改为“入”。“春风又入江南岸”——“又入江南岸”?王安石摇了摇头,江南的春风不是这样的。他又圈去了“入”字,撂下笔,长叹了一声,走出船舱。
王安石遥望江南,忽然想到,何不换成“满”字。他急进船舱,提笔把诗的第三句改为“春风又满江南岸”。他一边写一边读,刚写完,立刻又把“满”字圈去了——是啊,江南要是“满”春风了,还有什么韵味,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呢!再说,春风是不见踪影的,用“满”来形容春风也不确切。
王安石反复修改,换了十几个字,总是不满意。直到想出了“绿”字,这首诗才算完成。春风无迹可寻,但春风一至,江南倏忽绿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绿”字既描绘了江南春风的气韵,又引出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情和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于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王安石千锤百炼炼字炼意,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情不自已:
千锤百炼:
2.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 和 。
3.在用“绿”字之前,王安石想到了 、 、 、 这四个字,但是都觉得不妥。
4.使用“绿”字妙在哪里?
5.说一说你从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
13、阅读理解。
但愿有个梦
在我一生中,大概那一年是最值得怀念的了。
当院子里的柳树刚刚吐出新芽的时候,那间不大的院子里便传出了欢乐的笑声。“姥姥,等我长大了,好高好高,就到村旁的树上,摘一朵白云,给你做衣裳!”“傻孩子,那白云咋能做衣服呢?”于是,欢乐的笑容,同时(呈现 浮现)在一老一少的脸上。春天,我最爱云,它像姥姥那白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又像一团棉花,要是铺在姥姥的床上,一定特别舒服……
春天,是白云的季节。或许因为姥姥,我对白云有那样的感情:而因为白云,我对村头的小山、溪流有那样深刻的印象。
当炎热伴着烦躁的蝉鸣声降临的时候,在葡萄架下和姥姥一起编席子的我,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时光的美好。姥姥(灵巧 灵活)的手指,把缕缕稻草捆在席中,似乎也把我对她和她对我的爱一丝丝地卷了进去。于是,这草席也就变得非同寻常了。
夏夜,枕着木凳,睡着草席,望着月亮,听姥姥唱起那古老的歌谣。我闭上眼睛,似乎觉得月亮、星星、小草、树木都和我一起睡着了。
我最盼望的季节——秋天终于来了。桑葚还青着的时候, 我就站在高高的桑树下,舔着嘴唇发愣了。这时,面对这高高大大的树木,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渺小 弱小)。等到桑葚像一串串宝石一样挂满全树的时候,瘦小的姥姥便拿着长长的竹竿到我身边,用枯干的手举着竹竿在树上轻轻敲打着,_________________,被我捡进绿色的小碗。
当许多邻居的小孩馋得流口水的时候,姥姥便把他们叫来,挑最大最饱满的给他们吃。以后,我吃东西的时候,总记得给别人留一份。
可谁能料到,这最美好的秋天后面还有一个寒冷的冬天。
那是一个白雪纷飞的日子,姥姥穿一身黑的衣服,躺在一个黑色的棺材里。我总觉得她那身黑棉衣里,应该絮上我摘的白云……
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是白的,房子是白的,天地之间,似乎只有我面前这一片是黑色。那黑色,一直(铺 盖)到我心里去……
我愣愣的,不说话,也没有流泪,只是机械地蹲下来。握紧她的手,那双灵巧的、编过草席和打过桑葚的枯干的手,这时凉凉的,没有一丝血色。我把它放在我的心上,希望那双手再重新温暖起来。
我被人拉开了。这时,两行热泪,滑过我的脸,落在雪地上,砸出两个浅浅的小坑,我只看见,一团黑色,从我眼前缓缓地降下去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再去姥姥家,小山变成了盆地。桑树也被连根拔掉了。秋天,我爱靠在土墙旁,望着蓝蓝的天,舔着嘴唇,像幼时那样等待着,等待着那个瘦小的身影,从那扇小门走出来……
那段美好的时光,现在只能称为“回忆”了。我仍然期待着有一天,我能在梦中和姥姥一起重新享受过去的欢乐。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或者词语,打“√”。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与姥姥之间难忘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有合适的句子,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
A.桑葚就一个个掉下来
B.桑葚就一个个跳下来
C.桑葚就一个个落下来
D.桑葚就一个个飘下来
【4】对本文的表达的主要意思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回忆姥姥一生的经历,赞美姥姥的勤劳、朴素、大方。
B.回忆我小时候和姥姥在一起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希望再回到童年的想法。
C.回忆我的童年时光,表现我的天真无邪。
D.回忆我与姥姥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
【5】读“我愣愣的,不说话,也没有流泪,只是机械地蹲下来,握紧她的手”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把她的内心活动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习题。
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我国多地高发,以儿童患者居多,各地的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均人满为患,引发了网络热议。其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有多个国家都出现了肺炎支原体流行的趋势。
01 多国肺炎支原体感染数增加
根据ESGMAC MAPS研究的数据,全球多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数量持续上升。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各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均值持续较低,为0.82%。而2023年4月至9月,在全球24个国家和45个地点的监测显示,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从不足1%增至4.12%。研究数据显示,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有10%-40%会发展为肺炎。
02 肺炎支原体今年为何来势汹汹?
根据肺炎支原体的流行规律,通常每3-7年会出现一次周期性高发流行。由于距上次流行已有4-5年,今年肺炎支原体来势汹汹,实际上是符合流行预期周期的。目前,0-14岁儿童和整体人群的阳性检测率峰值仍未超过2019年的高峰水平,表明肺炎支原体在人群中的流行强度并未明显改变。支原体的易感者人数增加,感染人数持续走高,还可能是人们对各类病原体的”预存免疫力”变差,导致呼吸道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03 6-14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
人类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不过,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易感性存在着差异,学龄儿童更易发病。北京市肺炎支原体流行情况的统计显示,14岁以下儿童阳性率为9.3%,14岁以上阳性率为3.0%。其中,6-14岁儿童检测阳性率最高。患儿用药需要综合考虑患儿年龄、感染的病原、耐药性等,家长切忌盲目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其实,感染肺炎支原体并不一定会导致肺炎,只有当肺炎支原体侵入人类下呼吸道时才可能出现支原体肺炎。目前并没有疫苗可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因此,最重要的依然是加强防护,少去人群密集之处,出行戴好口罩。
【1】阅读文本,以下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只在我国多地流行。( )
(2)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肺炎支原体的易感性存在着差异,6-14岁儿童更易发病。( )
(3)感染肺炎支原体一定会导致肺炎。( )
(4)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家长给他用点具有抗感染和抗炎作用的药就可以了。( )
【2】肺炎支原体今年为何来势汹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预防肺炎支原体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一级英雄孔庆三
1950年11月,孔庆三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参加了第二次战役,执行朝鲜战场东线的阻(zǔ jū)击任务。
战斗打得正激烈。美军的一个火力点喷着火舌,八连连长指着美军的火力点对孔庆三说:“敌人的火力是从屋底下向外发射的,很显然,敌人的工事是做在坑下边。我们发起几次冲击都冲不过去,派去爆破的人一到岭岗就……”八连长停了片刻又说:“这一仗打好打不好,就看我们能不能消灭这个火力点了。”
孔庆三已经明白了八连长的意思。他坚定而又信心十足地表示:“连长,我们一定会摧毁它。”他让战友把炮推过去,可炮的右支架悬空,无法发射。这时,从沟里逃跑的美军正向新兴里奔逃,如果让美军在新兴里汇合,后果将十分严重。就在万分紧急时刻,孔庆三奋不顾身,毅然用肩膀顶住炮的右支架,坚决命令开炮。战士们看着班长吃力的肩膀,不忍拉火。孔庆三连声喊:“拉火,快拉火啊!”
“轰!”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余名美军士兵被歼(qiān jiān)灭了,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可孔庆三由于受步炮后坐力撞击,加之腹部中(zhōng zhòng)弹,壮烈牺牲。
【1】用“/”画去短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2】短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 )。
A. 说话断断续续 B. 话没说完
【3】短文中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表现了孔庆三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短文,你想对英雄孔庆三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烤红薯为什么比蒸红薯更好吃?
①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许多人都不禁会好奇,为什么在路边上烤出来的红薯会比在家里用蒸锅蒸熟的红薯更具有诱人的香气和甜美的口感呢?
②就在今年3月,一个研究团队还真的去研究了不同烹饪方法对红薯风味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③研究人员一共准备了12个黄瓤红薯,随机分成了四组,有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作处理,其他三组分别上锅蒸40分钟、煮30分钟和在200℃的烤箱中烤90分钟。研究者还邀请了10位志愿者对这些红薯进行评价。其中,烤红薯口感更加香甜,香气更加浓郁,而蒸红薯和煮红薯的口感更加湿润,但是香气相对较弱。
④为什么烤红薯会更甜呢?可溶性糖含量与煮熟的红薯的甜度直接相关。烘烤使红薯可溶性糖含量从9.12%提高到36.65%。所有样品中总共检测到五种可溶性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烤红薯中仅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
⑤为什么会更香呢?分析表明,烤红薯的香气更香是因为烤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呋喃(fū nán)和萜(tiē)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会产生诸如杏仁、木质、果香等香气,而在生的、蒸的和煮的红薯样品中,仅检测到少量呋喃类化合物。
⑥烤红薯好吃的原因还离不开焦糖化反应。焦糖化是一种热引发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糖类物质在加热时的分解和重组。这一过程通常在相对高的温度下(160℃至210℃)进行,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阶段:A.这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可能会发生结构重排。B.糖分子首先通过脱水反应生成一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C.最终,这些化合物会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焦糖,具有不同的颜色和风味。D.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会聚合生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焦糖糖果、烘焙食品、烧烤和煎炸食品,以及各种甜品和特色饮品中体验到焦糖化的影响。
⑦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证明,蒸煮红薯在保留类胡萝卜素方面具有优势。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特别是其中的β﹣胡萝卜素,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还对维护视力、增强免疫系统和促进皮肤健康有着显著的作用。
⑧然而,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方面,烤红薯和蒸煮红薯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如果您关心的是这两个营养成分,那么两种烹饪方式都是可接受的。
⑨当然,吃红薯不仅仅是为了营养摄取,口感和个人喜好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在选择吃哪一种烹饪方式的红薯时,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口味和需求。
(1)通读短文,烤红薯为什么又甜又香?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3)第⑥段中有四句话被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它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不同的烹饪方法对红薯的风味和化学成分,会有不同的影响。_____
②烤红薯中仅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这可能是烤红薯会更甜的原因。_____
③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烤红薯和蒸煮红薯的差异并不显著。_____
17、阅读。
概说圆明园
①圆明园是清代的御苑,其基址为明代皇帝亲戚的故园遗址。1709年,即康熙 四十八年开始修整旧园,后又赐与皇四子胤禛(yìn zhēn,即雍正),并题名为“圆明园”。1725年,雍正即位第三年,扩建圆明园,增建殿堂和楼阁,作为听政之所。乾隆 即位后,六次巡游江南,喜江南湖山之美,将所见的名园胜景,绘制成图,仿置园中。 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朝代,益发辉煌。整个园区占地52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前后经历150多年,先后建成“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个主要部分。因“圆明园”建置最早,规模最大,又是外朝内寝区,所以习惯上将三园统称为“圆明园”。
②圆明园造景的意境,多取自神话中的( ),或仿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 ),或采取江南绮丽多姿的( ),还兼取了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成为当世罕见的园林建筑集大成者。
③这座大型行宫御苑,是封建帝王的宫苑,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在园中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园外兵营林立,没有皇帝的特别赏赐,就是那些封疆大吏,也不得擅自入园游览。1897 年,李鸿章自西欧回国,前往颐和园朝见慈禧,受到慈禧的赏赐。他在宴饮、听戏之后私带几名手下游览圆明园废址。虽然当时的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焚毁成为废墟,但仍然还是皇家禁苑,像李鸿章这样的宠臣,也因私闯禁苑的罪名,受到罚俸处分。
④今天驰誉世界的颐和园,不过是圆明园的一个外围园林,由此可以想像昔日的圆明园该是何等的宏伟和壮观,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片废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根据当时的一位英国军官回忆,“9月4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抢夺,每个人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当英军吹集会号时,一个师的军队,每个团能准时报到者不到10人,余下的仍在抢掠之中。1861年1月14日,英国《泰晤土报》刊载了以《北京和平》为题的通讯,其中谈到当时圆明园被掠夺的情况时说:“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 无价的瓷器和珐琅(fà lánɡ)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了。”掠夺后,指挥官就下令焚烧圆明园。英国人温华尔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两天两夜的大火熊熊地烧着,仿佛一张幔(màn)子罩着整个圆明园,并且随着大风,烟雾吹过联军驻扎的营盘,蜿蜿蜒蜒到了北京,黑云压城,日光掩没,看起来仿佛像一长期的日蚀。”这一页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
【1】第1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圆明园规模宏大的特点。
【2】请根据第②自然段内容选择合适词语,将选项序号填入括号内。
A.深山幽谷 B.名园胜景 C.仙宫幻境
【3】文中通过一个什么事例来体现圆明园是皇家禁苑,不得擅自入园游览?请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大量引用了英方的材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有人反对。你的意见呢?请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文段,至少提出两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毛泽东的一家
少年儿童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生活多么幸福!可是,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在毛泽东的一家中,就有6位亲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夫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拼命地屠杀共产党人。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捕(b( f()。1930年11月24日,年近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在新疆开展革命工作时被敌人逮捕。敌人残酷地折(zh5 zh6)磨了他70多天后,用惨无人道的手段秘密杀害了毛泽民。
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小弟弟。1935年4月,在一次同敌人作战中,为了掩护战士们突围,他光荣地牺牲了。
毛泽健是毛泽东的堂妹。一次,毛泽健指挥游击队在同敌人作战中不幸被捕。残暴的敌人梦想从她身上捞到我党重要机密和军事行动计划,打得她皮开肉绽(zh4n dìng),鲜血淋漓,被敌人杀害时只有24岁。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w7i w8i)国,他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同敌人作战。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献出了28岁的宝贵生命。
毛楚雄是毛泽东的侄子。他被敌人杀害时,年仅19岁。
毛泽东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他的6位亲人为革命而死,比泰山还重,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被捕________(bǔ fǔ) 折________(zhē zhé)磨
皮开肉绽________(zhàn dìng) 保家卫________(wěi wèi)国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血雨腥风”的意思:________。
(3)用“血”写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提到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你知道“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吗?
19、请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毛泽东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 )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 )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否则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毛泽东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毛泽东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毛泽东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毛泽东边说边笑嘻嘻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 )和智慧,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教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毛泽东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毛泽东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 )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毛泽东从容地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也不错。
毛泽东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了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毛泽东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了。
【1】我能在文中括号里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2】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造句。
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短文,我知道文章讲了毛泽东小时候的三个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组学习的课文及平时的阅读,说说你对毛泽东的了解: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国女排精神,就是通过世界体育大舞台,具体而形象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一。②这种精神激动着更多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书写美好的未来。
句①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②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援、穿行。(仿照句子的表达特点,写一写“云朵在天空飘荡”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你有什么心爱的事物?运用句中的手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天而降的石块把敌人砸得屁滚尿流。 (改为“被”字句)
22、我能把画面写具体。
太阳升起,小鸟飞出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难忘的______
在我们成长的日子里,一个人、一件小事、一篇文章、一次活动、一个场景⋯⋯可能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选择一个内容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习作。
2.内容具体,突出“难忘”,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在4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