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理解最正确的是哪一项?( )
有一次,小弟正在去上学的路上,当然,他手上也拿了一本书在读。这一路要坐很长一段时间的电车,在车上哪还有比看书更有意思的事情呢?电车一路摇摇晃晃,轰轰隆隆,一会儿往上,一会儿往下,却根本没有离开原地。但是,严格说来,他乘的根本不是真正的电车,而是我们大楼的电梯。小弟压根儿忘了走出电梯。过了好几个小时,他还没有赶到学校附近的车站。他愁眉苦脸地说:“这次老师肯定又不会相信我的解释,可是每次迟到的确不能怪我。”
A.电车不给力。
B.老师太不近人情。
C.小弟爱书如命。
D.小弟记性不好。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 )
A.灰烬(jìn) 拗不过(ào)
B.镜匣(xiá) 胆怯(qiè)
C.间隔(jiān) 呻吟(shēn)
D.冠军(guàn) 勉强(qián)
3、下列的古诗搭配不当的一项(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潮平同岸阔,风正一帆悬。
D.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1.“路不拾遗”的“遗”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丢失;②漏掉;③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④余,留;⑤不自觉地排泄,应取第_______种解释。
2.“风景名胜”的“胜”字,按照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赢,胜利;②打败;③超过;④优美的(景物、境界等);⑤姓;⑥能够承担或承受;⑦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应取第_______种解释。
5、按要求填一填。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景来抒发情感。“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表达了对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的向往。“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宋朝著名宰相司马光告诫道:“__________,由奢入俭难。”朱用纯在《朱子家训》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3)“___________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如果白鹭是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__________》;如果白鹭是一首诗,那是一首__________的诗。
6、根据语境填写歇后语。
(1)我们要搬家了,很多旧东西都已经是梁山泊军师——_____________了。
(2)我们可是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______的,这件事你可不能反悔。
(3)小明刚刚因为迟到被老师批评,没想到第二天还是___________——照旧(舅),又迟到了。
7、看拼音,写词语。
bái lù jīng qiǎo sè sù shì y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wàng què liú xiàn xíng cháng huì shì hà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kēng qiāng cāng lù jìng xiá xiāng q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yùn wèi qīng chéng jié gòu shào bī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比一比,再组词。
榆( ) 怯( ) 琐( ) 俯( )
愉( ) 法( ) 锁( ) 附 (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从来不卑微
杨进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十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心中种种问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理解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__________________
【3】“我”具体都为什么问题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半部分多次写到“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的父亲
①爱你的人,总在背后为你做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②父亲中年时代身体便很不好,四年前更是摔断了胫股骨,在医院动手术换了一个金属的人工关节。此后,他便一直被病痛折磨着,一下子老了许多,手上也多了一根拐杖,走路比以前慢得多,出门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只要遇到精神好的时候,他还会拄着拐杖来我家转转。
③在我的所有读者中,对我的文章和书最在乎的人,是父亲。从很多年前我刚发表作品开始,只要知道哪家报纸杂志刊登有我的文字,他总是不嫌其烦地跑到书店或者邮局里去寻找,这一家店里没有,他再跑下一家,直到买到为止。我很惭愧,觉得我的那些文字无论如何不值得父亲去走这么多路。然而再和他说也没用。他总是用欣赏的目光读我的文字,尽管不当我的面称赞,也很少提意见,但从他阅读时的表情,我知道他的意思。对我的成就,他总是比我自己还兴奋。
④这种兴奋 有时我觉得过分 就笑着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你儿子很一般 你不要太得意 他也不反驳我,只是开心地一笑,像个顽皮的孩子。
⑤在他晚年体弱时,这种兴奋竟然一如十数年前。前几年,有一次我出版了新书,准备在南京路的新华书店为读者签名。父亲知道了,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去看看。我再三关照他,书店里人多,很挤,千万不要凑这个热闹。
⑥那天早晨,书店里果然人山人海,卖书的柜台几乎被热情的读者挤塌。我欣慰地想,好在父亲没有来,要不,他撑着拐杖在人群中可就麻烦了。于是我心无旁骛,很专注地埋头为读者签名。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无意中抬头时,突然发现了父亲,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
⑦唉,父亲,他还是来了,他已经在一边站了很久。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拄着拐杖穿过拥挤的人群上楼来的。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⑧我心里一热,笔下的字也写错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人山人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用“________”画出来。
【3】“但从他阅读时的表情,我知道他的意思。”文章中父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描写了哪几个关于父亲的场景或细节?照样子试着归纳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出版了新书,父亲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默默地注视着“我”,向“我”挥手。
【5】文章两次写到了父亲的笑。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一细节描写中体会到父亲怎样的情感?
(1)他也不反驳我,只是开心地一笑,像个顽皮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心里一热,笔下的字也写错了……”联系上下文,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练习。
【材料一】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它越来越受到重视。书法艺术,从精神层面上讲是“书为心画”,从人格层面上讲是“字如其人”,从表现层面上讲是“心正则笔正”。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流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各种书体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之美。
【材料二】认识文房四宝。
朝代 | 笔 | 墨 | 纸 | 砚 |
南唐 | 安徽宣城 诸葛笔 | 安徽徽州 李廷圭墨 | 安徽徽州 澄心堂纸 | 安徽徽州婺源 龙尾砚 |
宋朝 | 安徽宣城 宣笔 | 安徽徽州 徽墨 | 安徽宣城 宣纸 | 歙砚(安徽) 洮砚(甘肃) 端砚(广东)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极具艺术魅力,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B.文房四宝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
C.南唐时期的文房四宝均产自安徽。
D.在宋朝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宣笔、安徽徽州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广东端砚)。
【2】请照样子,用四个字概括每种字体的特征。
隶书(轻灵飘逸)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3】书法艺术的三个层面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各种书体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为竹唱一支颂歌
冬天来临,树木大多褪去了盛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翠竹却在严寒中抖擞身姿,竹叶沙沙作响,一如既往地唱响生命之歌。
松、竹、梅,向来被称为“岁寒三友”,正是因为它们在冬天依旧尊贵。而三友中的竹更是有它不平凡的气质。
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傲霜斗雪,它还有着松、梅所没有的中通外直,难怪自古以来颇得文人的青睐。
“ ”是啊,竹就是这样,把根牢牢扎在山坡上、小道旁,甚至岩石缝中。它对生命是如此执着,如此坚定。砍去了它的躯干,还有地里的竹鞭;挖出了它的竹鞭,更有那深埋地底的竹根。即使只是刚从地里冒出的小笋子,也不可小看。不管压在它身上的东西有多大,有多重,它都不会屈服。它只是拼命地向上,向上,向上……直到将重物掀开,一株全新的、蕴藏无数生机和力量的翠竹挺立在天地之间了!
竹的家族成员众多,不管是浑身斑斑泪痕的湘妃竹,还是高大挺拔的楠竹;不管是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还是不起眼的毛竹……也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还是肥沃的原野,它们个个都那么坚定、端直、挺拔、秀颀。它们总是无忧无虑地生长,它们沐浴着春风,也承受着烈日;它们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也在风雪中摇曳生姿。从不要人们给它修剪、施肥、浇水,真可谓无所求。
竹对人们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挺好的东西。有的被用来编竹器,作为日用品;有的被用作栋梁之材修造房屋;有的被制成竹笛、长箫等乐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有的被当作燃料,虽然烧成灰,也无怨无悔……
我要为竹唱一支颂歌!赞美它不畏风霜严寒,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赞美它的端庄、挺拔,赞美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
【1】下列诗句填在文中的“ ”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B.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C.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D.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2】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与松或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竹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B.“中通外直”是指竹子中间是空的,外形却很挺拔
C.短文通过描写竹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抒发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你由竹想到了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森林被称为“绿色氧吧”。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空气清新,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因为,森林仿佛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据测算,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制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使用。
森林能吸收噪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林木能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
森林还有杀菌作用。森林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在森林中,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最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其他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000公升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出15%~20%,降水量也有增加。
可见,森林的本领还真大呢。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森林的四大作用。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短文用得最多的说明方法是______。
【3】短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4】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使用了( )的结构形式。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14、阅读下面三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有关报道可知,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成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按较保守的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材料二:近年来,虽然全社会都在倡导人们用实际行动加入“光盘一族”,可是餐饮浪费,依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有些人要面子讲排场大摆宴席,有些人点外卖却根本吃不了,甚至有些人包括孩子因为挑食,饭摆上来了却不爱吃,等等,最终都是浪费。
材料三:
风凰周刊43.9万阅读
8月16日 08:09来自微博weibo.com.com
【#小伙子早餐掉地老人司机争着买#:还是咱河南老乡珍惜粮食!】
8月13日,河南郑州79号公交车行驶到金桥路站,站在后门处的一名小伙子的包子掉在了地上,小伙儿顺手扔进了垃圾桶。一旁座位上的老人直呼浪费,一边拿出钱说买下包了,一边教育起了小伙了。而驾驶员看到后拿出钱给老人,称要买下这些包子。一旁的小伙了看到后,赶紧摆手急忙下了车。
【1】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
(1)用简洁语言概括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等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造成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打“×”。
A.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在河南郑州金桥路上。( )
B.一位小伙子将吃剩的包子扔进了垃圾桶。( )
C.一位老人要拿钱买下小伙子扔掉的包子并教育小伙子。( )
D.司机拿钱给老人,说要买下小伙子扔掉的包子。( )
(2)请结合当时的场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想象补充。
小伙顺手把包子扔进垃圾桶,一旁的老人直呼:“______________”,一边拿出钱来说要买下包子,一边教育小伙子:“____________。”(用上本学期积累的警句)
【4】请你结合上面的材料和生活经验,设计一则有创意的杜绝浪费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1)从文章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考虑——( ) 赞赏——( )
忽视——( )
(2)读书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7分)
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上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主席台。这位老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 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划去括号中不适当的词语。(4分)
(2)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 )内写上序号。(6分)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解释。
a“簇拥”的意思是( ) 。
A.聚成一团 B.许多人紧紧地围着 C.许多人围着
b“盛誉”的意思是( )。
A.很高的荣誉 B.称赞 C.赞美、夸奖
②“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 )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主席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热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侯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热泪.
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热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4分)
① ②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7、阅读。
中国少年需有强壮的体魄——shòu ruò( )的 jǐ bèi( )无法抵御外敌的qīn lüè( );中国少年需有勤劳的双手——lǎn duò( )会 huǐmiè( )人的才智;中国少年需有 zhì pǔ( )的性情——ài mù( )虚荣只会让你在一次次攀比中yù fā( )迷失自我;中国少年还需有强烈的文化自信——那灿烂辉煌的历史,tónɡ xīn xié lì( )的人民,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pánɡ bó)力量!
【1】感受汉字形体之美,我能根据拼音将汉字正确、工整、美观地写在文中( )里。
【2】感受汉字音韵之妙,“强”字有三个读音,我能用“√”把正确的读音选出来。
中国少年需有强(qiánɡ jiànɡ)壮的体魄,更需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不应该成为被父母强(qiánɡ qiǎnɡ)迫去做的事情,更不应该倔强(qiánɡ jiànɡ)的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
【3】感受汉字意义之趣,结合语境,我想“磅礴”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扩大
B.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C.混同;充满
D.箕坐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尘埃也美丽
①班里有这样几个孩子,让我很伤脑筋。他们有的学习马虎□作业拖拉□整天愁眉苦脸;有的犹如孙悟空大闹天宫□难得片刻安宁;有的甚至小偷小摸却不以为意□怎样驱散时常笼罩在他们心灵天空的阴云呢?
②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校园里格外安静。美丽的阳光照进教室,也许是因为严冬,也许是因为雪后初晴,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被这迷人的光芒吸引了。阳光是透明的,阳光是温暖的,阳光是令人羡慕的……面对阳光,我不由计上心来。
③“同学们,你们在阳光中看到了什么?”“有许多尘埃。”大家回答。“那,这些尘埃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我问。“污染空气呗。”孩子们似乎不屑一答。“你们只说对了其一,其实……”我故意卖起了关子。大家一下子精神抖擞,神情专注起来。“其实,这些尘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它能使阳光更柔和,使天空变得更蔚蓝。”大家疑惑不解,着急地问:“为什么?老师,您快说。”
④“这些小小的尘埃,有折射和反射阳光的作用,在折射和反射的过程中,阳光不断变得柔和、舒适。同时,这些尘埃还有过滤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的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了较弱的蓝光,这些蓝光被大气层中的尘埃吸收、折射和反射着,于是天空变得更加蔚蓝……”
⑤“真是没有想到尘埃也有作用啊!”有的孩子由衷地发出感叹。
⑥趁孩子们恍然之时,我话题一转:“孩子们,如果我把心灵比作天空,那些飞舞的尘埃不正如我们的缺点、不足和错误吗?有了缺点、不足和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博大的心灵去照射它,用积极端正的态度去改正它,那么我们心灵的天空不是也会变得更加纯净和蔚蓝吗?”
⑦……
⑧这节课,我透过形形色色的尘埃,看到了世界的美丽;透过形形色色的“尘埃”,我看到了一个个心灵的美丽!
【1】在第①段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以为意——_____
精神抖擞——_____
【3】请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
【4】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会想些什么?又会有怎样的表现?请发挥想象将短文第⑦段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写,不少于80字。
_____
【5】“这节课,我透过形形色色的尘埃,看到了世界的美丽;透过形形色色的‘尘埃’我看到了一个个心灵的美丽!”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半句的尘埃指细小的微尘,下半句的尘埃指人的缺点、不足和错误。
B.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能改正,最终会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C.有缺点的心灵才是美丽的心灵。
D.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尘埃”,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驱除它。
【6】文中划线句子是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总结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C.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D.说明阳光很美好
【7】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_____
【8】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像尘埃一样,并不为多数人看好,却也有自身的美丽之处。把你想到的事物也写一写。
_____
19、课外阅读。
材料一: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成人体内的水占体重的60%~70%,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我们主要靠饮水和食物获得水,体内的水又通过尿液、肺呼出、排汗、粪便等形式排出。所以我们每天必须喝一定量的水,那喝水如何定量呢?一般来说,成人每天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应该维持在2500毫升左右,9-13岁的男孩为2400毫升左右,女孩约2100毫升。
材料二:下图为五年级男生刘明同学的饮水时间表,每杯容量为300毫升。
早上起床 早餐后1小时
上午10:30 午饭前半小时
下午3:00 下午5:00
晚饭前半小时 睡前一小时
结合材料(一)和(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错“×”。
(1)刘明爸爸的体重为70公斤,体内的水分大约就占了56公斤。________
(2)喝水是我们补充体内水分的主要途径。________
(3)从刘明的饮水时间表来看,刘明的饮水量把握得非常好。________
(4)刘明奶奶觉得只要多吃水果,少喝一些水也能补充人体所需的水。________
(5)这个周六,妈妈宅在家里看书,喝水2500毫升左右,排尿一次,这是正确的做法。________
20、根据要求写句子。
(1)用恰当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2处标点符号错误,2个错别字,2处语病)
表妹今年十岁。是四年级小学学生。她成绩不措,年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她扎着两个羊角辩,说:“这有什么了不起”。
______
(2)下面是对湖水的静态描写,请你及时对其进行动态描写。
那碧蓝色的湖水真像华丽的锦缎,朵朵白云倒映在水中是俏丽的花纹,周围的树木已把苍翠的身影映入水中。
忽然一阵风吹过,________。
(3)读下面语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妈妈真勤劳。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很悲痛。(改为反问句)
(2)毛泽东一天没说话,只是吸烟。(扩句)
22、句子训练营。根据提示写句子。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给句子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2)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照样子,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
(3)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缩句)
23、畅所欲言。(5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河北西柏坡影视基地共同策划创作的建党90周年献礼动画片《西柏坡》于5月下旬上映。为增加动画片对儿童观众的吸引力,主创人员还在片中加入了三个动物主角毛驴、狗獾、公鸡。在银幕上,它们将与儿童团员们并肩作战。
请你说一说对这件事的看法。
巴兔提示;
用动画的方式,让现在的孩子有兴趣了解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