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麻雀》一文中,“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它被老麻雀的尖叫声吓住了。
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按时间顺序写了周恩来立志报国的三件事。
C.《陀螺》的作者是高洪波,作者从中悟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明白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 )
A.经过反复观察,结果才会准确
B.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会有不同
C.观察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经过连续观察,结果才会准确
3、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它三项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通过建设者的不懈努力,西藏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B.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的购物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C.网络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
D.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学习效率。
4、下面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娟”和“捐”读音相同,它们都是形声字。
B.“呼风唤雨”的意思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
C.“千里眼”“顺风耳”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
D.在阅读文章时,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提出问题,使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5、下列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 )
A.碗豆 安照 舒适 黑压压
B.恐怕 耐心 玻璃 水淋淋
C.探头 愉快 蚊子 湿漉漉
D.盘绕 曾经 飞蛾 障碍物
6、小小变色龙(选择正确的读音)。
A削减 B削面 C削弱
D削苹果 E削铅笔 F削发
A薄弱 B薄饼 C 薄命
B薄饼D 薄脆 E薄情 F薄片
7、下列词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响彻云霄 人山人海 鸟语花香
B.运用比喻:红叶似火 水平如镜 呆若木鸡
C.描写品质:坚定不移 百战百胜 自强不息
D.描写外貌:浓眉大眼 膀大腰圆 笑逐颜开
8、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人烟( )( ) ( )心( )胆
田地( )( ) ( )如( )色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里连年灾害,寸草不生,_________。
(2)敌人被我军吓得丢了魂,出来巡逻总是_________的。
2.画横线的词语是表现____的词语,请再写几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古诗,完成练习。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找出诗中的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这首古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说理的诗句是________。
(3)诗人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面目”呢?
10、课外阅读。
小麻雀
有只黄嘴小麻雀名叫普季克,住在屋檐下那个温暖的窝里。他还不会飞,只能拍着翅膀,伸着脖子,往窝外东张西望,想快点儿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合不合自己的心意。麻雀妈妈看见了,有些不放心,就说:“孩子,小心,会摔下去的!”
“摔下去会怎么样呢?”普季克歪着脑袋问。“一摔下去,猫就会把你吃了!”妈妈向他解释。子就这么过去了,可普季克的翅膀长得不紧不慢。
有一回,天上刮起了风,普季克又问妈妈:“这……这是怎么回事啊?”妈妈向他解释:“这是刮风。刮风时,你要当心,不然的话,被风到地上,就会让猫给吃了!”普季克不爱听这些,他摇着脑说:“树为什么要摇来晃去呢?树不摇,风就没了……”妈妈说不是那么回事儿,可普季克还是不相信,他样样都爱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
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他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嗯,没什么!”普季克说,“总得一样一样学嘛!”
大花猫蹲在地上,舔了舔爪子上麻雀妈妈的羽毛,绿莹莹的眼睛盯着他们,懊恼地叫着:“妙极了的一只肥小麻雀,像老鼠一样妙,喵喵,可惜没有了!”普季克终于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东张西望——___________ 欢天喜地——___________
惊慌失措——___________
【2】普季克是一只____________的小麻雀,他因为不听妈妈的劝告,吃的“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麻雀妈妈为什么变得“凶猛”?你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结尾处,普季克“感到十分高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普季克的遭遇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直播间。(10分)
(1)在《满山的灯笼火把》中我们要体会人在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更加体会在危难之中不仅要 ,还要做到 。
(2)《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让我们明白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 ,从中 ,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 的重要因素。
12、荷花之谜
盛夏荷花,娇艳盛放。它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非也。经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
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晚间,花瓣关闭,待在温暖的花朵里的昆虫欢悦得很;第二天清楚,荷风送香,身上沾满了花粉的昆虫立即可以起飞,不必先晒太阳(许多昆虫的起飞需要30℃以上的胸廓温度),从而可避免成为敌人的猎物。
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这颗莲子和其他6颗莲子一起是从中国古代一个枯竭的荷塘里被发现的。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是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于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选自《生物奇趣》)
【1】“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染”意思是( )。
A.用染料着色。
B.感染;沾染。
C.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第三自然段“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句中加点的“近”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介绍了荷花的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夏荷花,娇艳盛放,深受人们的喜爱。你积累了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呢?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真正的朋友
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起,挺要好的。长大以后,分别到外地去工作。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袄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另一个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大堆好话,信里还说:“我只有一件棉袄,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
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他请来两个朋友,到家里做客。当时没有送棉袄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袄的朋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我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袄给朋友看。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挺要好的( )
A.硬而直
B.杰出
C.很
【2】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迫切( )
A.强迫
B.接近
C.急切
【3】按原文填空。
当一个朋友迫切需要一件棉衣时,两个朋友知道了后,一个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袄____,另一个只寄去____,说了一堆____。
【4】判断正误。
之所以说那件旧棉衣比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是因为那件旧棉衣使需要棉衣的朋友在寒冬免于受冻,给了他实质的帮助。
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太婆,带来的礼物中,有七八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颜色,闻着那诱人的香气,咽着口水。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太婆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的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妈看见了。”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地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
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回答:“是给太婆带来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太婆带来的。太婆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过了一会儿,我和哥哥走进屋,看到妈妈站在太婆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太婆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俩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奶奶,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日子多着哩,您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太婆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滋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那天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过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地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的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地说:“真甜真香啊。”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最难忘的。
【1】这篇文章得主要人物是( ),围绕着( )回忆三十多年前嚼一片苹果皮的故事。主要抓住人物的( )来具体描写的。
【2】“我和哥哥”那么馋苹果,为什么“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
【3】品读“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这句话,揣摩一下妈妈当时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4】“真甜真香啊”这句话在文中含义很丰富,你是怎么体会的?请写下来。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看着有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高兴。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风吹拂着柳丝。(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民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这段话。(两个错别字,三处病句)
我特别喜欢游泳,每天都坚持练习。工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学校组织了一次游泳竟赛,同学们都忍不住情不自禁地为我鼓掌,我果然获得了一等奖。老师告诉我们,好成绩的取得,跟是否勤学苦练有很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修改符号修改病段。
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的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起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启示,增加安全。
18、修改病句。
1.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大概两丈多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文具店里卖了铅笔、橡皮、笔记本和文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要尽快改正、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似的有序地走出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平静的湖面上,有一艘船迎着狂风向对岸驶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看图,把小女孩洗衣服的过程用一段话写下来,注意用上三个以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