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与“无独有偶”结构相同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形近字组词。
骆( ) 锤( ) 幽( )
络( ) 捶( ) 凿( )
焚( ) 稚( ) 避( ) 竣( )
梵( ) 锥( ) 僻( ) 峻( )
3、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下面的画线词语。
1.道听途说的消息往往是不可靠的。(______)
2.锅中的一切,对于八儿来说,只能猜想。(______)
3.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______)
4.不消说,这项任务是非常光荣的。(______)
4、多音字组词
参cān________ shēn________
好hǎo________ hào________
5、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1)________,一字值千金。
(2)路遥知马力,________。
(3)________,近山识鸟音。
(4)莫道君行早,________。
(5)________,胜读十年书。
6、课外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解释下面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之:______ (2)若:______ (3)沾:______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达送别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理解本诗与普通的送别诗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①吟啸:吟咏长啸。②芒鞋:草鞋。③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④料峭:微寒的样子。⑤向来:方才。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⑦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
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
【2】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①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填空。
①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鸳鸯。
【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①两个________鸣翠柳,一行________上青天。
②西塞山前________飞,桃花流水________肥。
③留连________时时舞,自在________恰恰啼。
9、课外阅读。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
【1】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是”,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端午日赛龙舟人人参与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龙舟比赛。
【2】填到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健康 伶俐
B.结实 伶俐
C.结实 灵敏
D.健康 灵敏
【3】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关于作者穿插的“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龙舟竞赛激烈、火热的盛况。
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出龙舟竞赛场面的热烈。
【4】下面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
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的场面。
C.短文细致刻画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游泳追鸭子的场面。
【5】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 )的精神面貌。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
10、课内语段阅读。
哦,既然注定了我们得迈出双脚,
既然注定了我们只能往前挪动,
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寸,甚至更少,
只要是在行进,那我们就不会脸红。
没有退路,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车票,
没有退路,出了山的溪水不会往回流动。
走下去,前面有相思鸟,有金孔雀,
走下去,前面有橄榄树,有曼陀铃。
风来吧,雨来吧,雷鸣电闪都来吧,
那一条条被我们用脚踏出来的路,
才是我们每个人留在这世上的真正姓名。
【1】查字典填空。
“售”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
【2】“风来吧,雨来吧,雷鸣电闪都来吧”暗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事物和它的象征含义连起来。
相思鸟 和平的生活
金孔雀 高雅的情趣
橄榄树 美好的事物
曼陀铃 美丽的爱情
【4】从诗歌中截取一段接着仿写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高铁时代”已到来
①你知道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⑤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⑥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1】第①自然段开头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的“千里粤汉半日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至⑥自然段说明了高速铁路对于哪些方面有要求?
________________
【4】高速铁路正改变着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至少答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片段并答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用“_________”画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句话中的“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泰山”在词典中的解释有三种:①山名,在山东省中部;②比喻敬仰的人,有价值的事物;③岳父的别称。在文中应选_____________种意思。
(3)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一罐水
100多年前,法国军队(侵略 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燥 干旱)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毒,不让法国侵略军喝水。有一小队法国侵略军在上尉维龙带领下,到处找水喝。他们走了很多路,发现小山坡上有一座房子。
他们冲上山坡,骂骂咧咧地推门进屋,屋里有位西班牙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甲 盯着他们。士兵们问她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维龙上尉命令:“搜!”士兵们在屋里翻开了。突然,里屋发出一阵(欢呼 欢叫)声:“搜到啦!”声音刚过,只见两个士兵合捧着一只大罐子,从里屋走出来。
士兵们一拥而上,争夺水罐。维龙命令他们放下。他走过去,看了看满罐的清水,觉得喉咙口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捧起来就喝。可是维龙没有喝□他先倒了一小杯□递给那位西班牙妇女说□请你先喝□这位妇女接过水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然后把杯里的水(完全 全部)喝光了□维龙又倒了半杯水递给小女孩子:“你也喝一点。”孩子母亲乙接过杯子,亲了一下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女儿也像母亲那样,双手捧着杯子,喝干了半杯水。
维龙见母女俩都喝了水,放心了。他倒了满满一杯,一仰脖子,一饮而尽。然后他又让每个士兵都喝了几大口清凉的水,一罐水都喝完了,法国侵略兵坐下(歇息 休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死了。西班牙妇女和她怀中的孩子也死了。原来,这位西班牙妇女早在水罐里放了毒药。母女俩为了祖国,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人们都赞颂这母女俩的爱国精神。西班牙解放后,大家为她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直到现在,纪念碑前还常常有人去敬献花圈。
【1】在文中甲、乙两处填上词语。
(1)缓缓地 (2)慢慢地 (3)冷冷地 (4)狠狠地
甲处填______ 乙处填______
【2】文中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应填上的标点是( )
A.,,:“!”,,。 B.。,:“!”,,。
C.,,:“。”,,。 D.。,:“。”,,。
【3】用“/”划掉括号里使用错误的词语。
【4】“士兵们向她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班牙妇女的行为令你感动吗?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面对荒岛上的粮食危机,鲁滨逊又会如何应对呢?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一起来寻找吧!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英〕丹尼尔·笛福
①我开始摸到了雨季和旱季的规律,学会了怎样划分这两个季节,并为此做好相应的准备。但这个经验来之不易,是花了代价的。下面我将告诉你们我最糟的一次试验。前面提到过,我曾收藏了几颗大麦穗和稻穗。我估计大约有三十颗稻穗和二十颗麦穗。当时,雨季刚过,太阳逐渐向南移动,我认为这该是播种的时机了。
②于是,我用木铲把一块地挖松,并把这块地分成两部分播种。在播种时,我忽然想到,不能把全部种子播下去,因为我尚未弄清楚什么时候最适宜下种。这样,我播下了三分之二的种子,每样都留了一点下来。
③值得庆幸的是,我做对了。我这回下的种子,一颗也没长出来。因为种子下地之后,一连几个月不下雨,土壤里没有水分,不能滋润种子生长,一直到雨季来临才冒了出来,好像这些种子刚播种下去似的。
④发现第一次播下去的种子没有长出来,我料定是由于土地干旱之故。于是我想找一块较潮湿的土地再试一次。二月份的春分前几天,我在茅舍附近掘了一块地,把留下的种子通通播下去。接下去是三四月份的雨季,雨水滋润了种子,不久就欣欣向荣地长了出来,获得了一个好收成。但因为种子太少,所收到的大麦和稻子每种约半斗而已。
⑤这次试验,使我成了种田好手,知道什么时候该下种。现在我知道,在这儿不像欧洲那样,一年分为夏季和冬季,而是分为雨季和旱季。一年之中的时间大致划分如下:
二月后半月 | 多雨,太阳在赤道上,或靠近赤道 |
三月 | |
四月前半月 | |
四月后半月 | 干旱,太阳在赤道北面 |
五月 | |
六月 | |
七月 | |
八月前半月 |
|
八月后半月 | 多雨,太阳回到赤道上 |
九月 | |
十月前半月 | |
十月后半月 | 干旱,太阳在赤道南面 |
十一月 | |
十二月 | |
一月 | |
二月前半月 |
⑥雨季有时长,有时短,主要决定于风向。当然,这不过是我大致的观察罢了。生活经验告诉我,淋雨会生病,我就在雨季到来之前贮备好足够的粮食,这样我就不必冒雨外出觅食。在雨季,我尽可能待在家里。
【1】面对荒岛上的粮食危机,鲁滨逊想出了哪些应对策略?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
【2】从鲁滨逊解决粮食危机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语文要素: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鲁滨逊应对粮食危机的策略,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作答时,可以先写鲁滨逊应对危机的策略,再根据策略写启示。
_______________
【4】最近你遇到过什么烦恼的事情吗?在事情解决后,可以像鲁滨逊一样把解决事情的方法归纳出来,看看这样做对你日后的学习或生活有何帮助。(课后题变式)
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日出的景象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
陈述句: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
修改病句:
(3)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
缩句:
(4)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反问句:
(5)造句:
浏览:
17、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保卫黄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
(3)清晨,我走在田野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
19、将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①今天,人民子弟兵非把这段溃口堵上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_____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
_____
21、 不久,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打开记忆的相册,一幕一瞬浮现眼前——老师,在课堂上微笑的瞬间;同学,在活动中欢笑的瞬间……瞬间,蕴含的是情感的积聚;瞬间,凝聚的记忆的永恒。回味小学生活中的瞬间,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请以“________的瞬间”或“瞬间的________”为题目,结合自己的小学生活经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