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________,
__________ 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_______ ,花影__________ ,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这是《夹竹桃》中的一个片段,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有“_______ ”的美誉。
2、把下列古诗补充完整。
1.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望洞庭》)
2.__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3.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孟郊《游子吟》)
3、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波莉姨妈已经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 ( )
(2)于是他放下风筝线朝它摸索着走了过去。( )
(3)“怎么了,孩子!喂,快来人哪!快拿杯水来!”( )
4、填空
1.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6.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5、看拼音写词语。
rè qíng zì ào jiăo zi biān pào zhă yăn tōng xiāo
( ) ( ) ( ) ( ) ( ) ( )
jiàn duàn jié rán rán fàng xiăo fàn băi tān bĭ cĭ
( ) ( ) ( ) ( ) ( ) ( )
hè suì luò tuo qià hăo yī lǜ căi huì fèn wài
( ) ( ) ( ) ( ) ( ) ( )
6、课外类文阅读。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①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②帝京。
三百内人③连袖舞,一时天上著④词声。
【注释】①千门:形容宫殿群建筑宏伟、众多。②动:震动。③内人:宫中歌舞艺伎,入宜春院,称“内人”。④著:同“着”,犹“有”。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
A.春节
B.元旦
C.清明节
D.元宵节
【2】诗句中“________”点明了时间,“三百”形容______________。
【3】第2句中的“动”字用得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既有鸟瞰式全景,也有特写式近景,用“ ”画出鸟瞰式全景的诗句,并结合注释,把该诗句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7、朗读古诗《采薇(节选)》,完成练习。
采 薇(节选)
昔我往矣, 。
今我来思, 。
行道迟迟, 。
我心伤悲,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理解词语的意思。
(1)依依:___________。(2)霏霏:___________。
(3)昔:____________。(4)迟迟:__________。
【3】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8、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故人:____
辞:____
烟花:____
下:____
唯:____
【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送别的时间:____;故人的去向:______。
【3】后人评说本诗是千古丽诗。请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 )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 )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1】按原文填空。想一想,画“_____”的这句话与谢皮罗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层意把这段话分成三层,在选文中用“/”标在每层的末尾。
第一层: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二层:谢皮罗教授进行了实验和研究。
第三层:谢皮罗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发现。
【3】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我们却很少会有所发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花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口袋里仅剩的15元钱。我索性把这15元钱再换成三罐儿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
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城市的灯火。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到了冰点,我独自面对着茫茫夜色,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你的眼睛里跑出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位老人。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着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眼前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却记得我。
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没走几步,我隐约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三个易拉罐儿。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1】阅读短文,请为短文起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声泪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履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小说的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 情感变化 |
①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疑惑 |
③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易拉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释然 |
【4】文中画“__________”的句子是对老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透过这样的描写,
结合整个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最终释然了?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真实的高度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这些作品广为流传。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
“( )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者、或许、肯定)情况( )会好多了。”
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基础、奠基石、敲门砖),( )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①,小仲马没有沮丧②,仍然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迥然③
不同。带着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去拜访大仲马。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竞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小仲马。
19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茶花女》又被改编成同名话剧,演出获得更大的成功。
那位资深编辑曾经(疑惑、疑虑、怀疑)地问小仲马:“你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注释:①笺(jiān):写信或题词用的纸。②沮(jǔ)丧:灰心失望。③迥(jiǒng)然:形容差得很远。
【1】从第②、③、⑥自然段的( )里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打上“√”。
【2】在第②、③自然段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短文里用了好几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请你写出三组。
( )一( ) ( )一( ) ( )一( )
【4】读下面句子,你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中加“”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
那位资深编辑“兴奋”是因为 ,但他又 有“疑问”,这疑问是_________ 。
【6】用“______”画出短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7】文章详写的材料有 ,略写的材料是_________ 。
【8】写出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
【9】上述短文《真实的高度》中,编辑拜访大仲马的情境省略了。请你联系原文,展开想象,把编辑拜访大仲马时的对话过程写下来。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褪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选文出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2】“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里的“生”应选解释( )
A.出生,诞生。
B.活,跟“死”相对。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常见的,不熟悉的。
【3】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的正误。
①“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是比喻句。( )
②“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是比喻句。( )
③“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不是比喻句。( )
【4】选文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我”在荒岛上________的经过。
【5】“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 )
A.夜里很冷,“我”睡不着觉。
B.“我”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C.“我”做事认真,不怕吃苦的精神。
D.“我”怕火熄灭了,没有火柴点燃。
13、课外阅读。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淘汰______ 交口称赞________
【3】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以前学的哪篇爱国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一个爱国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外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
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摄氏度,最高可达47摄氏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摄氏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上任时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 忙碌),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呢!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是钻天白杨,一行是桃树,一行是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那些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的时候,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给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漫:A.不受约束,随便 B.广阔,长 C.到处都是
漫天风沙(_______) 长夜漫漫(_______) 漫无目的(_______)
【2】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吐鲁番人用_________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路边上栽种钻天白杨,可以________,栽种桃树、梨树,可以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________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改变句意,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
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娘用手拢了拢头发说:“俺去西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17、 改为陈述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垃圾填没了船与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正好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都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肯定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扩写下面的句子。
(1)竹楼藏在竹林中。
(2)土楼显示了魅力。
21、作文。
题目:我真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如:高兴、激动、佩服、后悔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2)围绕中心写具体,要注意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以“给我影响最大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横线上可以填写一本书 一个人、一句话、一个眼神……
(2)要写出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