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
(1)中国 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 昆山市 昆山市实验小学六(1)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备活动 领奖品 冲到 起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部 没有 少数 一半 多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头部 身体 上身 牙齿 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字填空。
着 了 过 啊 吧 呢
(1)太阳他有脚( ),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 )旋转。
(2)看来今天我是不得不去一趟( )。
(3)去的尽管去( ),来的尽管来( );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 )?
3、看拼音,写词语后填空
cí ài(_____) hé ǎi(_____) hé shàn(_____)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 (______)的,还可以用_______ 、______ 等词语形容他。
4、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全词语。
学而(______) 一碧(______) (______)寒冬 (______)黄花
金秋(______) 永垂(______) (______)画虎 (______)春寒
嫦娥(______) 大发(______) (______)所见 (______)徒孙
花花(______) 欢天(______) (______)飘香 (______)之交
秋月(______) 强健(______) (______)呈祥 (______)故纵
6、再读《墨竹图题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字 , 朝人,他是 之一。这首诗是他在 的情况下写的。和“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的是 和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几个字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___
总: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两句诗的意思。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以“ ”为依托,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作者 ,以 为己任的胸襟,以及“ ”的气概。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雨疏风骤”中的“疏”的意思是( )
A. 稀疏 B. 密集 C. 疏远、生疏 D. 开通
【2】“残酒”指的是( )
A. 上次自己没有喝完的酒 B. 别人喝后剩下的酒
C. 质量低劣的酒 D. 还未消尽的醉意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谁说的?说话者的语气是怎样的?( )
A. 浓睡人 教训语气 B. 卷帘人 责备、焦虑的语气
C. 卷帘人 不耐烦的语气 D. 浓睡人 责备、焦虑和惋惜的语气
【4】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
A. 初春 B. 暮春 C. 盛夏 D. 金秋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
【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9、(题文)课内阅读。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1.请用“ ”画出作者直接抒发情怀的句子。
2.这段话中“你”指的是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这段话中“ 、 ”这两个词语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说说你对“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的理解。
10、阅读课文《理想的风筝》片断,回答问题。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倘使________ 仰仗________
顽强________ 翱翔_______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句子的含义。
①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答。
①为什么说刘老师的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课文,写一段话来赞扬刘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训练
熟睡着的生命
去年冬天,到林都伊春采访。上午,刚下过小雪,气温有零下20多度。几位当地的朋友送我去宾馆,在路上,竟看到几名林业工人正在路边冻得坚硬的泥土上刨坑,坑边放着几株两米多高的红松。我看出来了,他们是准备在这里植树。一时感觉很奇怪,因为还是第一次看到在冬天里植树。
一位朋友见我如此表情,就笑着告诉我:“不用担心,在这个季节植树,棵棵保活。”不觉对朋友的话产生了兴趣,并向他请教在冬天植树的道理。
朋友说,“人们习惯以人的思维来安排树木,选择春天或秋天植树。而这里的人,爱树,尊重树,把树当成可以对话的朋友和生命。人在夜里要睡眠,一些动物在冬天里要冬眠,而树木在冬天则会休眠。于是,人们就选择在树木睡觉的时候偷偷把它们从一个地方挖出来,挪到另一个地方去。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植树成活率极高。”
见我还是不懂的样子,朋友接着说,“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树木醒来发现自己被换了地方时,自己的根已经扎入脚下的泥土里,这样,它们也就没有理由不好好活着了。”
在这个冬日的上午,听着朋友的解说,如同在听着一个冬天的童话。此时再看着那些已经栽下的红松,竟不能把它们当作没有感知的植物了,“熟睡着的生命”,此时用这个词来称呼它们是最恰当的。
【1】文中有:睡眠、休眠、冬眠,请再写出两个带“眠”的词语,在这些带“眠”的词语中任选一个造句。
①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林区的人们是用什么态度对待树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少地区选择春天或秋天植树,这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把树当做“朋友和生命”,本文也把树当做朋友和生命来写。请你用“——”画出例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按照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写的。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把这个认识过程写完整。
感觉很奇怪——产生了兴趣——(________)——听着朋友的解说,如同在听着一个冬天的童话。
12、课外阅读。
一个女孩毫无道理地被老板炒了鱿鱼。
中午,她坐在单位喷泉旁边的一条长椅上黯然神伤,她感到她的生活失去了颜色,变得黯淡无光。这时她发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后咯咯地笑,她好奇地问小男孩,你笑什么?
“这条长椅的椅背是早晨刚刚漆过的,我想看看你站起来时背是什么样子。”小男孩说话时一脸得意的神情。
女孩一怔,猛地想道:昔日那些刻薄的同事不正和这小家伙一样躲在我的身后想窥探我的失败和落魄吗?我绝不能让他们的用心得逞,我绝不能丢掉我的志气和尊严。
女孩想了想,指着前面对那个小男孩说,你看那里,那里很多人在放风筝呢。等小男孩发觉自己受骗而恼怒地转过脸时,女孩已经把外套脱掉拿在手里,她身上穿的鹅黄色的毛线衣让她看起来青春且漂亮。小男孩甩甩手,嘟着嘴,失望地走了。
生活中的失意随处可见了,真的就如那些油漆未干的椅背在不经意间让你苦恼不已。但是如果已经坐了,也别沮丧,以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面对,脱掉你脆弱的外套,你会发现,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被老板炒了鱿鱼:_________________
失意: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与短文画横线的句子相互照应的句子。
【4】小男孩想看到女孩,实际上是想看到女孩,以此来取笑失意的女孩;但是失意的女孩却脱掉了被油漆玷污的外套,也就脱掉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她让男孩看到了“青春漂亮的鹅黄色毛衣”,实际上是让男孩看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面对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生守则》就是同学们的“规矩”,学校不仅要求你背诵,更要求你遵守,即“‘背’”到做到”。你做到了,是合格学生;做不到,就要接受专门的教育,非让你做到不可。因为“守则”是“共同遵守的规则”,《中小学生守则》,就是中小学共同遵守的规则。
我们国家,1981年就颁布了《小学生守则》,1991年颁布了《中学生守则》,2004年《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守则》实施的十几年中又经过多次修订,于2015年8月2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全文如下:
一、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三、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四、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五、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六、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七、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八、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九、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此守则将对我们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也许你会问,其他国家是不是也有“中小学生守则”之类的规则?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我们来读一读英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吧,相信它会带给你许多思考或不一样的感受。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已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我们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吧,做一个既守规
矩又富于创新的优秀学生。
【1】规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增进学习,但要控制上网时间、不上非法网站、
不玩网络游戏等,是我国《中小学生守则》第几条规定的?( )
A. 2 B. 3 C. 5 D. 7
【2】规定学生遇到危险时,可以自己先跑,而不管其他任何人或事,是英国《中小学生守则》第几条规定的?( )
A. 4 B. 6 C. 8 D. 10
【3】相比较而言,英国的《中小学生守则》更强调学生成长中的哪一个方面?( )
A.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 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C. 认真写作业好好学习 D. 要循规蹈矩听从指挥
【4】下列属于“低碳环保生活”的例子是哪一个?( )
A. 主动分担家务 B. 节粮节水节电
C. 先举手,后提问 D. 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回答题。
①.有同学提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有必要。你认为
呢?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明同学总是上课默默地听、默默地记,下课独自看书。同学们偶尔找他说话,他总是爱理不理。有同学认为他不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他不以为然。你有什么看法呢?结合本文说明理由(至少提到两处《中小学生守则》)。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谎好不好?请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至少提到两处《中小学生守则》)。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微笑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文中两次提到“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路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15、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字句、“被”字句改写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17、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妖魔被森林爷爷战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大虫被蚂蚁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能破坏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孙杨获得奥运会游泳冠军,我非常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我们心目中,老师是挺拔的大树,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老师是_______,能够________;老师是______,能够________。(仿写句子)
(2)我们举办并策划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毕业联欢会。(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
(4)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激之情。
(5)有的人在工作、学习中缺乏耐性和韧性,他们一旦碰了钉子,走了弯路,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研究才能。
句中“碰了钉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
21、写一段话描写父母或其他亲人劳动的情景,表现出他(她)十分辛苦。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