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上饶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比一比,组词语。

    ( )     ( )       ( )

    ( )     ( )       ( )

  • 2、看拼音写词语

    kòng zhì kǒng jù yān zhī fēi fú dǎo mé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3、小东成天只顾玩乐,心思不在学习上,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说说他。(写一句名言警句)

  •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奇特而美丽的花。(    )

    2使不安宁;扰乱。(    )

    3逐渐侵害使变坏。(    )

    4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

     

  • 5、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合适的填空。

    _______石出   全神_______   可见一_______   无忧无_______ 

    _______一格   百感交________ 乐此不_______   饱经风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 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 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 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字实为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 《山行》用一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 《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 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3《江南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古诗文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带点的字词的意思。

    乃:________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诗句划节奏。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3解释诗句的意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他被后人尊为“诗圣”。____

    (2)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喜”字,所以题目与诗的内容不符。____

    5诗的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作者直接___________了这场及时雨。后面六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 8、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

    2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快乐岛。

    生命的力量

    近日,笔者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尽人皆知,胡风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中到20世纪70年代末,曾经坐过相当长时间的冤狱。在孤独寂寞的牢里,他每天都在放风时接触一下难得的自然景物。然而,这自然景物也是极其有限的——“抬头见到山,几乎是铁灰色的,连一棵绿树和青草都看不见。

    突然,有一次在放风时,他无意间在地上的砖缝里发现了一棵小草,是一棵被太阳晒得蔫蔫(niān)的,有些发黄发干的小草。见到了这样一棵虽然很孱(chán)弱却还有着生命的小草,他真是喜出望外,激动不已。于是,他想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小草临危的生命。究竟如何保住小草的生命,应该说在当时的恶劣条件下办法是不多的。经过认真思考以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为了不让小草干枯死掉,每天都要在嘴里含上一口水,在放风时洒在小草的身上。天天如此,坚持了一段时间。这棵小草就这样被救活了,并越长越大,越长越高,越长越壮。他面对着一小丛绿油油的、生机勃勃的草叶,心里感到无限的欣慰——“我不能不佩服这小草的生命力,能在这砖缝里生根发芽。

    看完这段文字后,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道是为胡风先生,还是为小草,也许是兼而有之。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使自己激动不已呢?

    大约是生命的力量。

    生命是短暂的,因而也是宝贵的。那么,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里,什么最能打动人呢?我想,是生命的力量。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要生存、要发展的力量,还应当包括一个生命为了其他生命要生存、要发展所贡献出的力量。

    不是吗?胡风先生身处逆境并且多次自杀未遂,在连自己的生命到底能不能保留下去都是问题的情况下,他还要帮助身处逆境的小草保住生命,这怎么能不让人为之感动呢?也许这既是对小草生命的一种呼唤,又是对自己的一种呼唤吧。

    1写出几个形容人高兴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生命是短暂的。(2)生命是宝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棵普通的小草,还有些发黄发干,为什么狱中的胡风先生见到后会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棵临危的小草,胡风先生是如何把它救活的?从这棵小草身上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胡风先生只是热爱小草,但并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他身处逆境多次自杀未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命的力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岀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裏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晩方能完事。

    (沈从文《边城》)

    1阅读第一自然段前四句,我想到的成语是“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等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几个画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_____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A.税关前领赏   B.划船前的准备   C.龙舟竞赛盛况

    3选文重点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凭着对__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同一个名字

    那是20年前,当时我还是方济各会的一名修士,派驻新泽西州。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波多黎各移民。他们跑到美国来打工,为坎贝尔牌罐头摘番茄,为鸟眼牌罐头摘青菜。你吃过的鸟饭树浆果多半也是他们摘的。他们很多人携家带口而来,都梦想着有朝一日挣足了钱回波多黎各岛老家盖上一所房子。

    那一年是我来这个教区的头一年,可沃尔特·詹森却是最后一年了。他在罐头公司干了40年,行将退休。过去的25年,他一直在工厂做领班。他(   )那些和他一道工作的人们,大家也同样(   )他。

    沃尔特告诉我,当地有一项(   )的传统活动——“回乡之旅”。每年12月份,本教区的2000个波多黎各家庭都要聚会一次,每家拿出5美元(当时约合一个采摘工一天的工钱),放到一个罐子里,再用一张纸条写上自己家的姓名。然后,大家选出一个人蒙上眼睛,从那些纸条里抽出一张——被抽中的这家就可以用这笔钱回波多黎各岛探亲,快快活活地过上两个星期。

    “你来看我们抽彩吧,”沃尔特向我提议,“我会把你介绍给大家。”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白铁皮屋顶下椽子上飘舞的彩带,仿佛还能闻到意大利面食的香气,听到那动听的乐曲。墙上贴着波多黎各的旅游招贴画,人们围着我和沃尔特,兴奋地指给我看他们的故乡。我不由惊叹,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下午3点的时候,各家的5元钱都凑齐了。但在抽彩之前,主持人叫起沃尔特,当众送给他一块匾,纪念他在这里的辛勤工作,并表达大家的谢意,感谢他多年来给予大家的关怀和友爱。众人热烈鼓掌。随后,人们请我来抽出那个幸运的家庭。

    我被蒙上双眼,领到一只大罐旁。我把手伸进去,抓到一大把纸条,最后只留下一张在手里。

    我取下眼罩,大声念道:“沃尔特·詹森!”

    欢呼声震耳欲聋。人们簇拥着沃尔特,向他道喜,同他热烈拥抱。

    喧闹还在继续。我(   )地把手又伸进那只罐,抓出一把纸条。只见每张纸条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沃尔特·詹森。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热爱  爱戴  热闹  漫不经心

    B.热爱  爱戴  喧闹  漫不经心

    C.爱戴  热爱  热闹  百无聊赖

    D.爱戴  热爱  喧闹  百无聊赖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时间: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写波多黎各人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第一次抓出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沃尔特的名字,说明他___________,“我”第二次抓出的“一把纸条”上都写着沃尔特的名字,说明他________________

    5每张纸条上都写上沃尔特的名字,纯粹是他走运吗?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时,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20多年了。笔尖劈过,断过,被我磨齐了,也磨短了。笔道很粗,写一个笔画多的字,大稿纸的两个格子也容不下。如今,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有些作业,老师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非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支钢笔不可。

    母亲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一支吗?”

    我不停地哭闹:“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今天为了一支钢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张得开口啊!”

    我却不管这些,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于是,我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去。除了几根电线杆子,远处迷迷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楚。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可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这时,我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正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他应了一声。我便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而且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我就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凭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着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也变成老太婆。那支钢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现在的五年级学生,是不会因家里买不起钢笔而哭闹了;现在的母亲们,也不会再为给孩子买一支钢笔而去冒着大雨拉车了。我们发展着的生活,正在消除贫困。而那些在贫困之中积淀下来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母亲,我永远感激您当年为我买了那支老式的廉价的钢笔。

    (有删改)

    【1】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这支笔的“笨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大桥下等“活儿”时,文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支20多年前买的老式廉价钢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作者却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它会如此珍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请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 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量力而为:________

    ②自卑:________

    3小男孩把捐款当作功课,他希望把自己的这一项功课做好,你认为他这样想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是为什么呢?你赞同妈妈的话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天,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小男孩为什么能做到不自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校举行捐款献爱心活动,你认为是多捐好呢,还是不在于多少,要尽心就行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特级教师

    学校好不容易才邀请来的省特级教师将要在这所乡村小学讲一节公开课。

    这所乡村小学里的老师谁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对特级教师不以为意;有的认为特级教师是凭关系混的,是靠年龄熬的……

    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有料到竟是一个十分年轻美丽的女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打扮得更鲜艳时髦一些的话,她可以和巩俐比俏。特级教师说,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

    谁也没有想到她进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

    上课铃响后,所有听课的教师都进了教室。这间教室的讲桌上落(sǎn sàn)着乱七八糟的粉笔,桌面上铺着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

    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乱(sǎn sàn)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着黑板,轻轻吹去了桌上的粉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之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讲课的过程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之后她又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之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这堂课讲得十分生动。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

    (有删改)

    【1】用“√”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先解释“鸦雀无声”的意思,再用它写一句话。

    鸦雀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这个“开场白”指什么?请用“ ”画出来。

    【4】请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堂课讲得十分生动”的语句。这个老师讲得生动的原因是:

    【5】短文最后说“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联系短文和生活实际,你觉得怎样的教师称得上特级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缩句)

    2.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   ,(A.冲垮海堤 B.毁灭沿海的城镇 

    C.无情地掀翻船只)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将正确的序号填人横线上)

    3.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

    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两句合成一句)

    4. 人类正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改为被字句)

    5. 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不可缺少的每日的食盐。(修改病句)

     

  • 16、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读一读,用黑体词语写话。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用例句表达手法写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4)尽管天气不好,我们总是按时到校。(修改病句)

     

     

  • 17、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指着母亲说:“这是我妻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仿写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办法好,我们怎么会不采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

      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改写成陈述句:

     

     

  •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那些鸡在他后面追着叫着,都快把他的耳朵吵聋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廊外面的地板上有一只麻雀在跳来跳去。(改变语序,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说:“我已经在两个星期以前用锅炉铁板把洞口的大门钉上了一层。”(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小练笔。

    下面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写哈克贝利的句子。请你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仿写一个人物。

    哈克贝利自由自在地来来去去。天晴的时候,他就在人家台阶上睡觉,下起雨来,他就到大空桶里去睡。他不必上学,不用叫谁做老师,也不要听谁的话;他不管什么时候,随便爱上哪儿去钓鱼或是游水,都可以去,并且爱待多久就待多久;到了晚上,他爱坐到什么时候就坐到什么时候;春天他照例是第一个光着脚的,秋天穿鞋他也穿得最晩;他永远不用洗脸,也不用穿干净衣服;他骂起人来,简直骂得妙不可言。总而言之,凡是足以使生活痛快的事情,这孩子都享受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