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 ,段落以 为标志。
(2)作者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小事(小标题):
。
(3)文中的鲁迅是一个 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4)“救助车夫”一段中描写鲁迅的动作词有: 表现了鲁迅 的思想感情。
(5)表现鲁迅精神写照的句子是:
2、比一比,组词。
粹( ) 暇( ) 崭( )
碎( ) 瑕( ) 渐( )
3、 多音字组词
缝 féng (________) 禁 jīn(________) 还 hái(________)
fèng (________) jìn (________) huán(_______)
4、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将下列比喻句补充完整。
(1)黄河非常凶猛暴烈,像______________。
(2)芦苇开花了,芦花白白的,软软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无心插柳柳成荫。
(2)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
(3)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明整天打游戏,莉莉劝说了他,他却不高兴了。此时,作为明明的朋友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选填上面的话)只有真心劝说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好朋友。”
5、根据意思把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着我们,我常常感叹道:“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我们和同学朝夕相处,同学间的情谊不会忘记!这真是“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6、阅读《金陵酒肆留别》,感受诗中的送别之情。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②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②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③觞:酒杯。
【1】对题目中的“留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在酒店话别 B.别后留住金陵
C.临行前写诗留赠友人 D.终究不舍决意留下不再离开
【2】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①诗句中“欲行”的人指__________,“不行”的人指________。
②这两句诗中能体现离别之情的关键词是____。请用自己的话讲述当时的情景:_________。
【3】诗的最后两句将离别的情深意长与____进行了比较,这两句诗与李白的《赠汪伦》中的“________,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
7、文言文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七八个/星天/外 B. 两三点雨/山前
C. 旧时/茅店/社林边 D. 路转溪桥/忽见
【3】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 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 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 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天下谁人不识君?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的 。
【2】从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______诗,诗人要远行的朋友是____。
【3】诗人与友人分别当天的天气非常__________(A.晴朗 B.阴沉),这一点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看出。
【4】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哀愁,用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激励朋友增强自信心,努力进取。
【5】有关送别的古诗名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 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 小学生 | 初中生 | 高中生 |
记得母亲生日的 | 54% | 66% | 91% |
记得同学生日的 | 58% | 86% | 92% |
差值 | 4% | 20% | 1% |
请用简要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选段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是叶永烈,这是一篇______文。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突然(______) 奇特(______) 关联(______)
【3】下列加点字与“奇怪”中的“怪”字意思相同的是( )
A.怪罪 B.怪异、古怪 C.鬼怪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论述道理。在这个具体事例中,“问号”是指阿瑟林斯基在儿子睡觉时,发现________,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他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由此发现的真理是________,最容易做梦。
11、阅读理解
腊八粥
①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②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③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色浓稠了。
④“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⑤“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晴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⑥“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⑧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⑨“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⑩“是啊!孥孥说得对。”
⑪“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⑫“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⑬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⑭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⑮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⑯“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⑰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固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⑱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⑲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⑳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㉑晩饭桌边,靠着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上文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散文集______。
【2】仿造示例,试着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盼粥——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
【4】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⑦段运用了___________和 ______的描写方法,表现了八儿 ____的心情。
【6】文中反复写到锅中粥的“叹气”,表达效果是________
【7】课文第13段“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中的“这”指的是____;这里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效果是___
【8】文章主体交织了两条线,一条线索写_____,一条线索写_________。通过_________的所见所闻所思,对腊八粥进行描摹,而腊八粥的情状,又暗合着八儿的心理。
【9】课文通过_____的视角,围绕他_______________的经过,展示了一幅_________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出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甜甜”“腻腻”“糊糊涂涂”等叠音词,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黏稠甜腻的特点。
B.用“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形象地描画出吃粥时狼吞虎咽的情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表现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C.本段从形、色、味、声等各个角度介绍了腊八粥,使读者忍不住想尝一尝这美味。
D.作者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指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意在唤起所有人对儿时岁月美好温馨的回忆。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年轻的清洁工
在老家的县城,有一位年轻俊美的清洁工,他每天早晨拉着垃圾车经过我家楼下时,都会晃动他手上的摇铃。当我提着垃圾袋走向他时,他总是微笑着,在垃圾车旁优雅地做个“请”的姿势,就像在说 “欢迎光临”。
他总是打扮得很整洁,甚至是时髦,干干净净的,像是在做一件很体面、荣耀、骄傲的事。有一次,我还看见他用扫帚对准了地上的一个烟蒂,摆出打高尔夫球的姿势,一杆把烟蒂挥入距离两三步远的簸箕内,还顽皮地对我扮了个鬼脸……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正值青春年华,原先在省城一家宾馆里当迎宾先生,后来因为老父病重,便回老家照顾病人,同时兼做了一名清洁工。
在与垃圾打交道时,他总能抱着一颗感激的心,因为有事做是最重要的。被他优雅、自信、有礼的言行所感动,每次倒垃圾时,我都不忘说声“谢谢”。对此,他很激动,他说他永远不会看轻自己,但仍然在乎别人的尊重与肯定。
他把“劳动”两个字演绎得尊贵无比。
一天见他一次,真是三生有幸。因为,他不仅帮我们带走了生活垃圾,也净化了我们日渐蒙尘的内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优雅——________ 体面——________
荣耀——________ 照顾——________
【2】下列句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他每天早晨拉着垃圾车经过我家楼下时,都会晃动他手上的摇铃。________
(2)当我提着垃圾袋走向他时,他总是微笑着。________
(3)每次倒垃圾时,我都不忘说声“谢谢”。________
【3】说说文中画“ ”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文章,想想是什么使作者说“一天见他一次,真是三生有幸”?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5】请你说说“我们日渐蒙尘的内心”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苹果
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母亲对自己的小女儿说:“孩子,看到这个苹果,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苹果又大又圆,肯定很甜很好吃!”小女孩不不假(jiǎ jià)思索地回答。
母亲首肯:“你的想法不错。可是,你知道面对一个苹果,不同的人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吗?”
小女孩好(hǎo hào)奇地看着母亲。
母亲说:“看到这个苹果,首先想到的是你姥姥。姥姥总是把苹果切成小块分给孩子们吃,自己从来不舍得吃。姥姥的爱就浓缩在这个苹果上。”
小女孩似(sì shì)懂非懂地点点头。
母亲接着说:“果农看到苹果,会想到栽种(zhǒng zhòng)的艰辛,还会想到丰收的喜悦;一位诗人看到苹果,可能会把它描绘成太阳,比喻成小姑娘的脸蛋;而一位医生会拿着苹果向人们解说它有多么丰富的营养……”
母亲再问小女孩 你说 谁的想法是对的 小女孩若有所思地说 妈妈 他们的想法好像都没有错 都有道理
母亲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就像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苹果有不同的想法一样,生活中,你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面对同一种事物,你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小女孩点了点头。母亲欣慰地笑了,她好像看见眼前的女儿正成长起来……
【1】文中有两个与“思考”有关的成语,他们分别是______ 、_______
【2】用“∕”划去括号中黑体字不正确的读音。
【3】给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4】仔细体会母亲的话,母亲表面上是在和女儿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在告诉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读课文 《天火之谜》选段回答。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 )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是富兰克林用手指( )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 ):“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给这段话取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大雨倾盆— ________ 欣喜若狂—________ 骤然— ________
【3】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________ 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是富兰克林用手指________ 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________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________ :“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5、句子大风车。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低头唉声叹气。振作精神发奋努力。(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2)孙胺对田忌说:“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获胜。”( 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穿过微云。(请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不爱护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试着写一写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开始发试卷了。久久没有听到老师念我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着人间的黎明。(缩句)
2.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改写成反问句)
3.烟囱发出低声的呜鸣,犹如在黑夜中抽咽。(仿写,用上画线的词)
4.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仿写,写出柳枝随风摆动。)
17、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我难道不知道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机难道不是今天早上坠毁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例:你这样做怎么能行呢?我不是跟你说过多次了吗?
你这样做不行,我跟你说过多次了。
1、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每个人都是天才》一文,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改成反问句:
(2)语文对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修改病句:
(3)“冬天来了,大雪下起来。”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动。
(4)爷爷要去长城。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带走了 童年的 风筝 梦想 我
组成陈述句: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20、改成反问句。
小孩掉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保持一颗 的心
提示:从“感恩、诚实、自信、谦虚、关爱、快乐……”中任选一词,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