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小憩一下,适当放松 ( )
2.声音脆脆的,清亮 ( )
3.一成不变的 ( )
2、解释下列词语。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湿处:_________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泥土 ________的工具 ________的触角 ________的生命力
________地观察 ________地逃离 ________地挣扎 ________地试探
4、“理”字歌。(成语)
(1)合乎情况的道理叫(____)。
(2)说话有道理,底气十足叫(____)。
(3)说话做事慢叫(____)。
(4)放在一边,不加理会叫(____)。
(5)给人讲道理,使人明白叫(____)。
(6)道理讲不通,没有这样的道理叫(____)。
5、你能填上不同的关联词吗?使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同。
1.(________)刮风下雨,玲玲(_______)不来我家。
2.(________)刮风下雨,玲玲(_______)不来我家。
3.(________)刮风下雨,(________)玲玲还来我家。
4.(________)刮风下雨,玲玲(_______)会来我家。
6、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诗歌的前两句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出发,描写了乡村四月的秀丽风光。
【2】诗歌的后两句突出了乡村农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文言文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七八个/星天/外 B. 两三点雨/山前
C. 旧时/茅店/社林边 D. 路转溪桥/忽见
【3】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 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 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 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9、课内阅读: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惜--( )正确--( )挑选--( )
丰满--( )如同--( )年迈--(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东张西望________
如梦初醒___________
不失时机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初春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西湖公园,四周雾茫茫。突然,一阵奇怪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我循声望去,朦胧中,出现了一位军人,上身穿绿色的军绒衣,下身穿绿军裤,一条裤腿却空着。他拄着一副拐杖,依靠仅有的一条腿在练习跑步。一阵阵急促的拐杖触地声,在寂静的公园回荡。
我虽然与他素不相识,不知怎么,却情不自禁地跑到军人的面前,关切地说:“同志,歇一会儿吧!”“不,还有两圈。”回答伴着喘气声,听起来那么不舒服。( )他不断地摆动着双臂,用劲撑着拐杖,昂着头,一条腿不停地跑着,跑着。突然,他拄的一条拐杖用力过猛,倾斜了一下,他失去了平衡,跌倒了。我赶紧上前,正要俯身扶他起来,( )“不,我自己能起来的!”他的语言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只见他右手吃力地撑着地面,艰难地挪动着身躯。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跑步声依然回荡着,可此时,它显得是那么有力。那有节奏的触击声,就像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军人刚毅的面孔上,神情是那么专注,( )虽然初春寒气逼人,可他的脸上却渗透出了晶莹的汗珠。
我望着军人宽宽的肩膀,健壮的上肢和那一条不屈的腿,是那么的高大!我想,前天,他可能在运动场上奔跑;( )昨天,他可能在南疆的炮火中冲锋;而今天,他失去了腿,然而他的生命之火正在更猛烈地燃烧。他用体内沸腾的热血,去走更长的路……
【1】给文章选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西湖的早晨
B.我爱军人
C.不屈的腿
D.奇怪的脚步声
【2】军人跌倒后的神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通过变化推测他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画“ ”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请将序号填在句前的括号里。
①热爱祖国,勇敢无畏 ②自强不息 ③顽强拼搏 ④坚强不屈
【4】为什么说“军人”的形象是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军人的一言一行,你想到了哪一则名言警句呢?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匆匆》片断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nuo yi( )了;我也茫茫然跟着xuan zhuan(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fan wan(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和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ling ling li li( )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说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根据文中的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汉字。
(2)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匆匆”这个词在本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片断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你读过他著名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真实的高度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这些作品广为流传。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
“( )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者、或许、肯定)情况( )会好多了。”
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基础、奠基石、敲门砖),( )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①,小仲马没有沮丧②,仍然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迥然③
不同。带着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去拜访大仲马。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竞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小仲马。
19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茶花女》又被改编成同名话剧,演出获得更大的成功。
那位资深编辑曾经(疑惑、疑虑、怀疑)地问小仲马:“你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注释:①笺(jiān):写信或题词用的纸。②沮(jǔ)丧:灰心失望。③迥(jiǒng)然:形容差得很远。
【1】从第②、③、⑥自然段的( )里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打上“√”。
【2】在第②、③自然段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短文里用了好几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请你写出三组。
( )一( ) ( )一( ) ( )一( )
【4】读下面句子,你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中加“”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
那位资深编辑“兴奋”是因为 ,但他又 有“疑问”,这疑问是_________ 。
【6】用“______”画出短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7】文章详写的材料有 ,略写的材料是_________ 。
【8】写出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
【9】上述短文《真实的高度》中,编辑拜访大仲马的情境省略了。请你联系原文,展开想象,把编辑拜访大仲马时的对话过程写下来。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训练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_______ 瞬间——_______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把________ 比喻为_______的宴席。把 ______比喻为______ _的快餐。
【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文回放。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湖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席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写出和选文中加点词语类似的拟声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吃团圆饭( ) 放花炮( ) 吃饺子( )
观花灯( ) 逛庙会( ) 吃元宵( )
【3】作者分别从数量、种类两方面来写“灯多”:突出灯数量多的词或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灯图案多的词语是“_________”。作者描写处处张灯结彩的热闹场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__________。
【4】用“ ”画出选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
【5】选文第1自然段中“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中“这”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老师对我说:“我相信你不会知错还犯错。”(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花的秘诀是在传承中得到创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天真”的其中一个词义写一句话。
天真(心地单纯,性情直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头脑简单,容易被迷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聪明机智的大卫,出其不意地打败了狂妄自大的歌利亚。
缩为最简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温柔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柔嫩的柳丝。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江南风景如画,怎么比得上我的家乡美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修改病句: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开了,很远都能闻到香味。(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想活下去。鲁滨逊得想办法。(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籍是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仿句)
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每天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点钟不到,我们就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清凉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阳腾空而出。(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把云块向我们推来,越来越近,简直伸手可捉。(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肯定句。
(1)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靠扇动翅膀保持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柔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一个人不为姑娘们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你和小动物之间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吧?选择一件难忘的故事写下来。
要求: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