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福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按要求默写。 

    (1)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张籍《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4)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鸟鸣涧》)

  • 2、写两句你最熟悉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的容貌      ________的唱腔      ________的激流

    ________的舞姿      ________的歌声      ________的江水

  • 4、比一比,再组词。

    (  ) 榛(  ) 会(  )  挣(   )

    腊(  ) 秦(  ) 绘(  )  筝(   )

     

  • 5、补全下列古诗文。

    1)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路曼曼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 ;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吾老 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吾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的______既是说石灰______的颜色纯洁,又指人______的情操。现在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描述志士仁人不畏艰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名声。

    2解释下列词语。

    吟: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5这首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明时节雨纷纷,  

    ,牧童遥指杏花村。

    1把古诗补充完整。《清明》一诗描写的是     (节日)时的景象。

    2这首诗中哪一句描写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     )的情景。

    A.踏青时十分喜悦 B.扫墓时凄凉、忧伤 C.喝酒时逍遥

  • 8、再读《墨竹图题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字                朝人,他是            之一。这首诗是他在          的情况下写的。和“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的是                  

    2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几个字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___ 

    总: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两句诗的意思。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以“      ”为依托,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作者        ,以      为己任的胸襟,以及“             ”的气概。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目无亲(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

     一见如(①原来的   ②原因   ③朋友 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 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__________________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_________________

    汗珠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歌赞的是___________

    4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1)耽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看似是写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天色渐晚;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____,烘托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

    【3】你是如何看待选文中的这位母亲的?尝试从两个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这个文段选自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写的________

    2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________   赶紧________   强烈________

    4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小女孩第________次擦然火柴,眼前出现的幻象是________,表达的愿望是________

    5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个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第七自然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中“那个姿势”指的是( )

    A.与时光握手言欢

    B.采摘扁豆

    C.认真地在读一本书

    D.坐在门外的扁豆花旁

    【2】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 )

    A.赞美扁豆花很漂亮

    B.赞美老妇人爱读书

    C.夸赞扁豆好吃

    D.歌颂生命不息

    【3】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照应开头

    B.呼应前文

    C.总结全文

    D.点明中心

    【4】“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下面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与奶奶间浓浓的亲情,请运用“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达这一情感的。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

    ②“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③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④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⑤“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⑥“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⑦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⑧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⑨“怎么呢?”

    ⑩“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吗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选文有删改)

    【1】(内容概括)作者分别回忆了哪几件事来表达自身情感的?请把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2】(写作手法)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我”想表达什么?这里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理解)阅读文章第②段和第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情感

    景物

    景物特点

    第②段

    表达“我”对奶奶怀抱的依赖和内心的舒适。

    光影

    _______

    表达“我”对夏夜庭院的喜爱和对奶奶的怀念

    _______

    美丽、有趣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型转换

    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活动会很成功。(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人人都需要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单是闻着腊八粥的香气,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放开肚皮吃呢!(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运用同义词语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万花筒(作文)

    不久,你就要小学毕业了,外地的亲人或远方的小伙伴一定在挂念你,想知道你学习、身体怎样,什么时候考试,上什么样的中学……请你给外地的亲友或伙伴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的情况。要写得格式正确,内容具体、真实。有条件的,还可发电子邮件。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