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句】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完成练习。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句话运用了_____描写、_____描写,写出了“我”_____的心情。同时这句话和文章开头相互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
2、形近字组词。
莽( ) 炊( ) 迁( )
葬( ) 饮( ) 纤( )
袍( ) 刑( ) 鞋( ) 磨( )
炮( ) 邢( ) 靴( ) 魔( )
3、写出下列句子的下联,再写一副你课外积累的对联。(4分)
地满红花红满地——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的脚步 (_____)的风暴
(_____)地离开 (_____)地垂下
(_____)的雾气 (_____)的露珠
(_____)的井水 (_____)的流水
(_____)的声音 (_____)的牵牛花
5、照样子写词语。
神采奕奕 、 落落大方 、
6、阅读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2】“排”的意思是( )
A.排列。
B.推开窗。
C.推开门。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______的形象。
(2)诗歌后两句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
【4】具体说一说,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马诗》,回答问题。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解释词语:
值:__________ 屐齿: 小扣: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_______________。
【3】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春色”、“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苹果里的五角星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个苹果,说 大哥哥 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我瞧着他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大哥哥,看哪,”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说,“里面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规规矩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很少为人知道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们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1】给选文中画线部分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桌子(zhuō zuō) 图案(tú tū) 切苹果(qiē qiě)
差不多(chā chà chāi) 好奇(hǎo hào)
往小处说(chǔ chù)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________) 生疏——(________)
【4】读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甘露的秘密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蚁背着蚜虫( )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 ),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 )地把它们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
【1】选择“A.不辞劳苦 B.川流不息 C.饱食终日”中恰当的序号填入上文的括号中。
【2】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蚂蚁是蚜虫的“保姆”,谈谈蚂蚁作为“保姆”要为蚜虫做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捞取”一词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体现了作者对蚂蚁怎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
少儿时代打底子
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出生在山东省诸城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受到了书籍的熏陶。他说:“我写新诗,写散文,写文艺随笔,大半凭少儿时代的这点儿‘底子’。”
臧克家八九岁时进私塾读书,而且一开始就读《论语》。虽然读了并不懂,但他一旦背得滚瓜烂熟,就不易忘记。在读《论语》的同时,他还选读了几十篇古文。这些古文大半是从《古文观止》和《古文释义》中选出来的。他把这些文章一一抄在竹纸本子上;读的时候拉着腔调,铿锵动人……
臧克家的爷爷是清朝举人,十分爱诗。他特别喜欢白居易的《琵琶行》,常常当着孙子的面高声诵读。臧克家的父亲也很爱诗,并和族弟结成诗社,常常吟诗作对。因此每当臧克家放学回到家,家里人仍然教他念古诗、律诗、绝句,短的《静夜思》,长的《木兰辞》,他都背得下来。尽管这些古文古诗的含义,当时小小的臧克家不能理解,但直到现在还能背诵。可见小时候熟读熟记的印象是很深的。所以臧克家说:“我青年时代开始写新诗,写散文,受古典诗歌和古文的影响极深。”
臧克家少儿时代打底子的另一方面是听故事。在他看来,劳动人民“不但是我文学创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教我认识人生、同情人民的活教材”。
臧克家的家中有一个“打工仔”叫“六机匠”,他的一张巧嘴讲起故事来常常叫人乐而忘返。臧克家 。单是他从“六机匠”那里听到的故事,就有好几篓子。臧克家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说我少儿时代文学方面有启蒙老师的话,那就是‘六机匠’。”
【1】这篇文章写的是____少年时代的故事。题目中的“底子”可换为__________。
【2】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想积累的词语是_________;最想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臧克家听“六机匠”讲故事时的动作、语言描写具体,填写在文中的横线处。
【5】臧克家所说的少儿时代的“这点儿‘底子’”指的是什么?请你概括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在少年时代应该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平江之约
推开那扇雕满花儿的木质大窗,看到苏州平江路特有的宁静世界,它不同现代生活的繁华却又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清闲。
回想起一天的平江漫步,心里无比惬意。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一位中年人在阳光明媚的石质板桥边打着行云流水的太极,一切都那么寂静。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苏州低缓的评弹声,走近一看,一老人躺在藤椅上,边上放着一个老式的收音机悠闲地听着。
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它趴在地上,吐着舌头,歪着脑袋,耷拉着两只黑色的耳朵,眯着小眼。小朋友走来摸摸也不怕,反而友好地摇摇尾巴。
透着一扇窗,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慢慢地拾起柴,他的孙子看到爷爷累了,便体贴地帮着拾柴煎茶,爷爷欣慰地笑了。
也许这就是平江之美,也许这就是平江范,还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人间真谛。
【1】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用“﹏﹏”画出文段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文段中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从父亲的神态描写中可以体会到( )(填序号)
A.“平静”说明李大钊在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B.“平静”说明了李大钊经常上法庭习惯了,并不害怕。“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孩子的爱。
【3】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瞅了瞅我们”是________描写,父亲瞅了瞅我们,是期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让你想起了哪些形容英雄人物品质的成语?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1】文中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④—⑦段中,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慌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这处描写有何作用?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⑤段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父亲的半瓶酒”具体含义和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累。
用上“甚至”补充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之窗。
(1)缩句: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被”字句: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买鞋的人真是可笑。他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4)巧补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
(5)面对沉迷于各种游戏、不知珍惜时间的小军,我真想用一句名言对他说: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给下面句子换一换说法,句意不变。
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艺术的比赛是无法同体育比赛等量齐观的。(换说法,不改变原意)
________
(2)红火,粉霞,白雪。(改成排比句或比喻句)
________
(3)星期六我们去看足球赛。(换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4)爷爷走路。(改成夸张句)
________
20、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小课堂。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写一写你是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
要求:语句通顺,前后连贯,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