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阳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空。

    《如梦令》并非李清照的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_____ 可以看出。

    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____ 可以看出。从词中____ 可以看出,词人玩得很高兴。整首词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下列同音不同形的字。

    chú   jiāng jí gu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司空见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而出

  • 3、补充下列诗句的下句或上句。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_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⑥遥望洞庭山水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心有灵犀一点通。

    _________________,报得三春晖?

  • 4、把词语补充完整。

    ( )( )无措 ( )( )

    蜂拥( )( ) 蔚为( )( )

  • 5、积累与运用。

    (1)中国的四季,是在诗歌里滋养出来的。春风在一枝柳条上展示了她的心灵手巧,就萌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夏日在六月的西湖点亮了湖的红花绿叶,就绽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霜沿着石径染红了一山的枫叶,就吟咏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山行》);冬雪在一叶小舟上作了寂寥的背景,就勾勒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江雪》)……于是,我们幸运地在四季里写诗,在诗歌里过岁月。

    (2)大道从心,流于笔尖,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咏志于“马”,“何当金络脑,_______”是李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时所发出的感慨;以“石灰”为喻,“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廉洁、正直的为官之道;题画于竹,“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郑燮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3)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与传统节日相关。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中“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王安石的《元日》写的是_______(什么节日)的情景;《________》写的是重阳节的习俗。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贺知章的乡愁。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从题目中的“______ ”字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随感所想。

    2诗的前两句中,体现诗人离家数十载,家乡世事变迁的词语是“ ______”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

    A.悲伤 B.慨叹 C.凄凉 D.哀怨

    3下列对后两句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从人事变化转到了景物描写上,借物是人非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B.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以“湖波不改”反衬“半消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

    C.诗人写门前的镜湖,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

    D.“春风不改旧时波”中“不改”的不仅仅是微波粼粼的镜湖,还有诗人的乡情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读故事,明道理。(3分)

    失去大树保护的小花

    有一朵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花,生长在一棵高价的大松树下。小花非常庆幸有大树成为她的保护伞,为她挡风挡雨,让她每天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工人,没几下就把这棵大树给砍掉了。小花非常伤心,非常难过。她痛哭着说,没有了大树的保护,我该怎么办?来了大风我要怎么办?来了大雨我要怎么办?他们会把我柔弱的身躯弄死的。听到她的哭诉,远处的另一棵树安慰她说,不要这样想,少了大树的保护,你正好可以接受阳光,接受雨露,这样会让你的身躯变得更加强壮,你将会把你的美丽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们在看到你后,会惊奇地夸你,啊,好美的一朵小花,你说你高兴不?小花听完后,开心地笑了。

    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在学习《一夜的工作》前,你收集到了关于周总理的哪些资料,至少写两项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闷闷不乐:________

    ②迷惑不解:________

    2文中“闷闷不乐”是形容谁的心情?为什么会闷闷不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面临“道德难题”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1】对选段内容概括最为准确的是哪一项?(          

    A.初一的热闹场景。

    B.除夕的热闹场景。

    C.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D.春节的热闹场景。

    【2】在文中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划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选段,你想到了家乡元宵节的哪些风俗呢?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①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1选段是八儿____________的场景,作者描写得很_________(A.详细 B.简略)。

    2画“_______”的句子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描写。两位同学对这句话进行了批注,但观点不同。我觉得同学______的观点最恰当。

    同学A: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突出了他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想马上喝到粥的急切心情。

    同学B: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写出了他脾气急躁,等粥等得不耐烦的样子。

    3从选段中画“﹏﹏”的两处对八儿的描写中选择一处,仿照上题中最恰当的观点那样在文中作批注。

    批注:我选第处,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描写,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比较网读下列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夏天里的成长(A文)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里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跟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 儿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 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侯,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夏感(B文)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4)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1)A 文的划线句体现了夏天万物生长迅速的特点,请发挥你的想象,另选取合适的事物,用“昨天……今天……明天……”的句型体现同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2A文从植物、______、山水、铁轨、马路、______这几个方面来表现夏天里万物的生长。

    B文的第4小节,从两方面表现了“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这两个方面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这两篇文章,也都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 你能运用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吗?

    A.文描绘夏天万物的迅速生长,是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文刻画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是要赞美 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改成间接引语

    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用加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进快速办公室。(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难道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告诉我们:当时,我让你们传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你们根据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支钢笔是他的,不是我的。(改动标点,使句子的意思相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这样做,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不改变句子原意,给句子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2.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字句

    3.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4.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大的小女儿。(改为间接转述)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话:

    学习了课文,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