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朱自清先生写的《匆匆》一文中,“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微风吹散了,如____________,被初阳蒸融了”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古诗《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也告诉我们时间的宝贵。
(2)午饭时,涛涛严重浪费,生活委员提醒他:“___________,莫把无时当有时。”涛涛不以为然,还嫌人家多管闲事,班长正色说道:“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涛涛听了,面露愧色。
(3)“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了古代边疆战场的典型环境。
(4)读“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这句古诗时,我不由得想到一句俗语:“只许州官放火,_______________。”
(5)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诺贝尔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诺贝尔小时候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长大后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流行 风行)全世界。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
然而,液体炸药在运输途中非常容易爆炸。怎样才能够使炸药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1864年6月3日,诺贝尔的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又搞起了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他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需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 震动)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的发明奖金和专利费共约920万美元,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 成绩)最突出的人。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在下面画“____”。
(2)本文写诺贝尔发明的三种炸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
(3)文中第3自然段“毫不气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 ”在文中画出来。
(4)你认为诺贝尔留给后人的财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诺贝尔逝世后,大量的炸药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知道这些,他会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顾课文,把相关句子补充完整。
(1)记住,你们是________长大的,也是________长大的!(《窃读记》)
(2)那么,人要做________,不要做只讲体面,而________。(《落花生》)
(3)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________的风险。(《童年的发现》)
(4)詹天佑是我国________工程师。(《詹天佑》)
(5)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________,为别人________。(《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4、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徐特立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晚辈谆谆教诲,字字在心,声声入耳。其中一句话,让年轻人颇为受益,请从备选中找出合适的字组成下句。
备选字:心 理 事 益 更 莫 无 为 做 身 神
有关国家书常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虚写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
A. 悲伤流泪 B. 离愁别绪 C. 情谊深厚 D. 黯然伤别
7、课外阅读。
咏煤炭
凿开混沌①得乌金,藏蓄阳和②意最深。爝火③然回春浩浩④,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⑤元赖⑥生成力,铁石⑦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⑧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混沌:世界开辟前的状态,这里指大地。②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指炭所蓄藏的热能。③火:小火矩。④浩浩:广大的样子。⑤鼎:烹饪工具。⑥元赖:依赖。⑦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埋藏地下变成的。 ⑧苍生:百姓。
【1】读一读诗句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石犹存死后心”中的“心”指的是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作者在托物言志,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的心愿和志向。
【3】于谦是一身浩然正气的父母官,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是不畏强敌的民族英雄,曾击退入侵的外敌。他就是“混沌”中的_______,他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出来,如煤炭“_________意最深”。于谦也曾被贪官陷害至下狱论死罪,但他始终不肯低头折节,最终被诬杀;而受他护佑的百姓们永远铭记他的功绩,纪念他。他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石灰吟》中的名句赞颂他)
8、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选择相应的字义,填上序号。
鉴:①镜子 ②照 ③仔细看;审察 ④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1)水清可鉴( ) 铜鉴( )
引以为鉴( ) 鉴别( )
活:①生存,有生命 ②在活的状态下 ③活动,灵活
④生动活泼;不死板 ⑤工作 ⑥产品
(2)活捉( ) 活水( ) 活跃( )
重活( ) 活人( ) 出活儿( )
【2】这首诗借景喻理,以 作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 流进,人要想变得更加睿智,就要 。
【3】请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读书、做学问,有许多精辟的名言佳句给我们以启发。请试着写出三句。
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你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匆匆》片段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积累词语及扩展思维
AA型:(文中) (文外)
ABB型:(文中) (文外)
【2】由“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联想到的词语:无 无 、无 无 由“溜” 联想到时间匆匆的一句俗语: (八字)
【3】填空:作者运用( )的修辞,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 )的,把( )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表现出作者( )。
【4】你大概有多少日子过去了?有什么思考,有什么要对自己说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短文
__________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里,(陈设 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烈士用过的。她那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委。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有一回,一场(激烈 猛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挎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通讯员为难地说:“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呢!”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chéng shèng )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痛苦 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用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的。部队虽然还有一点点粮食,但得( děi dé de )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端着这碗高粱米饭,望着面前的小通讯员,怎么忍心(责骂 责备)她呢?赵一曼趁人不防备的时候,快步走进炊事棚,把饭倒(dǎo dào )在锅里,又从另一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这时,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 méi mò )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de děi dé )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哇!”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2】用下面词语说一句话。
仅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是( )
A. 顺叙 B. 倒叙 C. 插叙
【4】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哇!”这句话的语气是( )
A. 责备 B. 惋惜 C. 无可奈何 D. 敬佩
【5】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 )
A. 赵一曼的故事 B. 赵一曼丢碗 C. 一个粗瓷大碗
【6】文中画“ ”句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引文的省略 B. 列举的省略 C. 说话断断续续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英雄辈出的年代。4年未登上拳台的拳王阿里此时的体重已超过正常人的体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大不如前,医生给他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然而,阿里坚信“精神才是拳击手比赛的支柱”,他凭着顽强的毅力重返拳台。
1975年9月30日,33岁的阿里与另一拳坛猛将弗雷泽进行第三次较量(前两次一胜一负)。在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筋疲力尽,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一片羽毛都能让他轰然倒地,他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着性命坚持着,不肯放弃。他心里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只有出的气了。比到这个地步,与其说在比力气,不如说在比毅力,就看谁能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了。他知道此时只有在精神上压倒对方,才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仍保留着体力。
这时,阿里的教练邓迪敏锐地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意思,他将此信息传递给阿里,并鼓励阿里再坚持一下。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弗雷泽表示“俯首称臣”,甘拜下风。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手臂,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拳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在地上。弗雷泽见此情形,如遭雷击,他追悔莫及,并为此抱憾终生。(有删改)
【1】给短文拟个题目:《________》。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英雄层出不穷。_________
(2)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_________
(3)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医生给他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
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雷泽表示“俯首称臣”。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追悔莫及,并为此抱憾终生。”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想一想,走出赛场的弗雷泽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里获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阿里身上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仿写词语。
例:矮而胖
而 而 而
(2)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3)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观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概括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请你仿照着写一写食指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落花之美
是夜,暖风袭人,无法入眠。独靠窗前,陪我度过这无眠之夜的只有院中那盆姣好的迎春花。月光飘洒在花瓣上,清幽怡人。猛然间,发现如霜的地上落了些黄色的小花,还鲜嫩呢。我轻声叹了口气:“唉,都说‘昙花一现’,你怎么也那么(柔软 柔弱)呢?多好多嫩的小花呀,可惜了。”微风拂过,又落下几点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我是读过的,理我也是明白的,可我总也做不到龚自珍那种豁达。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循环之中,你还是争艳之时,就这样“化泥护花”,逝去鲜嫩之美,我越发(悲伤 忧伤)了。本来极爱这种夜风,现在担心花再被吹落不免诅咒起来。然而风吹依旧,我终不忍看下去,转回身。
为什么美好的东西那么容易逝去?为什么人们不能用手去挽住那即将逝去的美呢?美就注定是(暂时 短暂)的,不可保存的吗?我不愿再想下去,也许我是天生的悲观者。
随手拿起书架上的一个精致的小本子,看看书排遣抑郁。原来是我的日记,从我记完就再没翻过了。
“今天是夏令营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植物园……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特别是那巨大的榕树,枝枝相连,叶叶相交……绿色,太美了!”夏令营真的很有意思,对了,我还照了许多照片,于是又翻箱倒柜找出了那些回忆。瞧这张,我坐在草地中,身后的水车还不停翻转,多富有田园色彩;还有这张,我们爬山爬得浑身是泥,原来是走错了山路,哈哈……
欢笑让我轻松了许多,这日记,这照片让我好像对什么都释怀了。日记和照片不是(珍藏 珍惜)了我过去美好的时光吗?其实我一直都拥有我所向往的那份美,只是现在才懂得。
我拾起一朵黄花,把它夹在了日记里。我不再担心花落,不再为美的短暂易逝而哭泣,因为我可以珍藏它,珍藏那段美丽,珍藏那块乐土,珍藏……珍藏使美丽永恒。
今夜,我珍藏了落花之美。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2】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1)昙花一现:_________________
(2)翻箱倒柜: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从______到______的变化,心情发生变化是因为他后来看到了______和______,想到了______。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理”指的是______,而作者“做不到龚自珍那种豁达”是因为______。
【5】短文题目叫“落花之美”,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八宝粥的颜色是___,原因是____。八儿看到如此颜色的粥,心里想到的是____。
【2】妈妈做的八宝粥好吃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用横线画出来。
【3】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详写的是_____,略写的是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15、改为反问句。
(1)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春天难道不美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我学习不努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难道不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我也能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在小学六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让你难忘的事。请选择印象深的一些事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小学生活二三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拟定题目,反映自己多姿多彩的小学生活。(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