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读并背诵诗文,完成下面填空。
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_。这首诗是一首赞美________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________的事情,但他从________想象出_________,感受到_________,心情由_________转为_________。
2.诗人去游园,恰逢主人不在,可以从诗句“_____________”看出,也可以从诗题中的“________”看出。但诗人没有扫兴,因为他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_______,也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4.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5.诗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这两句诗,我想象到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道理。像这样富含哲理的诗句还有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写成语。
描写人物神态: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源于历史故事: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含有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关于工作方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先对照着填写诗歌的内容,再给诗歌起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
还记得(共用)的那块橡皮,还记得(______)的那支铅笔;
还记得(试卷)上的红“×”,还记得(______)里的评语;
还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记得(被同学夸奖时的得意)……
美好的时光,真挚的情谊,总是在分别之后,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
4、读拼音,写字词。
早餐,我喜欢hē zhōu( ),特别是用糯米、红豆、板栗、黑米等áo( )的,很nóng chóu( ),需用tāng chí( )边搅和边喝,热乎乎的。
5、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回 ( ) 违( )
茴 ( ) 伟( )
冶( ) 征( )
治( ) 惩( )
6、课外阅读
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解释词语。
(1)直待:_________(2)凌云:_________
【2】说说诗句的意思。
(1)自小刺头深草里。_______________
(2)时人不识凌云木。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小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两首托物言志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石灰吟①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1】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2】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________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5】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故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作者在____(月份)送别________这个老朋友。
【3】在这首诗中,____两句叙事,____两句写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9、八月的故乡——你好
我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素素淡淡的鲁西太平原啊,浓浓艳艳的鲁西大平原啊,你把秋的甘甜,秋的色彩,秋的芬芳,像亮亮的雨丝,洒在我干涸的心上了。
故乡的八月,你那烫金的封面,彩色的插图,你那多彩斑斓、丰厚而充实的文字,曾给我童年带来多少欢欣,多少稚趣,吸附了我多少时光!
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故乡啊,你还记得么?孩提时,我常乘大人不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母亲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是,我们就是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的乳香,吸着母亲慈爱的、带着焦急的呼唤……
故乡啊,你还记得么?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赶车的大叔鞭花甩得真响,像过年的炮竹,更好玩的是那长长的牛鞭,鞭梢上系着漂亮的红缨,鞭杆晃来晃去,那红缨像火焰般的鸟儿……
……车儿摇荡着,我微微困倦了。我昏昏沌沌地睡去了。我愿梦见母亲爱爱的朗笑;我愿梦见侄儿甜甜地叫喊;我愿梦见挂在老枣树枝上的蝈蝈笼儿;我愿梦见在玉米田咀嚼“甜杆”的童年……
车过黄河大桥,一阵钢铁的轰鸣,把我的疲倦和困意惊飞了。我睁开眼,淡淡的暮霭已罩上了原野。
哦,此时此刻,母亲是站在村头大杨树下张望呢,还是坐在灶前为她的儿子准备晚餐?是晚风吹乱了她满头苍发,还是火光映红了她多皱的脸颊?啊,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
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朗朗的秋韵;藏在枝叶里的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挂在枝头上的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的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1】第三自然段是作者在回家路上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分两点概括。
①(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自己故乡的种种趣事是通过回忆和梦想来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回忆:a b
C d
②梦想:a b
c d
【3】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对全文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 作者对八月秋天的极力描写是热情歌颂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B. 作者对在车上看到的秋天景色的描写与对童年在故乡的趣事追忆是虚实相生的手法。
C. 作者回忆孩提时代在故乡的种种趣事的时候不用“我”,而是用“你记得么”这一反问句,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刻思念之情。
D. 作者从回忆、愿梦写到想象直至最后的幻听,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早早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E. 全文语言优美,句短而整齐,节奏轻快,充分表现了作者愉快舒畅的心情。
F. 作者写八月的故乡,但并未对故乡作一笔真实的描写,让读者扑了个空,这是美中不足。
10、阅读与理解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说:“卡罗纳,别哭了。”
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过了一会,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1】《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这是一部________儿童小说。小学阶段有多篇课文选自这本书。
【2】安慰别人也是一门学问,请认真读课文,看看面对痛苦的卡罗纳,老师和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请用横线划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你怎样安慰他(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芳草地。
①尼尔斯觉得他来到了冰天雪地的荒原,他心情苦恼,真想号啕大哭一场。
②他肚子饿得很,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可是到哪儿去找吃的呢?
③现在刚刚是三月,地上或者树上都还没有长出一些可以吃的东西来。
④唉,他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有谁会给他房子住呢?有谁会为他铺床叠被呢?有谁来让他在火炉旁边取暖呢?又有谁来保护他不受野兽伤害呢?
⑤男孩子在空中遨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已经消失殆尽,他惶惶不安地环视他的那些旅伴,除了他们之外,他是无依无靠的了。
⑥这时候,他看到那只大雄鹅的境况比自己还要糟糕。他一直趴在原来降落的地方,样子像是马上就要断气一样,他的颈脖无力地瘫在地上,双眼紧闭着,他的呼吸只有一丝细如游丝的气息。
⑦“亲爱的大雄鹅,”尼尔斯说道,“试试看去喝喝水吧!这里离湖边只有两步路。”可是,大雄鹅一动也不动。
⑧尼尔斯过去对动物都很残忍,对这只雄鹅也是如此。此时此刻他却只觉得雄鹅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害怕得要命,弄不好会失掉雄鹅。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雄鹅又大又重,男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推到水边。
⑨雄鹅把脑袋钻进了湖里,他在泥浆里一动不动地躺了半晌,不久之后就把嘴巴伸出来,抖掉眼睛上的水珠,呼哧呼哧地呼吸起来,后来元气恢复过来了,他昂然在芦苇和蒲草之间游弋起来。
⑩那只白雄鹅交上好运气,一眼瞅见了水里有条小鲈鱼。他一下子把他啄住,游到岸边,把他放在男孩子面前。“这是送给你的,谢谢你帮我下到水里。”他说道。
⑪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男孩子第一次听到亲切的话。他那么高兴,真想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雄鹅的颈脖,但是他不敢这样冒失。
【1】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字数控制在15个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是短文中的一段环境描写,把它插在第_______段和第_______段之间最合适。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填序号,多选)。
太阳早已隐没,湖面上吹来一股寒气,夜幕自天而降,恐惧和不安也随着黄昏悄悄地来到,大森林里开始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
A.渲染当时寒冷、令人恐惧的氛围 B.衬托尼尔斯内心的恐惧与无助
C.说明尼尔斯非常胆小 D.为下文尼尔斯的转变作铺垫
【3】第⑥~⑧段描写了尼尔斯对待雄鹅态度的转变,读完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13、图表阅读
学生眼里的家长教育方法
下图是某市教育局对随机抽取的150名学生关于家长教育方法的调查结果.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个图表是从( )的角度思考家庭教育的。
A.老师
B.学生
C.家长
D.学校
【2】调查的结果中大约有( )位家长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A.40
B.37
C.110
D.3
【3】假如你是老师,你会给非引导教育的家长提些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他就非常伤心:“啊!我真命苦。我的妈妈竟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个儿在街头徘徊,撞在一位老人身上。老人并不生气,却关心地问:“孩子,你为啥哭?”
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______的眼睛,让你去______世界;给了你______的耳朵,让你去______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______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______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陷入了沉思。
老人又说:“孩子,重要的是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
【2】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语言恳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长。________
②细心地思索。________
③在一个地方来回走。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倾诉——________ 哀伤——________
【4】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改造 灵敏 观察 明亮 倾听 走遍
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________的眼睛,让你去________世界;给了你________的耳朵,让你去________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________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________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5】孩子听完老人第一次说的话,“眼睛忽地一亮”,是因为________听完第二次说的话,“陷入沉思”是因为________。
【6】孩子听完老人最后一席话是怎样想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为短文加上结尾。
15、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人们把蒜瓣放在醋里封起来。(改写为“被”字句)
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修改病句)
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用关联词语连接)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用划线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
(2)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大约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_______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17、 句式变换。
(1)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变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芦苇从泥土里长出了新芽。
改成拟人句:
(2)我们中卫市的变化真大。
改成反问句:
(3)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修改病句:
(4)汹涌的洪水迅速冲走了正在河边饮水的大象。
缩句:
(5)这山中的一切,每个都是我的好朋友。
改成双重否定句:
(6)小强的妈妈对小强说:“我今天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19、 按要求写句子。
(1)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东西。”(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忘不了的一次 (表扬或批评)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要真实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