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______。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______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______。
2.《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______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______”。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3.《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____________”,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______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______。
2、课文拷贝室。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是古代人民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填空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①无(____)顾及 ②垂头(____)气 ③(____)知非福 ④行(___)积德
⑤争先(___)后 ⑥拔得头(___) ⑦一步(___)天 ⑧(___)然不同
(2)成语①中所填字的意思是(______)与成语⑥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成语⑦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像这样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古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4、同音字组词
忠________ ________ 稠________ ________
中________ ________ 绸________ ________
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写在横线上。
夸父(______)日 心(______)肉跳 (______) (______)不安
(______) (______)吞枣 (______) (______)不倦 精卫(______)海
(1)描写心理活动的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出自古代神话故事的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用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_______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_______的事情,但他从_______想象出_______,感受到_______,心情由_______转为_______。
【2】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_______,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3】诗中“春色”和“红杏”都被_______,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说明_______的道理。
7、读古诗,再做习题。
泊船瓜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__,诗中强烈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3】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4】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
A. 因为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B. 因为诗人已经回到家门口了。
【5】写出三、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的 。
【2】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认识。
2.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他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3.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
4.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 分析)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5.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在短文前给加上题目。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搬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归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的( )里加上关联词语。
【4】用“~~~~”线画第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
【5】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划掉。
【6】分段,用“‖”线分段,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①,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 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 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 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 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在文中的方框中加上标点符号。
【2】句子“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是对特务的_______、_____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务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人让吉鸿昌看上面写着“立刻处决”的电报,是想吓唬他,要他投降。
B.“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一句表现了吉鸿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
C.“‘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一句写出了特务的慌张和胆怯神色。
D.文章是以倒叙写法行文的。
【5】标题“死也不倒下”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重口味”的科学家(节选)
科学,这么“高大上”的事情,有时却意味着让普通人受不了的“重口味”。
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以及各种各样“重口味”的东西,给自己注射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这群拿自己身体做实验的人,被称为“自体实验者”。这些科学家的行为让人叹为观止,要问他们为何干出这些事来,那实在是一部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还好,科学的领奖台上不乏这样的“傻子”。
1981年,澳大利亚消化科临床医生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合作,推断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巴里开始做实验:他把一支试管放进自己的喉咙,让它滑入胃中,蹭下几片胃黏膜来做检查,确认自己既无肠道感染,亦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过一段时间等胃壁愈合后,他便吞下了事先培养好的幽门螺旋杆菌。
没过几天,他就没精打采,还开始呕吐。不过幸运的是,科学“大餐”起效了。巴里肠道组织的一系列活检报告显示,他出现了严重的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接着他们又证明了除去幽门螺旋杆菌后,症状完全消失。
1984年4月5日,这项研究成果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立刻在学界引起轰动。200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这两位科学家。
“重口味”的科学家终于获得了认可。
【1】(品词析句)短文题目中的“重口味”是指( )
A.普通人接受不了的口味。
B.科学家们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虽然他们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但他们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令人敬佩。
C.味觉量的浓度大。后来指给人带来冲击,带来感官刺激的行为或事物。
【2】(整体感知)短文通过列举事例讲述了科学家的“重口味”,简要概括的事例是(_______);具体介绍的事例是(_______)。(填序号)
A.注射患者的血液 B.往心脏送导管 C.吞下幽门螺旋杆菌
D.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 E.在后背做伤口
【3】(品词析句)用“____”画出短文的过渡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
【4】(评价人物)读了这篇短文,有的人认为这些科学家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不能认同;有的人却认为他们的行为让人叹为观止,佩服至极。你同意哪个观点呢?并说明理由。
我同意第____种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拓展)你能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下面的观点吗?试一试吧。
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研究奉献了他们的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秋天的怀念》,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 寂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sù xiǔ)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恳求 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tù tǔ)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分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灿烂 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在文中括号内的正确读音或词语上打“√”。
【2】对课文三次写“看花”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看花”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B.“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C.“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D.“我”喜欢看花。
【3】你觉得短文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请举例说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
【4】抄写与文中结尾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一句话。再说说这样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这句俗语:“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自己很想吃螃蟹。这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的一块块大石头,是可以找得到螃蟹的。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④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⑤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⑥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⑦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⑧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泪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母亲为“我”找螃蟹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阅读文章第①~③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母亲找螃蟹的原因?( )
A.母亲想满足儿子的愿望。 B.“我”久病初愈,想吃螃蟹。
C.春天的溪流里有很多螃蟹。 D.偏远山村买不到螃蟹。
【3】第⑦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
A.为后文母亲抓回母蟹做铺垫。
B.说明螃蟹非常难抓。
C.表现了母亲是一个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女人。
D.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矛盾,说明了母亲的善良。
【4】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照样子,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___
【5】“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联系上下文,猜猜母亲当时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止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树梢。
橙黄色的柿子把树梢压弯了。
树梢被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到了我们深情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3)烈士的母亲说: “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而光荣牺牲,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
(2)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
17、句型转换
1.改成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为“把”字句。
①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邮票很快被那位先生撕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有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我们也有许多心里的话想要倾吐。请你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向老师诉说你毕业前夕的心里话。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