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抚顺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本学期,一路走来,一路感动。许多景观令我们留恋,如源远流长的长江,_________的三亚落日,______的_________;许多人物令我们产生敬意,如宽容大度的聂荣臻将军,_________的斯帕拉捷,______的________;许多课文让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如《螳螂捕蝉》告诉我们____________

  • 2、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想象场景,将诗句补充完整。

    (1)春来思乡时: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2)祝愿朋友时:若到江南赶上春,______________

    (3)老当益壮时: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

    2.___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多读书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3.“青,_______________”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4.“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做学问、写文章要非常讲究,反复斟酌。

    5.本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如________的李大钊,_______的张思德等;还从《匆匆》一文中受到______的启发;知道了科学家们用自己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的道理:真理_______

  •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可______)(______

  • 4、画龙点睛。(我会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乐土 婀娜多姿的________

    ____喷泉 生机勃勃的________

    ____鲜花 汗流浃背地________

  • 5、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1(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永远值得引以为荣。

    2(    )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攀登的人,(    )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3在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中,(    )困难重重,(    )吓不倒航天人对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

    A.饮完 B.全,都 C.尽头

    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

    A.死去的人 B.老朋友 C.故事中的人

    3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4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5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问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下列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的中心(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各种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B.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C.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的沧桑感。

    3诗中加点的“呼喊”和“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 8、诗歌鉴赏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说明文

    科技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它的繁荣更直接影响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増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德国预计到2021年,把全国城市95%的路面都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本第2、3自然段主要说明了路面新科技哪个方面的内容?(   )

    A.黑白路面 B.彩色路面 C.沥青路面 D.透水路面

    2文本中没有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是哪一种?(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列数字

    3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加点词语“应运而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顺应运气而产生 B.顺应天命而降生

    C.随着交通运输安全等需要而产生 D.响应生命在于运动而生成

    4下面不是彩色路面的作用的是哪一项?(   )

    A.美化市容 B.方便交通管理 C.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D.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5专家建议在我国缺水地区要大力推广的路面技术是哪一项?(   )

    A.“白”改“黑” B.铺设透水路面 C.铺设彩色路面 D.铺设沥青路面

    6下列说法与文本介绍的内容不相符合的是哪一项?(   )

    A.透水路面的缺点是它的使用寿命要比普通路面短。

    B.目前,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开始铺设彩色路面。

    C.道路颜色的不同,能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

    D.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7文本最后一段中,“德国预计到2021年,把全国城市95%的路面都改造为透水路面”的“预计”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在那血迹斑斑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现在愿意说了吧?”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说不说?”没有回答。“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把她泼醒!再钉!”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做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不能使江姐开口。

    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

    【1】“‘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平静”是对江姐________(A.神态 B.语气)的形容,突出了江姐__________的革命品质。

    【2】“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这两句话属于__________描写,这是敌人对江姐的__________,他们试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酷刑逼迫江姐开口。

    【3】第六自然段加点词“绝望”是对敌人的__________描写,由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是说江姐充满了生的希望

    B.“在那血迹斑斑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一句借墙壁上的血迹反映了江姐受到了酷刑的折磨

    C.“魔影狂乱地移动着”既突出了敌人的凶残本性,又突出了敌人的狂躁心虚

    D.从“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中可以读出江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5】《红岩》的第十五章这样写道:人们静坐在黑暗中,却像在阳光照耀下一样,背诵着江姐信中光芒四射的词句: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__________!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或阅读原著,完成填空。(填写一个两字词)

  • 11、   一双旧军鞋

    这是个彩霞似火的傍晚。一位公安干警来到街上的一家修鞋店,问道:“师傅,上个星期是不是有位高个子的干警来这儿修过鞋?”

    鞋匠端(祥    详)着眼前的这位干警,迟疑了一下说:“莫非你是替他取鞋的?”

    “是的,我是他的所长,请问要付多少钱?”

    鞋匠漫不经心地从柜台最下层取出那双已修好的旧军鞋。他随口说道:“你就付三元钱吧。”

    所长付过钱,当他要接过鞋匠递给他的那双鞋时,双手不住地颤抖。

    “你……你怎么啦?”鞋匠吃惊地问道。

    “一位多好的干警啊!”所长沉痛地说,“上个星期,在一次执行‘严打’任务时,几个歹徒被我们公安干警围困在一间(仑 仓)库里,他奋不顾身地带头冲了进去,与歹徒展开了(搏    博)斗。就在这时,一个丧心病狂的歹徒引(暴    爆)了一捆炸药,他不幸失去了双脚……

     “啊——”鞋匠张大嘴巴,呆住了。

    所长用低沉的声音接着说:“这双鞋他已经用不着了,他特意让我把钱付给你,谢谢了。”说完,所长大步走了。

    鞋匠望着这双旧军鞋,俯下身子,拿出鞋油把它擦得乌黑发亮。鞋匠恭恭敬敬地把这双旧军鞋放在柜台的最上层。他久久地凝视着,觉得只有这双鞋,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注视——________    犹豫——________

    3鞋匠漫不经心地从柜台最下层取出那双已修好的旧军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4鞋匠恭恭敬敬地把这双旧军鞋放在柜台的最上层。他久久地凝视着……”此时鞋匠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5短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感动?多读几遍,再说说你的体会。

    6读完这篇短文后,你对公安干警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为什么?

  • 12、阅读专项训练。.

    字典老师

    ①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

    ②在老一辈艺术家中,“带着字典拍片”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是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③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摆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④字典对人们学习及工作的帮助是如此之大,怎能不称之为我们的老师?

    1用“______”画出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2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事例,完成练习。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奋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1)如果需要补充事例,这个事例放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______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2)关于是否在文中补充这个事例,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你同意____________的观点。

    文文:不需要补充,文中的两个事例已经足够说明作者的观点了,再补充就略显重复了。

    刚刚:需要补充,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可以代表一般规律,这样从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等不同人群进行论证,更有说服力。

  • 13、面对荒岛上的粮食危机,鲁滨逊又会如何应对呢?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一起来寻找吧!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英〕丹尼尔·笛福

    ①我开始摸到了雨季和旱季的规律,学会了怎样划分这两个季节,并为此做好相应的准备。但这个经验来之不易,是花了代价的。下面我将告诉你们我最糟的一次试验。前面提到过,我曾收藏了几颗大麦穗和稻穗。我估计大约有三十颗稻穗和二十颗麦穗。当时,雨季刚过,太阳逐渐向南移动,我认为这该是播种的时机了。

    ②于是,我用木铲把一块地挖松,并把这块地分成两部分播种。在播种时,我忽然想到,不能把全部种子播下去,因为我尚未弄清楚什么时候最适宜下种。这样,我播下了三分之二的种子,每样都留了一点下来。

    ③值得庆幸的是,我做对了。我这回下的种子,一颗也没长出来。因为种子下地之后,一连几个月不下雨,土壤里没有水分,不能滋润种子生长,一直到雨季来临才冒了出来,好像这些种子刚播种下去似的。

    ④发现第一次播下去的种子没有长出来,我料定是由于土地干旱之故。于是我想找一块较潮湿的土地再试一次。二月份的春分前几天,我在茅舍附近掘了一块地,把留下的种子通通播下去。接下去是三四月份的雨季,雨水滋润了种子,不久就欣欣向荣地长了出来,获得了一个好收成。但因为种子太少,所收到的大麦和稻子每种约半斗而已。

    ⑤这次试验,使我成了种田好手,知道什么时候该下种。现在我知道,在这儿不像欧洲那样,一年分为夏季和冬季,而是分为雨季和旱季。一年之中的时间大致划分如下:

    二月后半月

    多雨,太阳在赤道上,或靠近赤道

    三月

    四月前半月

    四月后半月

    干旱,太阳在赤道北面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前半月

     

    八月后半月

    多雨,太阳回到赤道上

    九月

    十月前半月

    十月后半月

    干旱,太阳在赤道南面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前半月

    ⑥雨季有时长,有时短,主要决定于风向。当然,这不过是我大致的观察罢了。生活经验告诉我,淋雨会生病,我就在雨季到来之前贮备好足够的粮食,这样我就不必冒雨外出觅食。在雨季,我尽可能待在家里。

    【1】面对荒岛上的粮食危机,鲁滨逊想出了哪些应对策略?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

    【2】从鲁滨逊解决粮食危机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语文要素: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鲁滨逊应对粮食危机的策略,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作答时,可以先写鲁滨逊应对危机的策略,再根据策略写启示。

    _______________

    【4】最近你遇到过什么烦恼的事情吗?在事情解决后,可以像鲁滨逊一样把解决事情的方法归纳出来,看看这样做对你日后的学习或生活有何帮助。(课后题变式)

    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香结

    宗璞

    那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  笼罩)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辫  分辩)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抖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艺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  担任)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  搁浅),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 

    (缀满  笼罩)________枝头     (分辫  分辩)________

    (负担  担任)________        一直________(搁置  搁浅)

    2短文第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一句写出了丁香花________的特点。

    3丁香结其实是指________。在诗词中,丁香结还是________的象征。

    4短文语言清丽雅致,试找出一处,品味语言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①你是最出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改“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周日能去看画展,我必须周六写完作业。(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改成反问句:

    2.春天到了,映山红开了。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一美景。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句子:    

    4.东东很聪明,就是学习上怕吃苦,爸爸想勉励他勤奋学习,就赠给他这样一句名言    

     

  • 19、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请用关联词语将下面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狼认为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

    狼堵上山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乐园。

    习作能反映我们的生活,抒发我们的情感。让你的真情实感从你的笔下流露吧!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完成一篇作文,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请以《生活,因 而美好》为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或认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把题目补全,横线处可填上如“学习、”“合作”、“团结”、“读书”、“付出”、“奉献”、“奋斗”、“孝顺”等。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