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近字组词。
梗(____) 惧(____) 霉(____) 撒(____) 崖(____)
哽(____) 俱(____) 莓(____) 撤(____) 涯(____)
2、把下面每组不是同一类的划去。
1.轻视 仰视 俯视 斜视 注视
2.崇高 狼狈 理解 矫健 健康
3.半途而废 视死如归 舍生忘死 大公无私
4.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彩霞满天 万古长青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写近义词。
慈祥——(________) 避免——(_________) 恐怖——(________)
(2)写反义词。
含糊——(_________) 严重——(__________) 怒气冲冲——(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3)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 )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5)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
5、给下列字组词
句(_____) 傲(_____) 攻(_____) 欲(_____) 那(_____) 丞(______)
旬(_____) 熬(_____) 玫(_____) 浴(_____) 挪(_____) 蒸(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
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
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解释字词的含义:
①涕泪:_________ ②却看: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_。
【4】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6】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当春乃发生。 , 。
,江船火独明。 ,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春夜喜雨》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3】你认为颔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前两句点明_______的季节,后六句集中写_______(白天 下雨 夜雨),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_之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_______ 、_______的思想感情。
9、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③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选项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下列选项中对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C.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反驳本文的中心论点。
D.使论据确凿充分,更加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突出了中心论点。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一读,完成题目。
架桥
森林里有一条小河,河上没有桥,过河很不方便。小猴和小熊都想在河上架桥。
每天,小猴跑来跑去,到处说他的架桥计划,大家都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小熊没有多说,努力地做着架桥准备。
一天,大家看见河上架起了一座桥,都说小猴的行动真快啊!后来一打听,哦,弄错了,原来桥是小熊架的。大家都夸小熊做了一件好事。小猴很不好意思,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
【1】小猴和小熊的共同愿望是___。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小猴到处说_____,小熊在____。
【2】桥是________架成的。( )
A. 小猴 B. 小熊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 做事不能只说不做,要动手去做。 B. 美好的愿望是重要的。
11、课外阅读。
标点符号的争吵
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一群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挑起这场争吵的是感叹号,它得意扬扬地说:“我表示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数我最重要!”
小问号首先不服气,它尖着嗓子说:“哼,要是没有我,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一下又惹恼了小逗号和顿号:“是我们把句子断开,表示了句中的停顿。要不然,文章就会像长长的面条。”
省略号不慌不忙,但是声音也提得很高:“要不是我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那语言该有多啰嗦呀!”
句号自认为水平最高,不容分地说:“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作总结,话就说得没完没了了。”
字典公公制止了这场争吵,它说:“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了哪一个,文章的意思都不能清楚明了。我希望你们都不要只强调个人的作用,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选出下列词语在短文中的解释。
(1)不可开交(________)
A.不分胜负 B.无法结束
(2)停顿(________)
A.逗留 B.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短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感叹号和省略号之间的一场争吵。 (_________)
(2)短文一共写了五种标点符号。 (_________)
(3)标点符号里句号是最重要的。 (_________)
【4】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呢?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
【5】用“~~~~~~”在短文中画出这篇寓言的寓意。
12、课外语段阅读。
瓶子满了吗?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研究生讲课。时间管理专家做了一个小实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始时,时间管理专家说:“我们先来做个小测验”。他拿出一个广口的瓶子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一块地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异口同声:“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小石头,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小石头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平。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一个心急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
“不!”时间管理专家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你的信仰,教育,梦想,或是和我一样,教育指导其他人。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能做到。”
那么,你正在阅读这篇短文,可曾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今生的“大石头”是什么?然后,请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瓶子。
【1】解释词语。
异口同声:_________________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管理专家先在瓶子里放______,接着放______,然后又放了______,最后放了______。
【3】时间管理专家认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来。
【4】你心目中的“大石头”是什么呢?你觉得你的生命中还应该放些什么,该怎么把自己人生的瓶子装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做过什么有趣的实验吗?说以说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
13、现代文阅读。
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酒(节选)
除夕的年夜饭,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又是具有迎接新年、祈望将来的特殊意义,当全家老少合家团聚、共进年夜饭的时候,其乐融融,洋洋得意,自不必细说。在上海的风俗中,年夜饭这顿丰宴,同样很隆重。年夜饭的菜肴,上海人很讲究好名堂。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果类中的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语说:“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还要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说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为豌豆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至于上海旧俗说除夕吃饭不宜淘汤,传说如果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在年夜饭之后,饭菜虽撤去,但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关于守岁酒,表达了一年伊始的辞旧迎新之情:“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按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各家要“接灶君”。“接灶君”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接灶君”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的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砰啪!”“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先后介绍了上海人家的年夜习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对__________的介绍最详细,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突出了上海年俗的特别之处。
【3】关于“守岁酒”,文中引用了唐诗《守岁》。有关新年(或其他节日)的诗词,我也积累了一些。比如《________》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比较本文和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可知以下选项中描述“上海的除夕夜”的是(______),描述“北京的除夕夜”的是(______),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______)。
A.年夜饭除了丰富,还体现地方特色
B.饭菜名堂多,求吉利
C.人人穿新衣,门外贴对联,屋里贴年画
D.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E.接灶君,关大门,贴“封门大吉”
F.换贴“开门大吉”,燃放爆竹
G.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情趣盎然
H.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I.按时间顺序,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过春节的习俗
14、啄破硬壳
我们无数次地吃过鸡蛋,但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小鸡雏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场面。那一年,我领着女儿到农村去,恰巧遇见了老乡家里的母鸡在孵小鸡。
那是一只芦花色的母鸡,趴在土炕(kàng kēng)一角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母爱。鸡蛋挺多的,我们能听到小鸡雏在蛋壳里面用力地啄壳的声音,“嗒,嗒嗒……”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着人心,这是小鸡雏在用自己的生命撞击着铜墙铁壁似的硬壳。过了好久,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很艰难地从里面钻了出来。
这时,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吱声的老大娘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她一把拦住了女儿。
大娘说:“孩子,别去碰它,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你帮了它,也许就是害了。”“嗒,嗒嗒……”几分钟过去了,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似乎没有变化。
女儿为了要帮小鸡雏,她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伸出手来要去剥那个硬壳。
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老母鸡是最护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农村老大娘无意中说的这句话是那样平凡,而其中蕴(yùn wēn)藏的道理却让人思索。
【1】把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画掉。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平凡( ) 冷酷( ) 蕴藏( )
【3】写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4】大娘的话里蕴藏着什么道理?假如你在场,你想对小姑娘说点什么?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木兰爹的年纪大了,弟弟还小。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的武艺好,一定能得胜归来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花将军英俊威武,怎么可能是女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侯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练习。
1.在句子中用上恰当的关联词。
在老师的教育下,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凝聚”和“倾注”写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
(1)十五的夜晚,月光皎洁,繁星闪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雷锋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8、吃饱了的八儿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用加点词语和本句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送小王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带弟弟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1.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鱼儿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主题:劳动让我
要求:(1)通过写一件自己参与的劳动经历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思想;(2)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3)如果情感有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4)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450字左右;(5)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