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这一壮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一填。
(1)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不会写“fèng隙”的“fèng”,我会用_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先查首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我不知道“簇”怎么读,应该用_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它的读音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3)“民”是________结构,它的部首是________。
(4)“戴”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首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5)“赶”的部首是________,除去部首有________画。“丹”的部首是________,除去部首有________画。
(6)“铺”的部首是________,除去部首还有________画。“铺”在字典中有两种读音,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对应的组词是________、________。
(7)“风光”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风景,景象;②光彩,体面。“姐姐考上了名牌大学,爷爷觉得很风光”中的“风光”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3、小明在写语文作业时,读到一句话:“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他不认识“簇”这个字,就去查字典,他应该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他知道了读音是cù,这句话中“簇”的意思是______。(填序号)
①量词,用于聚成团的东西。 ②丛聚,聚成一团。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他在飞?千真万确,他是在飞。(__________)
(2)、对岸一群孩子也在鼓动我,喊叫声盖过了波涛声。(__________)
5、课内阅读练习
1、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意思:
① 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题目中的“十五夜”指的是农历____(日期)_____节的夜晚。
【2】“地白”与后面诗句的“____”一词相照应。“秋思”点出了诗人_____的情感。
7、阅读杜牧的《清明》,回答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杜牧字( ),( )(朝代)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 )并提,称他为“( )”,称杜甫为“老杜”.
【2】理解词语
①清明 ――( )
②欲断魂――( )
③借部――( )
④纷纷――( )
【3】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杜牧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简答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了解你的生物钟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杨,因为他们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所谓昼夜节律,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
事实上,生物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1792年的一个傍晚,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发现含羞草已经“睡觉”了——它的叶子合上了,而白天时它的叶子是张开的。他感到好奇,如果含羞草持续处于黑暗环境中会产生什么变化?后来他发现,尽管没有日光照射,含羞草的叶子每天仍然保持其正常的规律性变化。显然,植物“知道”太阳的位置,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德梅朗是发现昼夜节律的第第一人。
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不只植物,动物也通过生物钟帮助自身适应环境的日常变化。一天24小时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时间结构,除它之外还有潮汐时间、月亮周期和以年为单位的周期。生活在海里的动物受潮汐影响较大。以年为周期出现的现象有候鸟迁徙、鲑鱼洄游、爬行动物冬眠等。还有一些生物的生活周期令人费解,比如珊瑚虫会在繁殖季节满月的午夜一起产卵。后来,科学家发现珊瑚虫体内有一种光传感器,能感知满月时的光线。从新月到满月,在月光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它们体内的传感器基因随之渐渐活跃,充当了满
月之夜产卵的触发器。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找到了哺乳动物生物钟的位置所在。动物眼睛后面的下丘脑有两个很小的区域,现在被称为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只有1/4颗米粒大小,由大约2万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两个区域的神经元连接视网膜,负责对光明和黑暗的周期性反应,被称为中央生物钟。
除中央生物钟外,人体还有很多外周生物钟。201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约翰·霍格尼斯发现,哺乳动物近一半的基因活性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他绘制了小鼠12个不同器官中成千上万个基因的24小时表达模式,包括心脏、肺、肝脏、胰腺、皮肤和脂肪细胞,制作出哺乳动物基因荡振“图谱”。
令人惊讶的是,控制基因活性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并不一定来自大脑。如果把肝脏细胞养在培养皿中,它也会很快进入24小时节律。“人体只有一个生物钟”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时。目前的研究认为,人体中数以千计甚至百万计的生物钟,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独立运行,但又相互通话、相互协调。
【1】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就是( )
A.分子机制
B.昼夜节律
C.生物自带的时钟
D.生理学和遗传学
【2】“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不只植物,动物也通过生物钟帮助自身适应环境的日常变化。”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上文 B.引起下文 C.承上启下 D.点明中心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
【4】根据人类对生物钟发现和研究的过程判断,“外周生物钟”在这一过程中的位置是( )
①植物生物钟→②动物生物钟→③中央生物钟→④生物钟网络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5】短文第二到六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
A.事情的发展顺序
B.时间顺序
C.发现结果的并列排序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礼
离军区司令部门岗只有几步远,她仍骑在车上,旁若无人地朝门岗驶去。
“喂,同志,请下车。”
下车?她不屑地瞥了哨兵一眼,脚一蹬……
___站住___随着喊声___她的车后架被人拉住了___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___扭头一看___不由得气恼地问___你干什么___
“请你下车。”岗哨不动声色地回答。
“真新鲜,我在司令部进进出出快一年了,第一次听说‘下车’二字。”
“第一次听说,就请你第一次执行吧。”
“得了吧,你看你的门,我走我的路,何必这么啰嗦。”说着,脚一蹬,又要上车。不妨哨兵抢前一步,迅速地将车锁住,拔出钥匙。
“你!”她傲气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气冲冲地走进岗室,拿起话筒,拨了个号码,“喂,爸爸吗?爸爸,我进大门没下车,被岗哨拦住了,他还锁了我的车。你快来,我等你!”//
不一会儿,朝门岗走来了一位年过半百的军人,他身材魁梧,脚步分外沉重。
“爸爸!”她迎上前去,神气地瞟了哨兵一眼。陈司令员并不理睬她,径自向哨兵走来。他深沉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哨兵那涨红的脸上,然后,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霎时,热血在战士的心中沸腾了。他强忍着要涌出的泪水,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了一个军礼。一老一小两代军人的心在这庄严的军礼中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她呆呆地望着,好像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___站住___随着喊声____她的车后架被人拉住了____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____扭头一看____不由得气恼地问___你干什么___
【2】根据已经分出的两段(文中已用”//”标明),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三个“看”的同义词,并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_
【4】陈司令员为什么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
A.哨兵向陈司令员行礼,陈司令员向哨兵敬了一个军礼。
B.陈司令员向哨兵表示歉意,并对哨兵的认真表示赞扬。
C.陈司令员有礼貌,爱战士,向哨兵行了个军礼。
【5】陈司令员的女儿为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忆父亲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父亲坐得很有特点。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唯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背台词。
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么?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端端地坐”意思相近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对父亲这种坐姿的强调和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
【2】联系上下文,写出第5自然段中“面面相觑”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写出父亲的两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之间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赞不绝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名著填空:下面是《水浒》、《西游记》中三个精彩的打虎场面,请分别指出打虎英雄的名字并说出他的另一个故事情节。
①你看他拽开步,迎着猛虎,道声:“业畜!那里去!”那只虎蹲着身,伏着尘埃,动不敢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得脑浆迸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
②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
那大虫猛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
③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鼓舞 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倡导 提倡)教育,兴办学校,帮助台湾同胞(改变 改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________中年英逝,________他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曾撰写一副对联,赞颂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1】选出选文第一自然段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鼓舞 鼓励)________垦荒种田 (倡导 提倡)________教育
(改变 改善)________生活
【2】在选文第二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________中年英逝,________他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3】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促进台湾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拉哈布.萨卡尔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遮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
拉哈布正走着,一个黄包车夫来到他身边。车夫摇着铃铛问道:“先生,您需要车吗? ”拉哈布转过头去,发现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目光里似乎包含着(鄙夷 兴奋 乞求)的神情。“只有那些没有人性的家伙才会以人力车代步。”拉哈布心里想。他用那粗布缝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道:“不,不,我不需要。”一面继续走自己的路。黄包车夫拉着车子走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铃。突然间,拉哈布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 。
拉哈布于是问到:“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钱?”
“6便士。”黄包车夫的脸上流露出(鄙夷 兴奋 乞求)的神情。
“好吧,你跟我来!”拉哈布继续步行。
“请上车,先生。”
“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脚步。
拉黄包车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时不时地,拉哈布回头对车夫说:“跟着我!”
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从衣兜里掏出6便士递给黄包车夫,说:“拿去吧!”
“可您根本没坐车呀。”
“我从不坐黄包车。我认为那是一种犯罪。”
“啊?可您一开始就该告诉我!”车夫的脸上露出一种(鄙夷 兴奋 乞求)的神请。他擦了脸上的汗,拉着车走开了。
“把这钱拿去吧,它是你应得的!”
“可我不是乞巧!”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弯处。拉哈布尴尬地站在路边,仿佛明白了什么。
【1】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在下面画“_ _”。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4】分别写出拉哈布和黄包车夫在说下面的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1)“好吧,你跟我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我不是乞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处写拉哈布“仿佛明白了什么”,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写句子
(1)他家的房间很小。
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在长长的塑胶跑道上尽力奔跑的姿势吸引了许多同学赞赏的目光。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
(3)谁都承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变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
(4)约翰对左眼失明的弟弟布朗说:“刚才我努力眯紧左眼,很吃力,所以没瞄准。你比我有优势,因为上帝替你蒙上了左眼,你可以心无旁骛,专心瞄准目标。”
变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①今天,人民子弟兵非把这段溃口堵上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边的青蛙在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前赴后继地来到桂林,欣赏这里的山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__________
②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__________
21、篇章习作。
从下列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习作,在答题卡上填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不少于450字。
题目一: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会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有时会让我们欣喜若狂,有时会让我们激动不已,有时会让我们追悔莫及,有时会让我们忐忑不安,还有时会让我们感动与愤怒同在,盼望与愧疚同行。选择一种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题目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能改变同学们的生活环境,还能让同学们有奇特的经历。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插上科学的翅膀,放飞想象,让你的故事把读者带进一个神奇而又令人信服的世界。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