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许昌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辨字组词。

    ________  熟________  若________  叨________  彩________ 

    ________  塾________  苦________  叼________  采________ 

    ________  棍________  编________  爬________  调________ 

    ________  混________  遍________  抓________  雕________

  • 2、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挪( )   趴(    )

    娜( )   扒(    )

    扭( )   供(

    纽( )   拱(

  • 3、在下列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

    ______写字台   ______房子   _______台灯

    审阅_______   增加_______   参加_______

    陈设_______   鲜花_______   建筑_______

  • 4、积累运用。

    1.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2.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更有早行人。

    6.苟利于民,__________;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再开的时候。

    8.在课文的引领下,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如:_________的鲁滨逊,临危不惧的李大钊,_________的孔子。

  • 5、按要求写成语。

    AABB式 曲曲折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ABCC式 人才济济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长恨春归无觅处,

    【注】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被贬任江州司马。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②芳菲:盛开的花,泛指花。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___________,全诗表达出作者由________的感情。

    【3】写出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觅: ___________                                     芳菲: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前两句蕴含了物候现象,这是因为_____引起的。李白的《塞下曲六首》中也有两句与此原因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诗人登山前后心情所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诗中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词语。

    无声:___________   野径: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   独明: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_____字是全诗的字眼。

    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时节,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的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 8、读下列杜甫的两首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_______”,他与李白合称“______”。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山河在(陷落)

    B.花锦官城(沉重)

    C.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3】任选一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______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这两句诗来赞美_______的人,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春望》中,诗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 ,抒发自己对家乡春天美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重点段落品析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儿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1父亲为什么不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怕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纷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为人民服务》是_____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请用“_____”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3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联系实际,你还知道有哪些人物的死比泰山还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智力测验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高压水银灯已经开亮,摄像机也对着机关干部们的面孔轻摇,记者们举着好几根警棍样的拾音棒,单等看谁一说话就捅到他的嘴边来……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那太不像话啦……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看处长;处长以他那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彻底懵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了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地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问题呢?

    冷场半分钟后,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这算是啥问题呀!还要考我们大学生!”“太瞧不起人啦!简直是开玩笑!”“只有傻瓜才回答你们的问题!”“别嚷了,他们还在录音呐!

    初中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指着黑板上的圆圈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得对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对!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O!……英文字母的O!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得对,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是乒乓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呐!”“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个标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很传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请你从文中找出你欣赏的一处细节描写,并说一说此处细节描写好在什么地方?

    (2)智力测验第二组中的大学生第四组中的小学生都表现得很热闹,两组的热闹有何不同?

    (3)从文中所写内容来看,你认为智力测验第三组中那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是个什么样的学生?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4)文中结尾写道:智力测验圆满结束。为什么是圆满结束

    (5)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请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谈一谈人们的想象力丧失的原因。

     

  • 1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阁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 )哼( )你不认识( )我可认识他( )侦探冷笑着( )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 )看好( )别让他自杀( )先把手枪夺过来( )

    (作者:李星华)

    【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敌人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为了抓________,表现出他们的心虚。

    【4】找出与课文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

    【5】从李大钊被捕时的过程看,敌人是心虚的、残暴的,主要表现在:

    ①语言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数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神态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

    腊八粥

    冰心

    ①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我们煮腊八粥。

    ②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和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上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会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③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们吃,也是种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去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我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④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那天正巧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在每年的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齐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里,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⑤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几个第三代的孩子,围在桌子旁边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⑥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

    ⑦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本文记述了三次煮腊八粥的情形,请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腊八粥有哪些用途。

    ________________

    【3】从前三段中可以看出,“我”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女子。

    【4】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一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概括上述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段中的一个俗语写下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文段中的两个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是如何讲述怎么泡腊八蒜的?“色味双美”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的“零七八碎儿”在文段中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中孩子们过年时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中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紧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乡亲们对唐东杰布说:“我们要感谢您为民造福。”(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生活与习作。

    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生命的现象或热爱生命的故事或是从这些故事中得到的启发和感受写出来。 

    要求: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