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所学,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色味双( ) 各( )各色
悬灯结( )灯火通( )
日夜不( )截( )不同
2、解释带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句子中的成语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在学习上,他能够举一反三,稍加点拨,就能进步很大。(________)
(2)身为时尚设计师,有时需要标新立异,这样才能获得青睐。(________)
(3)遇到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去解决。(________)
(4)如何有效地管理“共享单车”,需要认真调查研究,集思广益。(__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_____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
(2)有意栽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________,燕山________。
(4)诗词让我们在古典文化中漫步,领略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学习郑燮“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
(5)“人总是要死的,但_____________,中国古时候有个__________叫做________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而死,就比_______还重;替__________卖力,替剥削人民和_________的人去死,就比________还轻。”这段话出自毛泽东在________(人名)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穷则变,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又日新。
3.青,__________________。
4.苟利于民,______;苟周于事,______。
6、诗歌阅读
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____________的景象。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 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夸张
B. 比喻
C. 拟人
D. 象征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湖”指的是__________。诗的前两句所描写的是__________的景象。
【2】诗中的“西子”原指__________,这里用来比喻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
9、现代文阅读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④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⑤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⑥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汪曾祺全集》
【1】作者要写的是家乡的鸭蛋,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要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呢?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透露了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提到的“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⑥段讲到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现在用来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刻苦的故事?请写出两个成语,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材料连接: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来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针对上述现象,六年级(5)班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布置会场时,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你推荐选用哪一种?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初春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西湖公园,四周雾茫茫。突然,一阵奇怪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我循声望去,朦胧中,出现了一位军人,上身穿绿色的军绒衣,下身穿绿军裤,一条裤腿却空着。他拄着一副拐杖,依靠仅有的一条腿在练习跑步。一阵阵急促的拐杖触地声,在寂静的公园回荡。
我虽然与他素不相识,不知怎么,却情不自禁地跑到军人的面前,关切地说:“同志,歇一会儿吧!”“不,还有两圈。”回答伴着喘气声,听起来那么不舒服。( )他不断地摆动着双臂,用劲撑着拐杖,昂着头,一条腿不停地跑着,跑着。突然,他拄的一条拐杖用力过猛,倾斜了一下,他失去了平衡,跌倒了。我赶紧上前,正要俯身扶他起来,( )“不,我自己能起来的!”他的语言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只见他右手吃力地撑着地面,艰难地挪动着身躯。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跑步声依然回荡着,可此时,它显得是那么有力。那有节奏的触击声,就像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军人刚毅的面孔上,神情是那么专注,( )虽然初春寒气逼人,可他的脸上却渗透出了晶莹的汗珠。
我望着军人宽宽的肩膀,健壮的上肢和那一条不屈的腿,是那么的高大!我想,前天,他可能在运动场上奔跑;( )昨天,他可能在南疆的炮火中冲锋;而今天,他失去了腿,然而他的生命之火正在更猛烈地燃烧。他用体内沸腾的热血,去走更长的路……
【1】给文章选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西湖的早晨
B.我爱军人
C.不屈的腿
D.奇怪的脚步声
【2】军人跌倒后的神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通过变化推测他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画“ ”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请将序号填在句前的括号里。
①热爱祖国,勇敢无畏 ②自强不息 ③顽强拼搏 ④坚强不屈
【4】为什么说“军人”的形象是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军人的一言一行,你想到了哪一则名言警句呢?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因果 C.转折 D.选择
【3】“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句话的作用是( )。
A.总领全文 B.点题 C.引起下文 D.对比
【4】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仿写词语。
例:矮而胖
而 而 而
(2)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3)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观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概括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请你仿照着写一写食指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常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上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他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啰?”
爸爸心里颇感惊呀,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中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在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在文中找出与划线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两个句子。并用“ ”画出。
【2】把第4自然段用第三者的口吻转述出来。
___________
【3】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而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每处不能超过8个字)
【4】结合上下文,指出“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一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
【5】导致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父亲的难题是:________。
【6】你认为保罗的理解对吗?如果你是保罗的父亲或老师,你如何解决这件事情?
__________
【7】本文刻画保罗和父亲的形象时,主要采用了____、____描写。
【8】本文是写父亲用富有教益的寓言故事来教育保罗的,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请你举出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 、 、 。
14、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
到星期四晚上,①天气有起色。汤姆提着姨妈那只洋铁旧灯笼,拿了一条遮灯光的大毛巾,乘机溜出去。他把灯笼藏在哈克的糖桶里,开始望风。午夜前一小时,客栈关了门,连那仅有的灯光也熄灭了。西班牙人没露面,巷子里也没人走动,一切平安无事。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汤姆拿起灯笼,在糖桶里点亮后用毛巾将它紧紧围住。夜幕中两个探险者蹑手蹑脚朝客栈走去。哈克放哨,汤姆摸着进了巷子。②好一阵功夫,哈克焦急地等待着,心头好像压着座大山那样沉重。他希望能看到灯笼闪一下光,这虽然让他害怕,但它至少说明他还活着。汤姆好像走了有好几个小时似的。他一定是昏过去了,要么就是死了,或许因害怕和兴奋,心脏炸裂了。③不安中,哈克已不知不觉地接近那条小巷,心里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意外不测的降临,一下子把他吓得憋过气去。事实上他已没有多少气了,他现在只能一点一点呼吸,这样下去不久就会心力衰竭。突然灯光一闪,只见汤姆狂奔着从他身边跑过。
“快逃!”他说,“快逃命!”
他不必再重说,一遍就够了,④还没等汤姆再说下去。哈克的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三四十里,他俩一口气跑到村头旧屠宰场的空木棚那里才停下来。他们刚到屋檐下,风暴就来了,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万籁俱静:________________
(2)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夜色深沉,万籁俱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雷声”属于____描写,联系这几个自然段来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句①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汤姆的细心和聪明机灵。_________
(2)句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哈克的紧张不安。_________
(3)句③是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哈克的惊慌,又表现出他对汤姆的关心。_________
(4)句④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汤姆和哈克的胆小和懦弱。_________
【4】根据选文的内容,给选文拟定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5、 按要求写句子。
(1)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东西。”(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面语句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
(1)这里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缩。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谆谆教导,把我们从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培养成懵懂天真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认为取报纸是自己一项“权利”,是绝不能让别人侵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成“被”字句
马的后蹄踏着一只飞燕。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变句式。
(1)老黄鹂把小虫塞到一只小黄鹂的嘴里。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被车长全扔了出去。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邓稼先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群偌大的蝶蛾闯进孩子的房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笑得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学上了驾驶飞机。(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浸润着着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回首过往,你一定感慨万千,或高兴、或感动、或懊悔、或遗憾、或困惑……正如一位歌手唱道:“再回首背影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同学们,请以《回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字数在550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