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六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

    gǎn jué fèi téng hé kuàng jiǎo huo zī gé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kě kào bà le cāi xiǎng zhǒng zhàng jīng y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fěn suì zǒng zhī rǎn gāng jiě shì làng m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nài hé là bā zhōu yào bù rán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补充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____无穷 ________其境 ________无悔

    引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田老师将课上编的每一个故事都讲得______,让我们恍如_______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的日子里,在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___________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过去的日子______________,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____________了。

    (2)“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替法西斯卖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比鸿毛还轻。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_写的《为人民服务》。

  • 4、写出这些节日的日期。

    例:一月一日  是元旦 ________ 是建军节 ________ 是妇女节 

    ________是儿童节 ________ 是国庆节 

     _______ 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  ________ 是教师节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表达着人们不同的企盼和情感。《寒食》中,“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寒食节的京城的景色;《迢迢牵牛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诗表达出作者对牛郎织女虽相隔一水却无法交流的慨叹;《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中秋节时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中所选的片段写的是汤姆和________从山洞中返回家中后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我还知道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有______________等。

    3.燕子去了,_________;杨柳枯了,_________;桃花谢了,______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_______?(《匆匆》)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理解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金络脑:一种贵金的鞍具,借指马受到重用。

    1先解释画线字的含义,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第一、二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____________

  • 8、古诗阅读

    采薇(节选)

    昔我__________矣,杨柳依依。

    今我________思,雨雪霏霏。

    ______迟迟,栽渴载饥。

    我心______ ,莫知我哀!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选自《 ____________》。诗的主人公是一位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打“√”。

    雨:A.yǔ(       )B.yù(       

    迟迟:A.迟到(       )B.迟缓的样子(       

    载:A.zǎi(       )B.zài(       

    莫:A.不要(       )B.没有人(       

    【4】诗中与“昔”相对的字是“______”,由此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景,分别是:①_______;② __________

    【5】从诗中可知,主人公现在所处的地点是_______,处境是_______。一个“_______ ”字体现了此时主人公内心无限的_______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皮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轨,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轨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轨,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轨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选文从神态、____________ 等方面来描写父亲,从文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___________的父亲。

    【2】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给我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背影》,我们感受到父爱之深。同学们,我们从呀呀学语到即将毕业,爸爸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经风雨,冒酷暑,我们感动,我们流泪!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对爸爸说,请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8月21日,里约终于步步惊心、低开平走地完成了它的主办奥运之旅。在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用了“在非凡的城市举办的非凡的奥运会”来称赞这个特别的奥运会东道主。在申办奥运时,时任巴西总统的卢拉表示:巴西有着_________金融危机的高度监管的金融体制,能够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深海石油给了巴西筹备奥运强大的财力_________。不过,话音刚落,巴西立即陷入了经济负增长的泥淖。卢拉口中的这些优势,却成了里约的累赘。当年里约申办奥运会,可是大张旗鼓,还喊出了 144 亿美元这个高于其他几个申办城市的筹办费用。里约奥运各项建设资金大部分由联邦、州、市三级政府财政分摊,其余部分均来自民间资本。受经济危机影响,里约州政府已负债累累,再加上斥巨资支持奥运会的举办,又增加了财政赤字。雪上加霜的是,里约奥运会的赞助商大幅减少。同时,里约乃至巴西低迷的经济让很多体育迷囊中羞涩,这种情况导致奥运门票销售情况极不理想,比赛开始后,仍有大量的门票滞销。一方面,奥运赛场看台上的观众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昂贵的门票却又让当地想看比赛的民众浅尝辄止。所以,当来自当地贫民窟的巴西年轻女孩席尔瓦夺取奥运金牌后,却向记者表示,她的亲友根本没钱来看她的比赛,尽管场馆与她的家几乎只是一墙之隔。

    ——摘自中国新闻网

    1在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diào B.负债累 lěi C.中羞涩 nán D.dài

    2在下列选项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里约申办奥运会,可是大张旗鼓,还喊出了 144 亿美元这个高于其他几个申办城市的筹办费用。

    B.雪上加霜的是,里约奥运会的赞助商大幅减少。

    C.一方面,奥运赛场看台上的观众寥寥无几

    D.另一方面,昂贵的门票却又让当地想看比赛的民众浅尝辄止

    3下列选项中,对所给字笔顺判断正确一项的是( )

    A.里约的“里”第五笔是横,巨资的“巨”第二笔是横折。

    B.里约的“里”第五笔是竖,巨资的“巨”第二笔是竖折。

    C.里约的“里”第五笔是竖,巨资的“巨”第二笔是横折。

    D.里约的“里”第五笔是横,巨资的“巨”第二笔是竖折。

    4下列选项对文中“东道主”一词解释正确的是(  )

    A.客人从东方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B.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指东方国家。

    D.负责组织、安排大型活动,接待东方来客的国家。

    5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应付 支撑 B.应对 支持 C.应付 支援 D.应对 支撑

    6针对里约奥运会,大家的评论不一。下列评论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里约奥运会对于所有每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盛大的一场体育盛事。

    B.排球比赛非常精彩,所以每次我都会评论然后观看比赛。

    C.四年一度,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展示国家文化的窗口,世界人民交流的“大熔炉”,里约奥运会结 束了,但奥运留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D.继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再次斩获 7 枚跳水金牌,平了历史最高纪录。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清明(节选)

    此时,我的奶奶一定站在山顶的凉亭上向家里张望,眼睛不时地朝山脚下的那条水泥路上瞥去。她知道,春风一吹,她的儿孙们就要上山来看望她了。“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我的母亲早已从镇上买来了花花绿绿的纸,用刀把纸铰成一串串像铜钱状的飘钱,然后再用锡纸折成一个个亮闪闪的大元宝,准备上坟时孝敬给故去的长辈。在这上面,母亲做的很大方,给故人的钱总是备得足足的。父亲呢?则把他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也拿出来,准备上坟分给他的亲人们尝尝。

    我们这些小孩也掰着手指在盼着清明到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在我们的期盼中一天天走近。阳光已有些暖了,风却还有些凉,油菜花鲜艳而明亮,在山顶凉亭上张望着的奶奶,突然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再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终于看清,明媚的春光里,儿孙们真的来看望她了。

    奶奶住的地方叫蒋山,蒋山不高,却清幽灵秀,奶奶在世的时候就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常瘪着嘴说,“有福之人山上搁,我老了,你们就把我送到这山上去。”老了的奶奶是被唢呐吹吹打打送上山的。坐在小盒子里的奶奶喜滋滋地想,又做了回新娘子呢。她的许多老姐妹们——瘪嘴老太林生娘、卖鸡蛋的老虎婆、会做裁缝的小姨娘等等,也都早已过来了,她们的陵墓亲热地挤挨在一起,奶奶不寂寞。现在,住到了山上的奶奶就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看着她的儿孙们一步步走上山来。走在扫墓队伍前面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孩了。孩子们是骑着竹马来的,手里拿着杨柳枝做的马鞭,嘴里还得儿得儿地学着马叫,心儿早已飞上了山。山上有杜鹃花,还有画眉鸟,最主要的,父亲的挑担里那些好吃的在勾我们的心。

    清明节前,母亲总会去阡陌上割一种棉茧头的草,这草用石灰和热水炝过洗净后,再和着糯米粉揉成团,包上馅,便做成了江南清明的时鲜棉茧头团子。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一下,香;尝一口,鲜。这吃了打巴掌也不肯放的棉茧头团子得让先人们尝过后才能归我们。先人到底吃不吃这棉茧头团子,我们不知道,就像不知母亲折的大元宝在那边能不能真当钱用?但我爹娘却相信祖宗神灵会感知他们这份虔诚的。“娘,清明了,我们来看你老了。”爹站在奶奶坟前说。奶奶坟头的青草哗哗地响,奶奶说,“孩儿们啊,我也想你们啊。”爹抖了枓手里拿着的鼓鼓囊囊的纸钱,底气十足地大声说,“娘,我来给你老送钱用了。”“呵呵,有钱喉咙都大了啊。”奶奶笑着责怪道,“要这些烂纸有啥用?你就不能实在些!”爹的脸一红,娘忙把挑担里的供食摆放出来,青团、水果、小菜、甜酒放了一祭台。“娘,我包了几个青团,你来尝尝鲜吧。”一阵微风吹过,奶奶从树梢上飘然而下,似乎又闻到了田野的花草气息,稻米的清新气息,尘俗里的甜美气息,她不禁醉了。奶奶说,“还是媳妇贴我的心。”醉了的何止是奶奶呢?

    春风轻柔,太阳温暖,坟前的树枝摇曳,它们也都被这清明的浓浓亲情陶醉了吧。花花绿绿的飘钱挂在坟头,纸灰如白蝶在风中翩飞,坟头上的杂草已被清理,奶奶端坐在袅袅的青烟中看着我们微笑。爹说,大家再给老祖宗磕个头。奶奶,明年清明再来看你。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

    (选自《文苑》)

    1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我”的父母为清明上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下,香;尝一口,鲜。”赏析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在我们心头生长的到底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通过回忆和多处想象性描写来刻画已故的奶奶,结合文章的描写简析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阳光的两种用法

    童年的大院里,住的都是引车卖浆者流,生活不大富裕,日子各有各的过法。

    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母亲有主意,中午的时候,她把被子抱到院子里,晾到太阳底下。其实,这样的法子很古老,几乎各家都会这样做。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晚上睡觉我钻进去时,被子里还是暖乎乎的,连被套的棉花味道都烤了出来,很香的感觉。母亲对我说:“我这是把老阳儿叠起来了。”母亲一直用老家话,把太阳叫老阳儿。“阳儿”读成“爷儿”音。

    从母亲那里,我总能够听到好多新词儿。把老阳儿叠起来,让我觉得新鲜。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在母亲那里,可以。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街坊毕大妈,靠摆摊儿养活一家老小。她家门口有一口半人多高的大水缸,冬天用它来储存大白菜,夏天它还有特殊的用处。夏天到来时,每天中午,毕大妈都要接满一缸自来水,骄阳似火,毒辣辣地照到下午,晒得缸里的水都有些烫手了。水能够溶解糖,溶解盐,水还能够溶解阳光,这大概是童年时候我最大的发现了。溶解糖的水变甜,溶解盐的水变咸,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变得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

    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

    那时候,各家都没有现在普及的热水器,洗澡一般都是用火烧热水,像毕大妈这样给孩子洗澡,在我们大院是独一份。母亲对我说:“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

    我得佩服母亲用词儿的准确和生动,一个“煮”字,让太阳成为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之后,还得加上一件,即母亲说的老阳儿。

    真的,谁家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如同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一样,老阳儿也不用花一分钱,对所有的人都大方且一视同仁,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样样都得花钱买才行。不过,如母亲和毕大妈这样将阳光派上如此用法的人家,也不多。这样的用法,需要一点智慧和温暖的心,更需要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陪伴着母亲和毕大妈一起,让那些庸常而艰辛的琐碎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1】读第二、三自然段,说说写了母亲的什么事情、母亲的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写毕大妈_________的事,表现了毕毕大妈对孩子____________,也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毕大妈的______之情。

    【3】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老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献给母亲的歌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悦、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细细)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眺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搭凉棚,在寻找着,凝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短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名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什么?这三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读短文,回答问题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

    2“——”划出排比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作者围绕勘测线路,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 的精神。

    (2)选词填空。 

      精密 周密

      ( )的仪器 ( )的计划

    ( )的观察 ( )的勘测

    5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1.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鱼儿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改成反问句:

    2.春天到了,映山红开了。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一美景。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句子:    

    4.东东很聪明,就是学习上怕吃苦,爸爸想勉励他勤奋学习,就赠给他这样一句名言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祖国的土地宽广、美丽。

    改写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动人事迹令人难忘。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作。

    参加完读书会后,你肯定对经典名著有了一定了解。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这本书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请你写一篇读后感,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写清楚书中的主要内容;③重点写自己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④不能脱离原著随意发挥;5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