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姆喜欢的第一个是(____________);第二个女孩是(______________)。
2、填空。
(1)《鲁滨逊漂流记》一文紧扣“险”字,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人公形象。他的这场苦难经历告诉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尼尔斯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他因得罪了小狐仙被变成了______________。
3、理解运用。
《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加,其中“辩”的意思是__________。文中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__________一书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
4、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_______)
2.还去吗?去。(_______)
3.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_______)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_______)
5、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防不胜________ ________欲试
热泪盈________ 一本正________
烟________云散 能歌________舞
________不离 乐此不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______种景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之情。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3】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
【4】“急走”“追”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宿新市徐公店》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__________风光。 ( )
A.动静结合 早春 B.动静结合 晚春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①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填空。
①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鸳鸯。
【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①两个________鸣翠柳,一行________上青天。
②西塞山前________飞,桃花流水________肥。
③留连________时时舞,自在________恰恰啼。
8、课外阅读
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解释词语。
(1)直待:_________(2)凌云:_________
【2】说说诗句的意思。
(1)自小刺头深草里。_______________
(2)时人不识凌云木。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小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两首托物言志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特级教师
学校好不容易才邀请来的省特级教师将要在这所乡村小学讲一节公开课。
这所乡村小学里的老师谁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对特级教师不以为意;有的认为特级教师是凭关系混的,是靠年龄熬的……
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有料到竟是一个十分年轻美丽的女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打扮得更鲜艳时髦一些的话,她可以和巩俐比俏。特级教师说,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
谁也没有想到她进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
上课铃响后,所有听课的教师都进了教室。这间教室的讲桌上散落(sǎn sàn)着乱七八糟的粉笔,桌面上铺着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
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散乱(sǎn sàn)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着黑板,轻轻吹去了桌上的粉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之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讲课的过程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之后她又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之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这堂课讲得十分生动。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
(有删改)
【1】用“√”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先解释“鸦雀无声”的意思,再用它写一句话。
鸦雀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这个“开场白”指什么?请用“ ”画出来。
【4】请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堂课讲得十分生动”的语句。这个老师讲得生动的原因是: 。
【5】短文最后说“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联系短文和生活实际,你觉得怎样的教师称得上特级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道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现 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用“/”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人们是如何找到真理的?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和“!”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1、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 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 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 “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
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_________
【2】连一连。
太师饼 汉代
胡饼 宋
月饼 殷、周
宫饼、小饼 唐
【3】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 “始祖”称为________,真正称为月饼是在_________,逐渐流传是在_____,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_____。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各组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这是一篇写端午日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展开思路。
【2】全文三段文字,按( )顺序来安排材料。
【3】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对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细腻地描写了端午日_____和_____这两个欢快场面,展现了茶侗人的淳朴的民风,表现了________的民族精神。
【5】文中第一段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涉及面之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______。
【6】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你认为这样做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要么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1】“畜养”的“畜”读(______),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
A.chù B.xù C.饲养 D.指家养的兽类
【2】选文讲的两件事情是(____)和(____)。
A.流落荒岛 B.建屋定居 C.救“星期五” D.养牧种植
【3】选文中鲁滨逊解决了________的问题。
【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下面括号里打“√”。
A.意志坚强( ) B.聪明能干( ) C.不怕困难( ) D.得过且过( )
【5】从画线句子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没有____,他希望获得援救,这种生存的勇气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启示。
【6】读选文第3自然段,为了在荒岛上生存,鲁滨逊做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①难道这一天不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难道这不是一份苦差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改为否定句,意思不变。)
2.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3.笑声从远处传来。(改为比喻句)
4.天气太热了,简直叫人受不住。(改为夸张句)
5.人人都说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英雄。(改为双重否定句)
18、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你怎么能信奉他说的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我今晚加班,回家会晚一点儿,你先睡觉。”(改成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被”字句
马的后蹄踏着一只飞燕。
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妙笔生花。
题目:读《老人与海》有感
要求:读了上题中《老人与海》(节选)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想吧!请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写一写你读了《老人与海》(节选)后的感受,注意语句要通顺,字数5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