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句背默填空。
(1)《宿建德江》中诗人直抒胸臆,点出全诗“愁”的感情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宿建德江》中诗人写在船上见到的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比喻写雨前和雨中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比喻写雨后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突出标题中的“夜行”二字,并采用以动衬静写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古文《孟母断其织》中,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下面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照样子仿写一句话。
1.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路边的小杨树忽然喧闹起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ɡē da pénɡ pài kānɡ kǎi dǐ yù
( ) ( ) ( ) ( )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的时代,出门在外的人很多,打工的,出国的,都很久不曾回家是,真的是应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花秋月,看到秋天的月,我们会自然的想起春天的繁花,会想起朱熹的《春日》里的那两句著名的描写春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七律长征》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万水千山只等闲”,其中五岭山脉和_________山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__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
【2】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语气要_________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3】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_________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这从诗中的“_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B.颔联和颈联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逶迤”“细浪”“磅礴”“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字包含了越过岷山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云崖”,原来是“悬崖”,后来才改成“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①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②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④,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①华盖: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②泛:漂浮。③中流:河中。④成一统:意思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1】“运交华盖”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表现鲁迅先生革命立场的句子。
【3】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欲何求”“未敢”是说当时的文人都很胆小,不敢说话。(____)
(2)“闹市”喻指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的地方。这联用象征的手法,讲形势非常险恶。(____)
(3)最后两句诗说明作者出于无奈,只好躲进自家的小楼,不再关心政治。(____)
(4)鲁迅自嘲就是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____)
(5)“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志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诗不仅意味深长,而且形象鲜明。(____)
8、阅读理解。
古诗阅读。
七 夕①
[唐]李商隐
鸾扇②斜分凤幄③开,星桥④横过鹊飞回。
争将⑤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⑥来。
(注释) ①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和织女这天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②鸾(luán)扇:上面绣有凤凰图案的掌扇。③凤幄(wò):闺中的帐幕;绣有凤凰图案的车帐。④星桥:鹊桥。传说七夕这天所有的喜鹊都飞往天河,为牛郎和织女相会搭桥。⑤争将:怎把。⑥一度:一次。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 (2)换得年年一度来。(_____)
【2】“星桥横过鹊飞回”的意思是( )
A.喜鹊们从星桥上飞回来了
B.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架桥回来了
C.喜鹊看到星桥飞回来了
D.搭长桥的喜鹊们还没有完工
【3】这首古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本诗中表现他们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发出的沉痛感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的情景。按节日的顺序,给四首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9、阅读。
鲁迅先生记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1)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2)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文章中多处描写了“万年青”,这种植物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你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不同方面写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这不同的方面可以概括为三点,请写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是“鲁迅先生记”,作者为什么没有对鲁迅先生进行过多的刻画,而是用心写了“万年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一 只 皮 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个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啊……①对呀。”“要付你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军人把两元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他……②上前线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 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③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把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略一沉思”的“略”的意思是( )。
A.简要的
B.稍加
C.大致
【2】“沉思”的“沉”解释为( )。
A.没在水中
B.分量重
C.深入、程度深
【3】根据选文内容,理解填空。
(1)本文开头“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句,在文中烘托了小鞋匠_______的心情。
(2)选文中与“夕阳的余晖”一词相呼应的词语是________。
【4】文中三处用了省略号,其中只有一处表示省略,它是第 处,省略的内容是 ,省略的原因是 。
【5】“军人止住了脚步,用 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一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轻快
B.高亢
C.亲切
D.低沉
【6】这篇文章歌颂的对象是______,文中最能体现他对人民负责精神的语句: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源。
②专家推算,10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相当于1.2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行存雪制冷,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无能耗的 “雪能源” 正在北半球北方市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库里。来年夏天,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在某市最近出现了一座以存雪为制冷剂的6层空调住宅楼,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用雪量为数不小,但该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2米。一间雪库可积存100吨,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即使攥成雪团,内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附在上面,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可滤除90%以上的甲醛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经过蒸发后会重新凝结,成为冰状水。它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效果,尤其对于轻患者,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可不用其他药物,45天就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12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学专家还提醒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的衰老,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户外4米高的雪堆,盖上30厘米厚的木屑、树叶等,到8月份仍可保持2.5米高度。同样方法,如果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按照高25米,边长100米规模堆放,可存雪20万立方米左右,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1】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
A.“雪资源” B.雪的结构 C.雪的功能 D.雪的保健
(2)下列四项中,不是“雪水”所起作用的一项是_______
A.加速衰老 B.降低胆固醇 C.防止动脉硬化 D.延年益寿
(3)下列四项中,对“雪水”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是一种超软水 B.富含矿物质 C.具有渗透力 D.有保健作用
(4)下列说法,和短文内容不相符的是_______
A.雪能治愈轻度冻伤 B.雪水洗澡能减少疾病 C.世界上已有雪剂空调楼 D.雪团能滤掉80%甲醛
【2】研读全文,本文介绍了“雪”的哪三个功能。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围绕“雪水”对第④段划线部分的句子加以整合。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A.皮鞋匠静静地听着。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C. 的海面上,要时间洒满了银光。D.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的微云。E.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F.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G.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H.她伤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根据课文补充所缺内容。
【2】读句子,按要求填空。
C句中“_______”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_______”一词写出了月光照射的范围。D句主要写的事物是________。
【3】本片段中______句(填序号)是实写皮鞋匠看到的事物,_______句(多选,填序号)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4】本文段用文字描写音乐之美,读后你觉得《月光曲》音乐旋律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雄壮的国歌,总让人心潮澎湃,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听国歌时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与表达。
徐州,江不江苏?
每年一入冬,当江苏其他城市进入了“速冻”模式,徐州人却在家穿着短袖享受着暖气,甚至还有人因“用暖气管烫头发”上了热搜,看得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苏南人直呼:“我要收拾包被去徐州!”可他若要是真去了徐州,还真不一定待得住呢。不仅说的话听不懂,吃一块烙馍还咬得腮帮子疼……难免在心里犯着嘀咕:“徐州,你到底江不江苏?”
一、徐州的楚风汉韵,是江苏的另一面
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可你知道吗,徐州是江苏省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华夏九州,还看徐州。”在汉朝之前,今天江苏的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以南,还是一片蛮荒,而位于北方的徐州,则出现了江苏境内最早的城邑。当大彭氏国在此地开基立业,“彭城”的名称就此一直伴随着徐州。
两汉时期,徐州一度处在历史风云的中心。布衣皇帝刘邦,就诞生于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西楚霸王项羽又定都彭城,楚汉交锋,多少腥风血雨、刀光剑影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待到天下定邦、汉朝建立后,徐州因是皇帝故乡,先后有18位刘邦的嫡亲子孙,封王彭城。他们身后多长眠于此,为徐州留下了诸多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和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故而有了“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的说法。
在庄重的楚风汉韵之下,“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的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的浪潮中,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迹、抛下了热血,甚至是生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徐州人,也随着历史沉浮,把不卑不亢、刚强坚韧的精神融进了血脉中。
如果说江苏的风骨是“吴风汉韵”,那么“汉韵”的一半则在于徐州。徐州,为江苏的清秀增添了雄浑的气韵、刚强的气度。
二、徐州通吃四方,偏偏“很不江苏”
徐州豪爽雄浑的秉性,在其日常饮食中,表现得更加直白鲜明、淋漓尽致。
清晨,当苏州人用调羹把泡泡馄饨一个个送入嘴里;扬州人眯着眼、慢慢嘬着汤包;南京人细细品着鸭血粉丝汤,仿佛还沉浸在甜蜜绵软的梦乡里时,徐州人唤醒一天的方式,则是一碗热乎滚烫的(饣它)shá汤,咕嘟下肚,满嘴留香,酣畅爽快。
别处的油条都是两股,到了徐州,却变成了八股。呈车轮形或椭圆形的油条,就像一个面饼,大口撕咬,酥脆香软。更有意思的是,徐州人冬天喝辣汤,屋里有桌椅不愿进,偏爱捧着大碗站在外面喝。三伏天吃羊肉也是徐州一绝,天燥暑热之时,一碗羊汤、一碗红油辣子羊肉下肚,吃得出一身汗,“以热制热”。
斯文雅致、吴侬软语,似乎跟徐州没什么关系。这样的徐州看起来“很不江苏”,倒是跟北方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徐州早餐爱吃的油条灌鸡蛋,原是河南油馍的做法。徐州人用一张烙馍卷着羊肉串,拿在手上大口撕扯的样子,颇有点山东人煎饼卷大葱的气势。
三、硬核徐州,也有细腻温情的一面
若要追根溯源,其实徐州“生来就很不江苏”。南北要扼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徐州带来了诸多的战事纷争,塑造了其骁勇豪爽的英雄气概。“四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为其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交流,也塑造了徐州包容大气的风度。
徐州在江苏省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分量。
上世纪的徐州,煤炭生产量曾达到全江苏省的90%。煤炭的开采,也带动了电力、钢铁、机械、电解铝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使得徐州逐渐成为了江苏省主要的重工业城市。到20世纪末,徐州和众多煤矿城市一样,也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恶化、工业衰退等问题。刻在徐州人骨子里的豪爽大气、敢作敢为,促使其不断转型创新,一跃成为了中国的“工程机械之都”,也成为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范之一。通过几十年不懈的生态建设,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矿坑,蜕变为了( );昔日的“一城煤灰半城土”,蝶变为了“( )”。
粗犷豪爽的徐州人,也有着极其细腻而温情的一面。11月25日,一名外来人员在徐州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整座城市又陷入了疫情的围困之中,849人被紧急隔离……然而,在疫情热搜的留言中,没有网暴、没有抱怨,徐州人却在关心着这位44岁的中年男人,感叹着生活的不易,安慰这位先生:“疫情过后不要吃麦当劳了,好好尝尝徐州的美食。”
徐州的包容与温情,早已融进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融进了每个徐州人点点滴滴的生活。
徐州,或许是江苏省最特别的一座城市。
她有着北方城市的粗犷豪迈,也有着江南水乡的温情脉脉;她比南方多了一些豪气,比北方多了一丝温婉。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千年古城,她秉持着骁勇雄浑的底蕴;作为新时代的区域中心城市,她勇敢承担着时代使命,一步步迈向未来。
摘自《谁最中国》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把划线句子的内容补充完整。
【2】联系文章内容和实际生活可以理解词、句的意思。通读阅读材料说说对如下词、句的理解。“徐州,江不江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吃一块烙馍还咬得腮帮子疼”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硬核徐州”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当大彭氏国在此徐州开基立业,“彭城”的名称就此一直伴随着徐州。( )
(2)布衣皇帝刘邦,诞生于徐州沛县,西楚霸王项羽曾定都彭城。( )
(3)徐州,为江苏的清秀增添了雄浑的气韵、刚强的气度。江苏“汉韵”的一半则在于徐州。( )
【4】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徐州,可以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了解徐州人的性情,可以重点阅读第_________部分。
【5】阅读完文章,你觉得“徐州,江不江苏”呢?作为一名徐州人,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心中的徐州,是什么样子的呢?至少从两方面去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为你的家乡——徐州设计一条宣传语,表达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光阴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shí sh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zòu còu)。
当蓓(bèi péi)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间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zhuì duò)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 )沉着而又默默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 )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 )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已有,哪怕你一掷(zhèn zhì)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 )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 )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淹没了他的脚印。
【1】用“\”画去文中标下划线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是 尽管 即使 便 因为 B. 仍然 即使 尽管 就 由于
C. 还是 不管 不管 便 因为 D. 仍然 哪怕 或是 就 由于
【3】全文运用______________化的写作手法,写了岁月的无情却又慷慨、公正。其中第2~4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句式,而第7、8自然段则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
15、改为直接引述句。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改为直接引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你知道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改为反问句)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3.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夸我,我很兴奋。(加合适的关联词)
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会了。(改为反问句)
5.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有这绿树。(加恰当的关联词)
6.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18、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你体会以下句子的特点,照样子写一句。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0、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改变语序,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天地
小说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影子”,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