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您遇上一个需要您帮助的人,( )请给他一点帮助吧。
(2)秦王( )不敢侵犯赵国,( )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3)谭老师讲课( )妙语连珠,( )很有幽默感。
(4)( )奶奶那么大的年纪,( )她还整天忙个不停。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贝多芬来到yōu jìng______的lái yīn______河畔,在一个茅屋里为盲姑娘兄妹按起qín jiàn______,pǔ xiě______出了闻名于世的《月光曲》。他那chún shú______的琴技和动听的乐曲让兄妹俩深深地
táo zuì______了。
3、读句子,写词语。
走进音乐,我们仿佛听到了贝多芬在qīng yōu( )的月光下弹奏的《月光曲》,余音( )( );走进书法,我们仿佛看到了柳公权笔下一幅幅( )云( )水的书法作品;走进故宫博物院,每一处建筑细节都在告诉我们何谓巧( )天( );走近鲁迅,我们不仅认识了聪明líng lì( )的少年闰土,还在hūn chén( )的夜里走进了好的故事,看那chéng bì( )小河中的píng zǎo( )游鱼和倒影相互融合。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必须是二字词语)
(1)发挥( )发掘( )发起( )
(2)( )职责( )职权( )职守
(3)性情( )性质( )性能( )
(4)( )简朴( )简陋( )简练
5、找出句子中的一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田鼠们感到很温暖。 ( )-——( )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人名),诗中“簸”的意思是______。
【2】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7、先补全这首诗,再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____________。
8、阅读直通车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片诗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描绘了它________时候和______时候各具特色的美丽景色,由衷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后来,人们把西湖称为_________,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2】诗句中与“淡妆”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与“浓抹”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
【3】苏轼的作品我们读过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4】你还知道的宋朝的诗人和作品: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5】我积累的描写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
迟到
①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来的毛病。
②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③有一天,从早晨起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我听到“哗哗哗”的大雨下个不停,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迟到了,而且在这夏天的时候,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一路走到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④一会儿,妈妈进来看我还没有起来,吓了一跳,催促我赶紧起来,但是我低声向妈哀求说:“妈,今天已经晚了,我就不要去上学了吧?”
⑤这时爸爸进来了,他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⑥“晚了,我不想去了。”我硬着头皮说。
⑦“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⑧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⑨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来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我挨打了!
⑩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哗哗哗”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边哭,边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像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枚铜板坐车去上学。
⑪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裙子向下拉了拉,想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是怕同学看见了要耻笑我。
⑫课上,老师教我们先静默再读书。他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今天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外面的雨慢慢小了。渐渐地我的心平静下来。
⑬正在静默的当中,有人拍了我的肩头一下,我急忙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让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顿时我害怕起来。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⑭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我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了。
⑮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节选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改动)
【1】短文围绕那天“迟到”这件事主要写了三个情景:
我在雨天赖床不上学,爸爸拿鸡毛掸子打我。→_____→_____
【2】品读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生动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请填写出来。
(2)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 的孩子。
(3)文中画“ ”的两处句子都是对父亲的 描写,第一处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父亲,第二处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父亲。
【3】文中画“﹏﹏”句子三次写到了雨,再联系“我”的表现,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不是好父亲?为什么?
_____
10、_____________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记,用心想。”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记忆力不好而是他读书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的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的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重点的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从此,他每读完一段书,就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点,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的词语。
(1)囫囵吞枣: 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陈正之以前是怎么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朱熹的忠告后,他又是怎么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天地。
《桥》(节选)
①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②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③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④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⑤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⑥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⑦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⑧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⑨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⑩小伙子瞪(dè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⑾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⑿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⒀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⒁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⒂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⒃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文中“拥戴”是什么意思?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村民“拥戴”老支书?在文中用“ ”画出。
【2】第⑧和⑾自然段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对洪水和桥的描写,对表现老支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是对老支书的__________描写,应该用_________语气 来读,这样读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文中老汉的两次“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书籍面临着危机
①书籍面临着危机。据统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围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②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些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③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干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④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这在经济上远比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旦读者需要则可借助计算机进行阅读。人们相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被找到。
【1】书籍面临的危机是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短文介绍了化学技术和电子存储技术两种保护书籍的新技术,前者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后者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_______
(2)造纸过程中添加的酸性剂是图书纸张老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
(3)现代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可以取代纸质书籍,彻底解决书籍面临的危机。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画“________”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票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可偏是他的店门前队伍排得最长。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A.疾B.急)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说这和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一个道理。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A.侯 B.候)非常重要。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宇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A.nì B.mì)粉甜的野栗子,个儿不大,但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过程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簸箕(A.ji B.qí)底下。
(原文有删改)
【1】请选择正确的字音或字形。
(1)眼(A.疾 B.急)手快 (2)火(A.侯 B.候)
(3)细腻(A.nì B.mì) (4)簸箕(A.ji B.qí)
【2】通读全文,参照提示,简要概括文章主要主要内容。
________→挑坏栗)→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老汪的炒栗店门前队伍排得最长?
【4】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谈谈老汪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发现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_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______;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______。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横线上。
我在原野上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_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______;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______。
【2】在横线上写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横线上写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风那么大,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完整,用上夸张手法)
(2)木棉花被风吹得到处飘荡。(改为把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人读书要认真,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
(4)根据下面情景,描写弟弟高兴的句子。
我们一家要去野炊,弟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燕子从湖面掠过。(扩句,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
17、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为反问句。
1.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让两个孩子和死人待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忘不了那个卖书的残疾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鸥们不愿意让老人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璧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句子进行扩句。
(1)他托父亲给我鸟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见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扫出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课外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文章,在班级举行故事交流会上,把你了解到的人和事说给大家听。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