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张(_____)李(____) (______)(______)深长 (_______)经风(________)
北风(_____)(_______) 无(______)无(______) (______)(______)吞枣
一(______)无(______) (_______)然大(____)
1.上课时,张华走神,老师让他回答问题,可他________________乱说一通。
2.听了老师的话,我_______________:“原来是这样。”
2、填空。
1.儿童散学归来早,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3. 课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事例,极好地表现了_______这一中心意思。
4.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雨天的渴盼,______________ 的渴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能看出描写的是夏夜的景色。
2.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淳朴---( ) 娇嫩---( )
炫耀---( )
5、积累填空。
(1)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____________。
(2)疾风知劲草,________________。
(3)龙井茶的清香,____的醇美,____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_____。
(4)默读便于思索,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 词题)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词题)。(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上“____”
【2】把词的下阕补充完整。
【3】词中画“____”的句子,作者由_______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______景象。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__________,其中“西江月”是__________。
【2】词的上片写了“蝉鸣、鹊啼、蛙叫”等夏夜特有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⑪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菊东篱下”是晋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诗句,后面一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写的生动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1)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文章最后“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这一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片段,完成文后练习
腊八粥(节选)
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②“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③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④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文中哪句话最能准确描述插图的内容,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
【2】“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下面句子不属于他猜想的是( )
A.栗子跌进黄焖鸡锅子里,不久就融掉了
B.锅巴围着锅边成一圈
C.饭豆煮得浑身肿胀
D.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第③、④两段加点的三处部分都是表示(1)________________的,这样写是为了衬托“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让八儿奇怪的是:(2)________。(用文中原句作答)
【4】选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腊八粥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让人垂涎欲滴。请你也照样子,用一两句话描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吧。
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姥姥的剪纸
①小村里,左邻右含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②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③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每当有人请姥姥剪纸时,姥姥撩起蓝布裙擦擦手“说吧,派唅用场?往哪儿贴?”等请姥姥剪纸的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④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⑤“你让姥姥眼花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⑥是的,庄稼人大都喜欢喜鹊,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熱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节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
【1】请解释文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1)无可挑剔:________________
(2)熟能生巧: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⑤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至少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人们说的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想象一下,“喜鹊登枝”的剪纸应该是一幅怎样的剪纸呢?请把剪纸的内容和它表达的寓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1)从这段话中的 和 可以看出槐乡的槐花真多呀。从 可以看出槐花的颜色,文中写了两 种姿态的槐花,分别把槐花比作 和 。
(2)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表示颜色的词语) 、 。
喜盈盈(表示神态的词语) 、 。
香喷喷(表示味道的词语) 、 。
山山洼洼(AABB) 、 。
清亮清亮(ABAB)
13、阅读理解。
我的父亲
我父亲被称为一代漫画大师,在艺术上,他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漫画往往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尽管如此,但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父亲作画哪怕有一点小毛病,例如图章的位置不对,稍微影响画面的平衡,他宁可重新再画。我常趁他不注意,偷偷地把这些宝贵的“废画”从纸篓里捡出来(储藏 珍藏 收藏)着,久而久之,竟也藏了不少。
那时我家住在嘉兴。有一天,父亲带我到烟雨楼去玩。当我剥吃南湖菱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有位游客提到父亲的名字。我正要说话,父亲立刻示意我不要作声,而他却聚精会神地“偷听”他们的议论。有个人说__丰子恺画的人真怪__有的没有五官__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__这难道是时髦吗__其实这样的画法叫做__意到笔不到__可以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 意义深长)。但是父亲还是采纳了那位茶客的意见,从此,在刻画人物上下更大的功夫,注意通过生动的姿态表达出没有五官的面部神情。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并画“____”。
【2】在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作者的父亲名叫_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
【4】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_____)
(2)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_____)
(3)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_____)
【5】作者通过哪两件事来体现父亲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的工作态度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延伸阅读
狼牙山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距易县县城大约45公里,因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1941年秋天,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部队主力和群众转移,将日寇引上棋盘陀,这里三面都是绝壁,异常险要。在子弹用尽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五位战士砸碎枪支纵身跳下悬崖。如今,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巍然矗立着五勇士纪念塔,塔高二十多米,正面刻有聂荣臻元帅书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底层有五勇士头像浮雕。因此,这里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狼牙山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
那里风光绮丽,山上遍布苍松翠柏,飞瀑流泉,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有黄羊、锦鸡等,植物有松、柏、桦、枫等北方树种两三百种之多。人们涉足游览,可尽享森林浴之妙。秋季金风送爽时,坡岗沟壑之间,红叶吐艳,层林尽染,放眼望去,漫山猩红,可与香山红叶相媲美。
狼牙山,英雄的山,美丽的山,我爱你!
【1】短文内容精彩回放。
短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狼牙山,—是_______,二是_______,让我们了解到狼牙山是一座,_________的山,也是一座__________的山。
【2】小小分析员。
(1)第三自然段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因此叫__________。
(2)用“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3】如何理解狼牙山是“英雄的山,美丽的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我们了解了感人的抗战故事,感受到了狼牙山的美丽景色,请说说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狼牙山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一想到去世的母亲,我就泪流满面。
改成反问句:
②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改为反问句)
_____
(2)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改比喻句)
_____
(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
(4)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
17、仿照例句,从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写几句话,写出人物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
例: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弟弟摆弄新玩具 小海在观察蝴蝶 小珠在图书馆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为反问句。
(1)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2)看到欧群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我们非常惊异。
19、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仿照例句,写一写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
20、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爸爸在看报纸。爸爸在烧菜。
(2)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是一个另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3)勃朗特姐妹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勃朗特姐妹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
21、快乐习作。
爱,是奶奶的一声叮咛;爱,是老师的一句鼓励;爱,是朋友之间的一声问候 ……在你的身上发生过哪些“爱”的故事,请你以“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向别人展示“爱”的无穷魅力吧!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450字左右。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