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顾“大典”
本文运用了________(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的方法,注意点面结合,突出了开国大典的_____的气氛。
2、把下列古诗句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12分)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 。
③ ,近山不可枉烧柴。④ 是白天的前奏。
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 。 ⑥冬天已经到来, 。
(1)格言警句往往有一定的含义,上面格言中表示相同含义的格言警句是 和 。
(2)谚语③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
(3)上面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是 ,诗句②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
3、按要求写句子。
(1)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
(2)_____,清风半夜鸣蝉。
(3)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
(4)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静”组成词填入下面句子,使合适。
(1)夜晚的山村显得那么( )。
(2)风停了,水面恢复了( )。
(3)我在( )的林间小路上走着,呼吸着新鲜空气。
5、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整洁、美观。
chén sī(________) yú fū(________)
chān fú(________) péng pài(________)
6、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填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诗题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的情境。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
B.白雨/跳珠/乱入船
C.卷地风来/忽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蝴蝶
啊,蝴蝶!
它是一本翻开的小小画册,它是一本花孩子都喜欢阅览的美丽画册。
它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
蒲公英、郁金香、矢车菊,都在这本小小的美丽的画册里,发现了自己的色彩。
翠绿的芭蕉叶子说:我也发现了我的色彩呀!它是属于我们整个春天的。
当刮风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避避风吧!
当下雨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躲躲雨吧!
芭蕉也说:到我这儿来吧,我保护你。大风吹不着你,雨也淋不到你。
于是,它飞到那阔大的叶子下面。
在那儿,它合上了它小小的、美丽的画册。
【1】这首小诗写得优美动人,作者把蝴蝶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诗写出了花草们对蝴蝶的喜爱,它们为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短小精美,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读了这首小诗,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更是充满了质感与灵性:
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
【4】读这首诗,你的心情是____________的,你能从诗中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感。
8、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面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阿(ā)谁 冢(zhuó)累累
B.狗窦(doù ) 雉(zhì)
C.松柏(bǎi) 舂(chūn)
D.羹(gēng) 贻(yí)
【2】下面关于这首诗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冢(zhǒng):山顶。
B.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C.贻(yí):送,赠送
D.雉:野鸡
【3】这是一首乐府诗,关于乐府诗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B.乐府初设于汉代,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C.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D.汉乐府诗常常是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片断,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反映广阔背景,
【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对仗 D.夸张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B.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C.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D.《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6】下面关于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全诗写尽了人生苦难、社会遭遇,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对社会发出强烈控诉。
C.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9、读课文,回答问题。(14分)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 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 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 观,和蔼可亲。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 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 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
(2) 划“ ”的句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地球比作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
(3) 划“_______”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4) 看过这段话后,你对地球母亲有什么话想说?
10、名著阅读。
外祖母容光焕发,在甲板上走来走去,兴奋地瞪大了眼睛……
她闻了闻鼻烟,开始给我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有善良的强盗,有妖魔鬼怪,也有圣人贤士。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的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来一个!”
【1】上述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___》,选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_。
【2】这部名著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请你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个。
示例:外祖母,善良忠厚、勤劳能干、胸怀宽大、热爱生活。她对丈夫容忍,会讲故事,她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宇宙生命之谜(节选)
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决定利用探测器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表明,意大利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所谓"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通过近距离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 )由于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 )由于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
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 )找到了水汽,( )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场,它的大气层中又没有臭氧层,因而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
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遥远的太空存在着生命。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1】在选文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第1自然段中的“运河”,其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对火星进行探测说明的,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4】“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遥远的太空存在着生命。”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自然段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铅笔的用途
纽约里士满区贝纳特学校的学生永远都会记得贝纳特牧师向他们讲述的有关铅笔用途的故事。
在此之前,他们都认为铅笔只有一种或两种用途:写字或是绘画。可贝纳特牧师的讲述让他们惊(呀 讶)万分:原来,一枝铅笔可以有无数种用途。
铅笔在直尺缺席时 可以用来画直线 可以用来赠(zèn zèng)送给朋友 表示友爱 铅笔芯可刮成粉 充当临时的润滑(剂 济) 可以用铅笔屑拼成装饰画 将铅笔按等份截取 可以做成象棋和玩具车的轮子 抽掉笔芯的铅笔可当作野外遇险时吸石缝中的水的吸管 削尖的铅笔可以作为小螺丝刀 甚至作为自卫的工具
学生听后大受启发:既然一枝铅笔都可以有无数种(zhòng zhǒng)用途,作为人来说,当然更应该有多种用途。他们毕业后,纷纷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很多人都调(tiáo diào)换过工作,却从没有人失业,生活得非常乐观。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形或读音。
【2】在第三自然段中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3】原来,学生们认为小小的铅笔只能________或________,可听了贝纳特牧师的讲述后,才发现它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求助也是一种力量
那是在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海边的沙滩上野炊。
我们一起捡了许多被海浪冲到沙滩上来的小虾和贝売后,父亲坐在有两块大石头的地方开始清洗那些小虾和贝売,清洗完毕后就可以搭处生火了。
搭灶最起码需要三块大石头,很明显这里的两块还不够,父亲朝离此十多米处的一块岩石指了指说:“去把它搬过来!”
我奉命前去,那块石头看上去不大,但是它近一半陷在沙子里,所以重量远远超出了从视觉上的估计。我用尽全力想搬动它,可是只能松动了ー点点,然后因为力气不够而松开手,无奈地眼看着它重新陷回坑里。
我努力了很久,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父亲走到我身边问:“为什么不用尽全力?”
我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但是我依旧搬不动它。我边说边继续努力地尝试着想搬移那块石头,并以此证明给父亲看,他对我的怀疑是错误的!
“不,你没有尽全力!如果你尽全力了,你应谈想到向我求助,我相信凭我们两个人的力量,足以将这块石头搬移过去!”父亲说完后就走了过来,和我一起把那块石头抬到了锅旁边。
父亲的双手捧在那块石头的中间,而且尽量弯下身躯,使我的双手也足以够上。
放下石头后,父亲拍了拍手上的沙尘说:“你要记住,你的全力并不仅仅是指你自己一双手臂上的所有力量,它还指你的脑力,甚至是求助于别人!”
“可是,别人的力量是从别人身上发出来的,又怎能算是我的力量呢?”我不解地问。
“你说得很对!但是当你在面对一项你无法凭ー己之力做到的事情时,求助便也是一种属于你的力量!”父亲说。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话至今清楚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中,并一直对我的人生之路产生着至关重要的累响。
很多次,当我与别人分享父亲的这番话时,很多人都认为父亲是在提倡一种并不可取的、依赖他人的做法。其实,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父亲那句话中最关键的一点:先尽自己的全部能力,只有在一己之カ无法做到的时候,求助才算是一种真正属于我们的力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搬动那块石头,“我”努力了很久,父亲却说“我”没有尽全力,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求助也是一种力量”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的双手捧在那块石头的中间,而且尽量弯下身躯,使我的双手也足以够上。”父
亲此时是怎么想的?请发挥你的想象,把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说得很对!但是当你在面对一项你无法凭ー己之力做到的事情时,求助便也是一种
属于你的力量!”请你结合现实生活,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只追前一名
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中游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最终居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其后,朱成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引领人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1】解释词语,并用它造句。
半途而废: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孩为何一开始怕上体育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就这样”中的“这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只追前一名”这句话是全文的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整个故事的点睛之笔,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只追前一名”这个主题:一是没有目标___________;二是目标太高会_________,只有目标适度,才能______________。
15、扩句
①鸟儿唱歌。
②松鼠是动物
16、按要求写句子。
(1)奇妙的夜晚。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1)全校师生和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2)故宫,天坛,三峡工程都是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
(3)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4)早晨起来,我呼吸着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18、按要求写句子。
(1)“尼克,过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啊?”其他老鼠问道。
(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尼克回答:“我在干活呀!”
(改为转述句)
(3)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觉察到四季的可贵。(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你已经表了决心。你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9、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
(2)改成第三者转述:
例:老师说:“我们明天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老师说,他们明天去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3)分别改写成反问句、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利的回击。
反问句:
感叹句:
双重否定句:
20、根据语境,填写与“说”有关的词语但不要出现“说”字。
伯牙内心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巍峨高耸的大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21、习作展示。
生活中,有许多难忘的场面,如学校的升旗仪式、趣味运动会、课外小游戏……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面来写,题目自拟,注意在描写场面时,要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字数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