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回答问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篇散文《书戴嵩画牛》。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呢?你背诵过他的《浣溪沙》吗?试着默写这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作品。
①雅乎夫舅舅的萨沙。②慈善的工匠格里戈里。
③主人公私自染了桌布,遭到暴打。 ④母亲去世后,主人公不得不外出谋工。
作品:《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写词语。
夕阳qīn wěn( )着西山,wēi fēnɡ( )拂过树梢,我jué chá( )到又溜走了一日,无法wǎn huí( )。从现在开始,我将不再 dān ɡe( )时间,我要奋力前行……
4、古诗词默写。
(1)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2)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
(3)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4)移舟泊烟渚,________。
(5)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
5、解析带点的词语。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 弃 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将本词补充完整。
【2】“西江月”是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__。
【3】本词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看到这些景物,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词人由___________联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鹊、蝉等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词人描摹了一幅夏季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是“出现”的意思。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到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给下列字注音。
(1)苔(______) (2)闼(_______)
【2】解释下面词语。
(1)长:______ (2)净:______
(3)手:______ (4)排闼:______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闼/送青来
【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在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 开颜: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长征》这首诗,对的打“√”,错的打“×”。
(1)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
(2)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 )
(3)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紧扣“万水”来写。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三个历史事件。( )
(4)诗的联尾,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
9、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珍惜时间
①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②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③鲁迅到了晚年,对时间抓得更紧了。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④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1】当“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时,鲁迅是怎么回答的?(请写出原句)
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运用关注( )的方法。
A.文章题目
B.抓关键句
C.起因、经过、结果
【3】选文写鲁迅珍惜时间,作者选取了哪几件典型事例?
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画“ ”的句子,在文中起到___________的作用。
【5】第3自然段写了“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的事,有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更能体现这一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就是人的生命。
B.人活的时间越长,表明他的生命也就越长。
C.人生命的长短虽然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就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7】读下面的资料,思考:如此珍惜时间的鲁迅为什么愿意花功夫读青年人的来信呢?说说你的理解。
资料: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
【8】鲁迅先生“用笔作武器”,不仅同敌人战斗,还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对“中国的脊梁”做了很好的解释:“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0、阅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选段,完成练习。
①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②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③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陳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1】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选文以“__________________”这中心句引领,分别从_______和______两个方向进行具体描写。
【2】第②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结构。
【3】第②段写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说说写了哪些小动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根据文意,再续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①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网购已惠及千家万户。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买到心仪的商品。当一件快递送到手上时,我们总要拆开“厚重”的包装:外包装塑料袋、纸箱、填充物、商品自带包装.才能见到自己购买的商品。
②一位网店商家吐露心声,虽然这样的包装费钱、费力,但为了商品的运输安全,在包装上我们不敢怠慢,而且还得“宁多勿少”。
材料二:①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快递业消耗快递运单约312亿张,编织袋约31亿条、塑料袋约68亿个,胶带约3.3亿卷,包装箱约86亿个。该报告称我国快递包装年耗材用量十分惊人。
材料三:①消费者对快递垃圾危害性认识调查图
【1】材料一用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快递物品包装浪费十分严重,材料二又用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我们快递物品包装耗材用量十分惊人。
【2】从材料三可知,快递垃圾产生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污染水土、加重白色污染等,但仍有2.10%的人认为快递垃圾无危害。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河大合唱》的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冼星海不愧为作曲大师!
实际上,在拿到歌词后的一个多月里,冼星海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仅为收集创作素材作了细致的调查,而且为写作大型作品进行了先期的“练笔”——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和排练演出。他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他还去学唱船工号子,后来用到了《黄河船夫曲》中。在创作期间,他经受了疾病的困扰和夜以继日的辛劳。为了尽善尽美,他支撑着病痛之身反复推敲,每写出一章,就请人试唱,再做修改,仅《黄河颂》就改了三次。
《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后,经过十余天的排练,于1939年4月13日首演。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得连声说“好”。1939年7月8日,周恩来听了《黄河大合唱》后也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一气呵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中的“这些震撼”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你从“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感受到冼星海怎样的心情?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体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
【5】关于本文的思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及其巨大的影响力
B.本文主要讲述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艰辛
C.本文主要讲述洗星海和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过程的艰辛
【6】结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谈谈你对生活与艺术创作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快乐读书吧。阅读《骑鹅旅行记》后半部分的内容,做题。
(1)填一填。
①尼尔斯骑鹅与雁群一起旅行了八个月,路上,尼尔斯帮助了很多人,也帮助了很多动物,这一路上的经历使他不断成长蜕变,尼尔斯不再是____的小男孩,他成长为一个_____喜欢动物、保护动物的好孩子。
②尼尔斯帮助______找到避雨休息的场所,并和主人喜悦地相认。
(2)选一选。
①( )一路上跟踪雁群,一次次找雁群麻烦。
A.狐狸 B.邓芬 C.猎人
①阿卡决定送尼尔斯回家的时候,尼尔斯为什么不愿意回去了?( )
A.因为他舍不得离开阿卡,想和雁群一起到拉普兰去探险。
B.因为大雄鹅舍不得他走,他要陪大雄鹅。
C.因为他觉得阿卡看不起他,他要留下来报复他。
14、阅读短文,然后按要求做。
做事要有主心骨
——读《爷爷吃鸡蛋》有感
读罢短文《爷爷吃鸡蛋》,禁不住为短文一气呵成拍案叫好,又为书中的爷爷被当今社会膨胀的信息,搅得无法吃鸡蛋的窘态忍俊不禁。
其实,不就简单的吃鸡蛋吗?然而各种媒体的信息却频频向人们发出忠告——广播里特意关照:“鸡蛋一定要煮熟,不然细菌杀不死。”报纸上醒目提示:“鸡蛋千万别煮熟,否则营养全无。”电视里娓娓道来:“鸡蛋可别烫着吃,要不容易致癌。”……爷爷听了广播,把拿在手里的熟鸡蛋又放回锅里接着煮;看了报纸又把锅里的鸡蛋迅速捞起;瞅了电视,转过身又将捞起的鸡蛋投到凉水里。最终爷爷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无心吃鸡蛋了。显然作者缩短时空,通过巧妙的构思,使情节戏剧化了,但我在哈哈一笑后,便陷入沉思——
爷爷吃蛋难,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难,作业难。家长对我倾注了十万分的爱心,打心窝里盼我好。奶奶悄悄地把我叫到跟前,特别嘱咐:“缨缨,清晨记忆好,多读书。”妈妈见状拽了我一把,刻意关照:“缨缨,早上时间紧,晚上学习踏实。”爸爸听了,又将我拖了过去,认真叮咛:“缨缨,晚上要早睡,最好下午学。”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地好心相劝,弄得我左右为难,手足无措。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大声问他们:“你们说到底什么时候学习最好?”我这一发小脾气,还真灵,三种劝告戛然而止。
我的学习与爷爷吃蛋遇到的难题如出一辙,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各种媒体告诫人们不吃熟蛋,不吃生蛋,不吃烫蛋……他们各有各的理,爷爷一味盲从,缺乏主见,才陷入困境。倘若爷爷有主见,就应该认真分析吃熟蛋,吃生蛋各自的利弊,同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来选择吃蛋的方法,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对于我的学习,也应区别早、中、晚不同的时间,依据各门功课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我通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拿出了自己的主见:早晨记忆好,选择读课文,背单词;午后时间短,抽空请教老师、同学,解疑难;晚上环境好,适合写作文,解难题。就这样,我不但采纳了家长们不同意见的合理部分,并且在实践中获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
读了《爷爷吃鸡蛋》不仅让我开心一笑,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笑之后我得到了新的启示: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切不可轻信盲从,我们要做把握信息的主人,不做仰仗信息的奴隶。这就是——做事要有主心骨!
(1)根据下面的意思从短文中找出成语填写在横线上。
①忍不住要发笑。________
②手和脚不知放在哪儿好。形容慌张,不知怎样办好。________
③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多指言行)非常相似。________
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第二自然段概括写《爷爷吃鸡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
第三自然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问题:________
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我”经过思考,悟出一个道理:
________
(3)结合短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做事要有主心骨!”这句话的理解。
15、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用不同的词代替“说”。
______________:“别过来,危险!”
(2)围绕下面的关键句写一段话。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内心是复杂多样的,写出自己此时的心理活动。
轮到我上场了。_____________
17、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人阻止父亲。(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十分低微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不,他是去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改为直接引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用同样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照样子,写人物说话,不用“说”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表达与交流。
题目: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
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之前是怎样准备的?拔河的过程中同学们是怎样表现的?场面是怎样的?请写一写。
要求:详略得当;关注场面描写,既要有人物群像描写,又要关注人物个体的表现;不少于4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