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地握着(______)地前进(______)地交流
(______)地奔忙(______)地指挥(______)地躺着
2、古诗中有许多描写神奇大自然的佳句,请选择恰当的词语把诗句补充完整。
(1)(___)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野旷天低树,(___)月近人。
(3)(___)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明月松间照,(___)石上流。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遥看近却无。
(6)明月别枝惊鹊,(___)半夜鸣蝉。
3、 比一比,看哪个句子好。再照样子扩写句子。
①火把的火苗把村子映红。
②燃烧的火把噼啪噼啪地响着,炽烈的火苗把整个村子上空映得一片通红。
我认为,第 个句子好,因为:
天空飘着白云。
4、看拼音,写词语。
gān zhe( ) pù bù( ) yàn yǔ( ) xiù tŏng( )
răng zhe( ) jiàng yóu( ) zuĭ chún( ) suō xiăo( )
5、依据拼音写字、写词。
yì( )立 荡yànɡ( ) táo( )醉 péi( )养
huì xīn( )的wēi xiào( ) yōu jìnɡ( )的zhái yuàn( )
6、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赏析第一首诗前两句中“衔”、“喷”两字的妙处。 ________
【2】第二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诗分析。 ________
【3】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
7、课外阅读。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首诗的体裁是( )
A. 七言绝句 B. 七言律诗
【2】“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提纲,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磅礴气势。其中,“________”一词着重描写当时的气势。
【3】“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指历史人物________。
【4】“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这是上面诗句“______________”描写的意思。
【5】最后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乐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词描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片写了夏夜特有的声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这些声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和童年告别的时候,我没有和它握过手,没有和它谈过心,更没有向它说一声“再见”。它在我的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离开了我。
但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每当我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唱歌、踢毽子、跳绳……我就忘记了自己已是20多岁的人。
和他们在一起,我难忘啊!我幸福啊!我们一起在湛蓝的天空下诵读优美的古诗、散文,讲述孙悟空游太空的故事;我们一起在乡间田野上漫步,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姓高唱牧歌。我们在充满神秘、哲理的松坡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一角衣,那儿又冒出半截脑袋,松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画面,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那时,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我的饥俄就是“好奇症”呀!
因为“饥饿”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开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小飞机;知道洋姓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样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知道了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上月宫去取桂花酒,到海里龙宮找龙王借宝剑……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我拆开收音机打了我两巴掌,隔壁李奶奶说这孩子长大了会闹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发作”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有趣、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七彩的童心把我带回到五十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童心在跳动!在歌唱!在舞蹈!它在我的心中不停地“折腾”着!
【1】文章中的“饥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职业是 。这篇散文,看起来很乱,但你细细地读,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很清晰,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交代 ,接着写现在 ,再回忆 ,最后抒写自己的童心在跳动。
【3】给文章取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4】文中画“ ”的句子起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你一定有过像作者一样的“好奇症”,请举个例子写一写事情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拓展阅读。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短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就用他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是,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拌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迈步时,却发现被掉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来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中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注意父亲的神情。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亲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文中画“ ”的句子是 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
【2】“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 “我”感到“惭愧”的原因是( )
A.被多人看着。 B.我没有拦住邻家孩子。
C.闯祸之后想一走了之。 D.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3】“我”闯祸之后回到家,本以为会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父亲这样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长大”的含义这个中心,写了“我”曾经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长大的标准,最终“我”在一次闯祸后意识到“长大”真正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你觉得这句话对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仙人掌凭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最酷热干旱的艰苦环境中生长着,( )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它( )浑身是刺,貌不惊人,外表比不过高大挺拔的乔木,摇曳多姿的奇花异卉,( )仙人掌适应艰苦环境而生存的坚韧顽强和它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是一种独特的美丽。可以说,仙人掌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典范!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却 而且 虽然 而
(2)在这段话中,作者把 的仙人掌和 的乔木、 的奇花异卉作对比。这是外貌的比较。
(3)仙人掌能成为独特风景的原因是( )
A、浑身是刺,貌不惊人
B、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C、默默奉献的精神
D、适应艰苦环境而生存的坚韧顽强和它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4)文中划线句子中有一对反义词:
( )——( )
(5)从这句话中,并领会全文内容,请你也来赞颂仙人掌吧,写出自己的感悟。
12、课内阅读。
广玉兰(节选)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选文的构段方式是( )。
①总—分 ②总—分—总
2.选文中按照 、 、 、 的顺序写出了广玉兰开花时的不同形态。
3.选文中画“ ”的句子是 句,写出了广玉兰 。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翔的馒头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呵了呵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沓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父亲说:“我不饿,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拿着你就拿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不跟上,把脑子废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同学们哄笑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往校门外走去。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一酸,想说点啥,嘴张了张,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周围,并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表情,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走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攥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迎着父亲跑了过去。
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咬一口,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1】父亲到学校的真正目的是( )
A.纯粹来看看孩子
B.给孩子送钱买吃的
C.给孩子送衣服
D.怕孩子吃不饱,给孩子送馒头
【2】文中作者多次对小林子脸红的细节进行描写,下列哪项表述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A.体现同学们很坏,学校氛围不好。
B.表现小林子虚荣心强,过分顾及面子。
C.小林子还不能正确理解父亲的爱。
D.为下文小林子扔馒头做铺垫,推进故事情节。
【3】“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呵了呵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这句话运用了( )
A.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B.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D.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4】下列对文章故事情节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父亲送钱—父亲叮嘱—同学嘲笑—小林子扔馒头—父亲捡
馒头
B.父亲送钱—父亲叮嘱—同学抢馒头—小林子扔馒头—小林子流泪认错
C.父亲给馒头—小林子接馒头—同学嘲笑—小林子扔馒头—小林子流泪认错
D.父亲给馒头—小林子接馒头—小林子扔馒头—父亲捡馒头—小林子流泪认错
【5】小说以“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说这篇小说的题目“飞翔的馒头”取得很好。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接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手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缩影。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选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加点的“直奔”能否换成“走向”,分析正确的是( )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直年”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追、兴奋的心情。
【4】这段话可分为三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此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花园的花“红、香、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一)蒙娜丽莎美丽动人。
(1)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下列词语组成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
队伍 的 不 那么长 一定 赴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难道这篇课文描绘的不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吗?
(2)这篇课文运用的怎能不是对比的写法呢?
18、按要求完成下面句子。
(1) 我被聘为北大生物副教授一职。(改病句)
(2)农业的意义对于生命科学十分巨大。(改病句)
(3)我被其他孩子“选”成了班长。(改为反问句)
(4)人类被很多疾病困扰。(改为感叹句)
19、句子训练营。
(1)詹天佑不怕困难。詹天佑不怕嘲笑。(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
2 詹天佑是工程师。(扩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1)奇妙的夜晚。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这幅图片的题目是《可怕的人》,仔细观察图画,上面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联系题目想一想,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然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