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填序号)。
①一____千____ ②____色欲____ ③久立________
这三个词语中,________和________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其中________描写了绿的状态,________描写了绿的范围。课文中“我”见到这样的草原而想________,是把所处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融合起来。
2、用“静”字组词,填在括号里,不能重复。
①明朗的月光照着古朴的小镇,让这里的夜色显得分外的________。
②正是考试时间,教室显得格外________。
③照片上的她显得纯美又________。
④请你________下来,再想点办法。
⑤指导员________地指挥抢险战斗。
⑥哀悼仪式开始了,烈士墓前一片________。
⑦一天晚上,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3、看拼音,写词语。
pái huái( ) dǐ yù( ) 细nì( )
4、选词填空。
改善 改正 改变
(1) 新学期以来,他的学习态度( )了很多。
(2) 如果我们犯了错误,就要及时( )。
(3) 这几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 )。
刚强 顽强 勉强
(4) 经过( )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胜利。
(5) 他是个性格( )的孩子。
(6) 她( )答应了我的请求。
5、填上合适的词。
流水的( ) 秋水的( ) ( )的衣衫
( )的二泉 ( )地再现 ( )地歌唱
( )的月光 ( )的共鸣 ( )地吟咏
6、材料一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把这首诗补写完整。
【2】读这首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⑴“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
⑵“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曲”应读“qǔ”,在这里表示“歌曲”。( )
⑶这首诗前两句中的“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词语,描绘出了黄河奔腾汹涌的姿态。( )
⑷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站在黄河边,眺望滚滚波涛时有感而作。( )
【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1题中补写的诗句的意思和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她写出不朽的诗篇。请在下面再写出两篇不同作品中描写黄河的诗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词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2】请找出诗词中表现词人喜悦之情与丰收景象的句子,并摘抄下来。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诗句中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 。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写出划横线处应填的诗句。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万水千山”在诗中是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不怕困难的意思。 ( )
(3)“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间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
(4)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
【3】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守望:
炙热:
3.段①和段⑦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
别是从 、 、 、
四个方面来描写的。
4.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0、课外阅读。
端午日(沈从文)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上午11点钟左右,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船的事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选由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用时才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悄地把锣鼓很单地的敲打起来,为桨手调理节拍。一船快慢靠鼓声,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总有人在水边放些鞭炮表示胜利庆祝。
赛后,城中戌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把30只头颈上缚了红布的雄鸭放入河中,让军民自由下水追赶,谁捉到鸭子,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里。
结实 健康 伶俐 灵巧
【2】画“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端午日的________和________民俗,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中“挥动”一词能否换成“摇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作者写龙舟竞赛时穿插“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1)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 )
(2)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 )
(3)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
(4)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梁红玉水战摇鼓的故事。( )
【6】我还知道一些传统习俗的寓意。过年时吃年糕:________;中秋节吃月饼:________。
11、阅读。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1】“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是一(_______)好意。
【2】“一个生病的朋友”,还可以说是一(_______)生病的朋友。
【3】“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是(_______)站着。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 ) 痛楚——( ) 避免——( )
【5】“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 )
A. 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 车上的人特别多。
C. 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6】“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
A. 让座女孩 B. 老人 C. 女儿 D. 作者
【7】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
【8】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做题。
①据民政部报告,截至7月7日12时,四川汶川 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 18379人。
②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汶川地震主震区监测到 3.9级以下余震201次,4.0至4.9级余震1次。主震区累计监测到余震16200次。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仍然有许多感人的事例——
“我怕,但我是班长”
9岁半的林浩是地震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这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是大灾中勇敢救出两名同龄人的“小英雄”。
“别哭,我们一起唱歌。”
地震发生时,林浩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顷刻间,教学楼倒塌,林浩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压在了下面。“昏暗中,我突然听到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对她说:‘别哭,我们一起唱歌吧。’于是,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唱完最后一首 《大中国》后,女同学不哭了。”林浩平静地回忆起地震时的惊险一幕。
两个小时后,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他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了废墟。
“我怕,但我是班长。”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他又爬回去,把昏倒的女同学背了出来,交给校长。之后,他再次爬回废墟,把另一个男同学背出来。在这两次爬回废墟救同学的过程中,林浩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
“好不容易才爬出废墟,又爬回去,你不怕房屋再次倒塌吗?”记者问。“我怕,但我是班长。”林浩稚气的声音透着坚定。
【1】文章①~②自然段用到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2】在地震来临时,林浩做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对林浩的__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林浩( )的品质。(多选)( )
A. 助人为乐
B. 坚强
C. 勇敢
D. 胆小、怯懦
【4】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对林浩的____描写,体现了他_________的品质。
【5】从“我怕,但我是班长”这句话和林浩的一举一动中,你感受到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文在线。
1.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 的文章,文章以 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 ,而在于 和 。文章采用了 的叙述手法。
2.这种可贵的 ,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 。
3. 。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4.善于“ ”的人,却从中 ,有所发明, ,有所成就。
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作者选取了 、 、 这三个很平常的事情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6.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认识了 的居里夫人,认识了 的中国航天工作者,认识了 的怀特森老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 ,因为 。
14、阅读理解
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着小鱼往回走,迎面碰上来找我们的大人、老师和同学。大人们一见我们,便挥舞着镰刀、棍子,吆喝着冲过来,真把我们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才知道,原来一只老狼跟在我们身后很久了,而傻乎乎的我们竟然毫无所知。
在大人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
【1】画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关联词语把下列句子连起来。
1.秦王那么厉害。蔺相如不怕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和他是邻居。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用合适的关联词,将下面两句话连在一起。
伯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伯伯得到很多人的爱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在事实面前,他承认了错误。(改为双重否定句)
2.在“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大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改病句)
3.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别的葬礼。(缩句)
4.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都要经过勘测。(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修改意思重复的病句。当句子中出现语意重复或者重复的成分时,找出重复的部分,去掉其中一个。如下面句子中“合适”和“适宜”意思相近,则任选一个去掉。
3.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适宜的线路,詹天佑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2.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3.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4.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20、姑娘说:“哥哥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成转述句)
_____
21、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