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一比,组词语。
厨( ) 稻( ) 胯( ) 挎( )
橱( ) 滔( ) 跨( ) 垮( )
郑( ) 贼( ) 正( ) 贱( )
2、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他和弟子们的言论,被集成了一本书叫《 》。其中,我们要拜师应该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3、读拼音,写词语。
sù liào bǐnɡ ɡān jí xiánɡ yìn yánɡ dùn cuò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rì kòu mái zànɡ shí bēi yù xuè bó shā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诗词积累。(创新题)
(1)春雨,如烟似粉,悄无声息,滋润大地。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正如韩愈的“ _______________, ”。 此外,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 _______________, ”。
(2)我们可以用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老师对自己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用孟郊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可以用王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知己的劝慰。
(3)语文老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提高习作水平关键是要广泛阅读;音乐老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同学精彩的演唱;科学老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我们要敢于实验,主动实践。你想让人们懂得,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人们才能不断进步,你会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悟_______ 谜______ 尚______
语_______ 迷______ 党______
裁________ 揭______ 橡______
栽_______ 喝______ 像______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人名),诗中“簸”的意思是______。
【2】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 。
, 。
, 。
, 。
注:①题目居中写,上下阕之间空两格。②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③书写要正确,养成自我检视习惯。
【1】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西江月”是词牌,“_________”是词题。从“__________”等词句,可以知道,写的是乡村夏夜美景。
【3】词中,“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同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
【4】如果《宿建德江》所表达的情感用一个“________”字来表示,那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就可以概括为一个“________”字。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全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所给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 ) ③渡( ) ④夺( ) ⑤翻( )
【3】诗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是“万水”的代表。“万水千山”在诗中的意思是( )
A.指千座山,万条河。“千”“万”是实数。
B.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
【4】诗歌最后两句中,“三军”指________,“开颜”指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表达了___之情。
9、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4】用“_____ ”在文中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5】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群众也在淋雨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anzhan)。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jiaxi)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倾盆而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画线句中的加点词体会到的总理形象是( )
A.一心为民
B.两袖清风
C.廉洁简朴
D.亲切和蔼
【4】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是“面”,对_____________的描写是“点”。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为什么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洁白的木槿花》,完成答题。
洁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了。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唯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第1自然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 )
A.痛悔自己不明白木槿花不能够治病。
B.痛悔自己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
C.痛悔自己不能早点认识廖医生。
D.痛悔廖医生没有收下老母鸡。
【2】得知我”得了骨髓炎,母亲为什么“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 )
A.母亲认为廖医生不该责怪她。
B.母亲担心医生不肯为“我”治病。
C.母亲心里害怕,怕“我”担心。
D.母亲担心没钱给“我”治病,更担心“我”的腿无药可治了。
【3】第7自然段中“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
A.母亲因无力支付医药费,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
B.母亲不忍心“我”治病时受苦而默默流泪。
C.母亲因为廖医生买下母亲的老母鸡而内疚。
D.母亲觉得廖医生治不好“我”的病。
【4】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
A.象征廖医生治好“我”的病的恩情
B.象征母亲对廖医生的感恩之情。
C.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危济困的美好情感。
D.象征“我”对廖医生的感恩之情。
【5】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一个人物作出评析。请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
12、品读句段,完成练习。
(1)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松鼠的特点是 。虽然松鼠很调皮,但我们能从“惊人”“从来没有”中读出作者 。
(2)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爸爸原来认为是孩子们偷吃了家里的方糖,所以惩罚“我们”
。可当他得知是松鼠偷吃了糖时,却“哈哈大笑”,还夸奖它“ ”。这段话饱含爸爸 。
(3)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乖巧、 驯良, 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 行动敏捷。 玲珑的小面孔上, 镶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 光滑得好像擦过油。 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显得格外漂亮。
①把这段话分为两层, 写出层意。
②这段话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述小松鼠的美丽可爱?
13、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片段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
【2】“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这是小姑娘第 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 ,说明她 。
2.火柴经历了“ —— —— ”的过程,小姑娘也经历了“现实—— ——现实”的过程。
3.小姑娘为什么在擦燃火柴前非常犹豫?最后为什么又擦燃了?
4.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身边,你最想送给她什么?为什么?
15、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写完了家庭作业。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你知道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做。(8分)
(1)我读书。(扩句)
(2)奶奶诉说着过去心酸的往事。(修改病句)
(3)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4)我们认真讨论并专心听取了大队长的工作报告。(修改病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②我的耳畔又响起了队员们熟悉的笑声。(缩句) ________
③那一摞碗在少年的头上不停地晃动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
④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
⑤她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用划线词造句) 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那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气概呀!(照样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黄河飞旋而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一条忽明忽暗的长长的带子蜿蜒盘旋在茫茫的大地之上。(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这情景真让人惊叹。(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1、习作。(任选一题写)
1.我们度过了一个超长版的寒假,在这个假期里,你经历过哪些令你难忘的事情、或者跟着家人学会了什么吗?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内容写出来跟大家分享。题目自己定。
2.题目:给__________的一封信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自己”、“某某老师(同学)、“钟南山爷爷”、“最美逆行者”、“爸爸(妈妈)”……可以展望将来的自己放飞纯真的梦想,可以回忆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可以联系疫情期间电视里报道的感人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向爸爸或妈妈表达感恩之情或提出中肯的建议等等。
要求:把重点部分写详细,感情要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