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甘南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字词。

    1.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不光要dǐ yù______严寒和ɡān zào______的气候,还要jiē kāi_______月球的shén mì______面纱。

    2.工艺师bié chū xīn cái_________地用榆木ɡē dɑ______diāo____了一个手拿bīnɡ ɡùn______的孙悟空的模型,它正jǔ sànɡ______地蹲在kū wěi______的玫瑰花旁。

  • 2、看拼音,写字词。

    1.爸爸答应在我小学bì yè_______那年的shǔ jià________péi________我去福州游玩。

    2.叔叔cí bié_______我们后就回家了,但是他的yì xí huà________给了我很多qǐ dí________

  • 3、补写句子。

    (1)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韩翃《寒食》)

    (2)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3)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 4、请按要求写出答案。

    (1)请写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两个带有动物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 5、填空。

    (1)《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小说,它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奸绝”是曹操,“义绝”是_____________,“智绝”是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按要求改写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请不改一个字,只动一动标点,将古诗改写成一个剧本。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不改一个字,只动标点,将古诗改成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每句删减一个字,不动标点,将这首七言诗改为六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指杏花村。

  • 7、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冠冕”的“冠”读_______,“冠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句中的“我”指_____________

    【3】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的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代)的___(人名)。

    【2】下列选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无苔”写出了江南多雨季节庭院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B.“花木”“成畦”不仅交代了花围的整齐,也喑示花草丰美,品种单调,令人陶醉的清幽之美。

    C.三四两句将山水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形象,也表现了主人的志趣高洁。

    D.“两山”“排闼”“送青”既写出了山色青翠欲滴,也写出了山势若奔,兴奋而热烈地扑向庭院而来的情态,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cún  chún)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 )好扣,( )上帽子。我( )着脖子,小心(冀冀 翼翼)地( )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在(  )里选择正确的注音、字形,或填上合适的动词。

    2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3理解词语:

    理直气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_______的心情。

    5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

  • 10、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对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中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顺序重新调整。

    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事例”在文中指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

  • 11、快乐阅读,我能行: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这段文字出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____美。

    (4)用~~~~~~~~~画出文中用了排比修辞法的部分。

    (5)读这段文字中,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少年英雄谢荣策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喻坨村扑来。谢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大院,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他们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很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慌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了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扬扬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綁着时,便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他们一个个像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猛抽了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1948年3月13日,天气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找出描写谢荣策神态的词语,体会一下他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2自然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地主宋四环阴险毒辣的丑恶嘴脸。

    3“天气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是(    

    A.环境描写 B.细节描写 C.场面描写

    4从最后一段对谢荣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 13、理解阅读。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的日子,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包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匐。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来,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匐地走了。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讷,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    气喘吁吁______

    ______      木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6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明陆容在《椒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把“箸”称为“快”。“箸”便叫成“筷子”,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

    【材料二】

    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两头粗细已很容易分清了。

    【1】结合材料一判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梜”到“箸”再到“筷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B.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读书人称箸为筷。

    C.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船家忌讳。

    D.筷子这个名字蕴含了美好的期盼。

    【2】下面对材料二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是( )

    A.筷子被发现的过程

    B.筷子的历史悠久

    C.筷子的形状及变化

    D.制作筷子的材料

    【3】材料二中的画线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句子。(12分)

    (1)我们现在不是讲心灵,还是讲出嫁。(修改病句)

    (2)爸爸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改为转述句)

    (3)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改写成直接引述句)

    (4)演出那天,人民广场上挤满了人。(用上一种修辞手法,突出人多 。)

    (5)所有的加拿大报纸都登载了报道这件事的文章。(改为字句)

    (6)柯妮的介绍带着欧美白人的幽默,没有人不承认她的介绍很棒。(改为肯定句)

     

  • 16、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上课不能没有学习用具。

    上课怎能没有学习用具呢?

    1)小学生不应该乱花钱买零食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作文一定是赵强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你己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改为陈述句)

       

    2.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改为字句)

       

    3.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改为双重否定句)

       

  • 18、变魔术,改句子。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2.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写具体。

    一阵风吹过,枯黄的树叶就像

     

  • 19、用“……是那么……是那么……”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 20、请仿照例句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清风”中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来续写,与前一个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例句: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我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我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小练笔。

    学了《最后一头战象》,你有什么感想,试着写一写300字即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