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双鸭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解释古文《孟母断其织》中的字。

    学而归   ___________② 孟母___________  

    ③ 孟母刀断其织   ___________事子思 ___________

    ⑤ 学何所矣   ___________⑥ 孟子惧而问其___________

    ⑦ 夫君子学以___________ ⑧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___________

    ⑨ 君子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___________⑩ 旦夕勤学不___________

  • 2、请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工整规范地默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然不同     衣(______)褴楼    ______)知非福    通(______)达旦

    随心所(______    精兵(______)政    翻箱倒(______    玲珑(______)透

  • 4、根据拼音和语境,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1.贝多芬借着月光,按起了qín jiàn______,皮鞋匠兄妹俩táo zuì______在这美妙的琴声中。

    2.住在lái yīn hé______畔的mánɡ ɡū niɑnɡ________,听着美妙的音乐,仿佛看见了月光照耀着的大海。

  • 5、课文回顾与积累运用。

    (1)在《七律·长征》中,_____把乌蒙山比作_____,在最后翻越岷山时发出了“___________”的感叹。

    (2)《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_________河边小镇上听到有位失明的女孩在弹奏他的乐曲,听到他们因_____而无法参加演奏会,于是为_______弹奏了一首曲子,之后又在环境的感染下谱写了________

    (3)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

    (4)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

    (5)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题目?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日暮客愁新”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愁”?写出两句你联想到的描写秋天这种“愁”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的。

  •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浓淡抹总相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水光潋滟_________ A.形容水满。 B.形容水波流动

    (2)雨亦_________ A.奇怪。 B.奇妙。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个“跳”字,一个“______”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______。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______”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这两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其中诗句中的“湖”是杭州西湖。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晴方好”想开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能想到其他诗人描写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文学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阅读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望湖楼望的是杭州西湖。

    B.本诗描绘了在望湖楼看到的夏季暴雨奇景。

    C.“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D.“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了暴雨时的美丽景色。

    (2)第一行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内阅读。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体上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A.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 ______

    B.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 ______

    【4】文中加点的部分体现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丁香结指的是____________,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部分采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说一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有何作用?( )

    A.通过赏花激发了作者浓浓的诗情画意。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

    D.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 11、阅读《詹天佑》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东和西北的交通要(yāo  yào )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夺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yāo  yào)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音节,画上“_______”

    2“~~~~”画出说明帝国主义国家阻挠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句子。

    3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要要挟清政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这个笑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詹天佑_______之情。

    6假如你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你听到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五位壮士(屹立 耸立 伫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lòu )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感动 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suì  shuì)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    ,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    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    的声音!这声音        

    【1】将文段补充完整。

    【2】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从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音、词。

    【4】他们的脸上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因为__________。从“纵身跳下深谷”和“______”,我们感知到了五壮士________的光辉形象。

    【5】文中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   )

    A.“这声音”指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B.这是五壮士威胁敌人的话。

    C.最后一段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 13、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时期,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把毛笔竹竿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双手双足,用一根扎鞋底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那一段日子里,妈妈怪我老把毛笔弄丢了,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

    【1】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风靡:( )

    前功尽弃:( )

    【3】用“ ”画出文中是怎样做竹节人的。

    【4】作者小时候拿_______________来做竹节人。

    【5】你会做什么玩具?写一写它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提优

    感谢一只流浪猫

    ①这是一个飘着雪花的黄昏,我站在阳台上向楼下俯瞰,一个人与猫的故事正在街上上演。

    ②楼下有一个公交车站点,有大约七八个人正在焦躁地等车。而在距离人群不远处,一只流浪猫在寒冷中徘徊着、嘶叫着,无助到了极点。最后,它向等车的人群走去,也许,在它看来,在这冰天雪地的钢筋水泥世界里,只有不远处的人类才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吧。

    ③猫钻进了人群,人群开始骚动。一个年轻女人一声尖叫,她身边的男人开始用力踢那只猫,猫挣扎着再次钻进人群,人们开始不停地躲着它,避着它。猫的希望一个个都破灭了,它只好依旧无奈地趴在离人群不远的雪地上悲伤地哀叫。终于,我看到一个推着垃圾车的清洁工走过来了。这个年过五旬的老妇人发现了那只流浪猫,她俯下身子轻轻地把它抱在怀里。猫不再叫了,乖乖地偎着她,并用舌头舔着她的手。老人用手拭去它凌乱的毛皮上的灰土,然后脱下外面的褂子,把猫严实地在里面,放在马路边一个避风的墙角里,然后离开了。人们都看着这一切,肃静无声。

    ④几十秒后,事情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转。一个男人把新买的电饭锅从纸箱中拿出来,他拿着空纸箱,走到那个墙角,把猫放在了纸箱里;接着有两个小学生从人群中走出来,他们从书包里拿出几包小食品,撕开包装,放到了那个纸箱里;还有两个男人走到了纸箱旁边,他们好像在商量着什么,然后一个男人拿出手机开始打电话,公交车开过来了,开始尖叫的那个女人突然焦急地与她身旁的男人耳语着,最后,她跑过去抱走那个纸箱,和男人上车离开了。

    ⑤就在这时,我看到那个清洁工人神色焦急地回来,她来到原来放猫的地方驻足很久,才推着车离去。

    ⑥我想如果这只流浪猫通人性,它应该感恩刚才所有救助它的人,但当我换个角度想那些动了恻隐之心的人时,我却觉得,这些人更应该感谢那只流浪猫——因为是它,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结合上下文,解释“骚动”和“恻隐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短文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文意通顺,衔接自然。

    (3)你从第③自然段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都看着这一切,肃静无声。”此时,人们都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几十秒后,事情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转。”是什么让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逆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清洁工人为什么“神色焦急”地回来?她在原来放猫的地方驻足很久,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对这个艺术珍品,人们都赞叹不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读下面的句子,在“——”写出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假期,重庆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朝天门广场人头攒动,洪崖洞民俗风貌区__________,磁器口古镇__________,武隆喀斯特旅游区__________

    (2)仿照例句,试着用一两句话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例: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想一想加点部分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围绕下列词语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冷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大家一窝蜂地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

    改为字句:

    2.奶奶带着微笑。奶奶掩不住她的疲劳。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3.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本书是你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谢之情,思念着张老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吹小树。(请扩句,要扩充两处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昨天傍晚下了一夜的大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用“……是那么……是那么……”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做个环保小卫士

    提示:1.可列举出生活中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不良现象。

          2.面对这些不良现象你怎么做?

          3.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