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题。
1.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身处异乡思念家乡,我不禁吟诵起唐代诗人王建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你用《长歌行》中的两句诗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绘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__________写的长篇小说。梗概按主人公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给出的字和括号中的字义,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雅(高尚;不粗俗):__________ (2)基(起头的;根本的):__________
(3)锦(色彩鲜明华丽):__________ (4)凝(注意力集中):__________
3、看拼音写词语。
4、辨字组词。
乔( ) 矮( ) 胎( ) 吻( )
桥( ) 委( ) 抬( ) 匆( )
5、看拼音,写词语。
bì miǎn rè qíng bō nòng fèi téng fáng yù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这首诗写作者看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
【2】“九曲”是形容______________,“万里”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古诗中有很多诗句都含有这样的数量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之所以想到“同到牵牛织女家”,是因为他觉得这“九曲黄河”是来自牛郎织女相会的“_________”,借用这一传说,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怀。同时,“直上银河去”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气概。
7、课内阅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景物,从_____、_____中可以判断出来。
【3】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 弃 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将本词补充完整。
【2】“西江月”是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__。
【3】本词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看到这些景物,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词人由___________联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鹊、蝉等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词人描摹了一幅夏季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是“出现”的意思。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到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
9、课外阅读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________ 瞬间—________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语段精读。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 )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 )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2】文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草原的“寂静”表现在______________,“热闹”表现在_____________。
【4】“车跟着马飞过小丘”中的“飞”字,体现了车和马_____________,也反映了蒙汉同胞刚见面时的__________。
【5】从文段描述中,你能体会到草原人民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回忆《少年闰土》一文,再联系下面两个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选自《故乡》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官缭和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他们掌握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这双重的压迫,使中国的广大民众日益贫,尤其是农民,不仅生活饥寒交迫,而且毫无人权。
——《故乡》的创作背景
【1】中年闰土给你的印象是:_________。
【2】作者在《故乡)中详细描写了闰土少年时、中年时的外貌,这样写的目的是( )(多选)
A.外貌描写是小说的常用写法,闰土长什么样,作者就怎么写,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B.从不同的外貌描写中,流露出时间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心情。
C.这样对比着写,可以引发读者去思考闰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D.这样对比着写,反映了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3】阅读文章时,借助相关资料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运用相关资料时,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相关资料只包括作者的生平或生活背景。
B.借助相关资料可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C.在阅读小说、古诗时,可借助相关资料来理解。
D.资料只是辅助理解文章的手段,读懂即可,没有必要精读、细读。
12、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联系课文想一想,父亲每天早出晚归都干什么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这一次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严重的形势下,朋友和亲人多次劝李大钊同志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这是为什么?从中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病床上的作家
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年轻时去美国留学,攻读细菌学。1928年,23岁的高士其,在一次实验中染上脑炎病毒,病情逐渐恶化,致使他全身瘫痪,头向左歪,语言不清,两眼发直,四肢不能动,连饮食都很困难。
但是他顽强地活着,几十年来,为我们少年儿童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如《我们的土壤妈妈》《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写作时,他先是吃力地口述,然后请别人记录。由于他说话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他就要反复好几遍。半天下来,往往只记下一二百字,而他却已累得满头大汗。即使这样,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着。《灰尘的旅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1988年,敬爱的高士其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攻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这样”中的“这样”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写高士其爷爷写作困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高士其爷爷病情严重的句子。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里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干活才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大家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A)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B)贼要说什么却没有说,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1】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捉贼——_________——送鱼——_________
【3】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可能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相同。根据下面的阅读任务,写出应该重点读短文中的哪些段落。
任务一:了解一家人捉贼、放贼的经过,要重点读短文第________到第_______段。
任务二:了解“我”家的家徽为什么是“一条鱼”,要重点读短文第________到_______段。
【4】文中画“ ”的两个句子都对贼进行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我们可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从A句可看出他当时________,从B句可看出他的________。
【5】谈谈“家徽”在文中折射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人生路上,有时一个微笑,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人生路上,_____,_____。人生路上,_____,_____。(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庆龄把李燕娥安葬在宋氏陵园。(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感。(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大家一窝蜂地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
改为“被”字句:
2.奶奶带着微笑。奶奶掩不住她的疲劳。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
3.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
19、按要求写句子。
跟我学: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一般的句子构成:谁做(干)什么。但成分残缺的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修改方法:补全残缺部分。如下面的句子缺少主语,谁写了第一首诗?应将主语补充上。
1.记得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鼓励是爱,父亲的批评是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缩句)
(2)张华站起来说:“我要去做作业了。”(改为转述句)
(3)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4)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不得不认输。(改为肯定句)
(5)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6)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艰苦朴素。(修改病句)
21、请从以下内容中任选一题进行习作。
(1)广泛的阅读,一定使你的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加饱满。目睹着绮丽的世界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你有什么愿望呢?请选择一定的材料,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你的这个愿望。要求写得清楚具体。题目自拟。
(2)题目:__________的味道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想到“爱、奉献、阅读”等词语,想到某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次难忘的经历。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理清思路,再写下来。
要求: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