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彩缤纷的词语。(照例子写表示颜色的词语)(6分)
橘红(水果+颜色): 、 、 、
白皑皑:(ABB) 、 、 、
金黄(金属+颜色): 、 、
2、把句子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读书须用意,_______。
②莫道君行早,_______。
③_______,胜读十年书。
④_______,日久见人心。
⑤近水知鱼性,_______”
(1)听了老先生的话,我茅塞顿开,真是“_____”。
(2)俗话说“______”,相处久了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本性。
(3)今天我早早来到学校做值日,但没想到班长已经把卫生区打扫了一半了,真是“________”。
(4)张老师常常跟我们强调读书要下苦功夫,他说:“________”。
3、按课文原文填空。
①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默写《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解释下面的这句话。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面的成语或习惯用语补充完整。
兵来将挡——__________________ 成也萧何——__________________
谋事在人——__________________ 精诚所至——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其一)
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A.浪淘沙是词牌名。___
B.诗的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___
C.簸的意思是颠簸。___
D.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是宋代人。___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不仅写出来黄河___________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黄河____________的特点。
【4】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引用了民间传说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同时展开想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7、课内阅读。
天地本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拥护天阙高且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前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苍松怪石图题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诗。
8、阅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万水”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千山”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
【4】翻译下列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领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7】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关于食品安全领域谣言的调查”,完成题目。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这些谣言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甚至引起民众恐慌。为此,某班开展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上周,赵硕同学看到她小姨又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强碱性的蓬灰,用以增加面的弹性,具有致癌性”。她就对小姨说:“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钟,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她还劝说小姨要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
材料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班上同学搜集了以下5个:①柿子和酸奶同吃致死;②打针西瓜致人中毒;③笔直黄瓜不正常;④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⑤猪肉、樱桃、大盘鸡等感染H7N9。
【1】结合以上材料,选择正确的答案。
(1)食品谣言传播中常常使用且容易引起民众恐慌的词语是( )
A.“致癌”“有毒”“致死” B.“致癌”“食品”“致死”
C.“致命”“谣言”“致死” D.“致命”“有毒”“朋友圈”
(2)能体现“小姨”这样的人转发食品安全领域谣言信息时心理的俗语是( )
A.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D.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2】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请你向民众提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小说,悟成长。
(一)本学期,我们读了高尔基的小说《童年》。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伴随着主人公阿廖沙成长。请你读读以下三个片段,并回答问题。
【片段一】
她小声笑着,全身随之轻轻摇晃。“上帝把好点儿的都拿走了,把差的给我留下了。我对伊万卡的到来特别高兴,我太喜欢你们这些小孩子了!我就收留了他,给他施了洗礼,他就活到现在,好好的。我开始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甲虫,因为他那时候嘴里总是发出嗡嗡的声音,完全就像个甲虫一样,在家里所有的房间里嗡嗡地爬来爬去。你要爱他,他是个心地单纯的人。”
【片段二】
①有一次,她正跪在那里祈祷,外祖父忽然打开房门走了进来,嘶哑着嗓子对她说:“老太婆呀,着火了!”
②“你说什么!”她大喊一声,立刻从地板上跳了起来,两人踏着重重的脚步向一片黑暗的正房奔去。
③“叶甫盖妮娅,快把圣像摘下来!娜塔莉娅,给孩子们穿上衣服!”她用坚定而严厉的声音指挥着,而外祖父却一直在低声哀嚎:
④“哎呀——呀——呀……”
【片段三】
①她从猫爪下抢下来一只椋鸟,给它包扎好受伤的翅膀,在被咬掉的爪子处巧妙地接上了一个小木条。把鸟治好后,还教它说话。有时,她会在笼子前靠着窗户框站上整整一个小时,就像一个巨大、善良的动物,用绵密的声音对这只善于模仿的像煤一样黑的鸟说:
②“你说:给椋鸟粥喝吧!”
【1】这三个片段中的“她”,是阿廖沙的( )
A.舅母
B.母亲
C.外祖母
D.奶奶
【2】参照例子,用小标题写出片段二三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相应文段中的“她”的特点。
片段 | 主要内容 | 人物特点 |
一 | 收留伊万卡 | _______ |
二 | _______ | _______ |
三 | _______ | 爱护小动物 |
【3】在这本小说中,还有__________(写其中一个人的姓名或称呼)也是对阿廖沙影响比较大的人,他/她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乐园
童年的一幕
我的童年,是在城市里度过的,对于蛙可说是陌生得很。然而有一年夏天,邻居家忽然来了个叫阿鑫的乡下孩子,他不但能分辨蛙的雌雄,历数蛙的种类,而且居然是个照蛙的好手!他告诉我,黑的是“石鸡”,青黄相间的是“花鸡”,还有一种通体青碧,只有拇指大的,则是十分罕见的“绿玉”了。他又说,照蛙只需背一个竹篓,举一支竹篾火把就行。火把一晃,蛙便花了眼,然后挥臂一闪,便可捉进篓里。……呵,夜色朦胧,蛙声一片,在其间举一支竹篾火把,该是何等奇妙的世界呀!
……终于,在一个沁凉如水的夏夜,有两支闪烁的竹篾火把,在满天明星之下游动起来——这便是我和阿鑫,瞒了大人,径直摸到郊外的田野去“照蛙”了。我记得,那闪烁的星星,晶莹的露珠,那摇曳的火把,清脆的蛙声,是怎样使我俩微醉似的坠入了梦般的境界。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了,纯洁的童心,本意不在捉蛙。所以,归途中,我们又打开竹篓,快活地看着那些蛙们从篓里蹦出,跳进碧水里,溅起一朵朵水银般的月色,然后在蛙声里融化、消失……
不久阿鑫便回乡下去了
此后人事迁变不迭
岁月飘去又来
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唯有这童年的一幕
却总是无法磨灭
历久常新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陌生——( ) 闪烁——( ) 奇妙——( )
2.阿鑫向“我”介绍了几种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童年的一幕”具体指的是( )
A.一件事 B.一个月色 C.一个场面
5.给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6.这“童年的一幕”为什么在“我”心中无法磨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你童年里发生的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大约已有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干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等。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香囊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如今,端午节的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丁丁在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中想去观看歌舞表演,他应该去的地点是(_____)
【2】(材料二)从端午节的历史与名称、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3】(材料二)中画横线的语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是为了准确具体说明_________。
【4】根据两则材料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丁丁知道了端午节还有天中节这个别称。(____)
(2)兰兰告诉妈妈,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它的由来有许多说法。(____)
(3)红红根据活动安排来到专业楼,用蓝色丝线为同学们制作了香囊。(____)
(4)冬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后,在学校端午文化节上朗诵了屈原的作品。(____)
【5】作为学校端午文化节的小使者,面对想去观看旱地龙舟赛的客人,你怎样介绍行走路线与这项活动。(表达时要做到清楚、连贯)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①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chuí。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②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zhuó的期待中来到了。A它的花苞慢慢地鼓zhànɡ起来,B紧接着,③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C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ruǐ,快速、灿然地开放了D。④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节选自陈文和《花开的声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______
A.捕(bǔ)捉 雏(chū)形 纤(qiān)长 为(wèi)之
B.捕(bǔ)捉 雏(chū)形 纤(xiān)长 为(wéi)之
C.捕(pǔ)捉 雏(chú)形 纤(qiān)长 为(wéi)之
D.捕(pǔ)捉 雏(chú)形 纤(xiān)长 为(wèi)之
【2】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纺chuí(锤) 焦zhuó(灼) 鼓zhànɡ(胀) 花ruǐ(蕊)
B.纺chuí(锤) 焦zhuó(着) 鼓zhànɡ(涨) 花ruǐ(蕊)
C.纺chuí(捶) 焦zhuó(灼) 鼓zhànɡ(涨) 花ruǐ(卉)
D.纺chuí(捶) 焦zhuó(着) 鼓zhànɡ(胀) 花ruǐ(卉)
【3】“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是从原文摘录的一句话,应放在原文的______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对划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解说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①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花苞的大小和形状;
B.②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等待的时间之长和内心的焦灼;
C.③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昙花开放的声音赋予了人的情态,充满生机;
D.④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昙花绽放时给人带来的惊诧之感;
14、鲸(节选)
谁能想到,庞大的鲸,(竟 竞)是海洋中最优秀的游泳健将之一。“海上霸王”虎鲸,每小时可游上百公里;上百吨的抹香鲸还是海洋中的潜水冠军呢!另外,鲸还有这样一些本领:从静止不动立(即 既)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这些本领,是任何舰艇都望尘莫及的。
鲸的体形特殊:硕大的头部,急速收缩的尾部,前肢演变成不大的鳍,后肢已经退化,整个身体像一(棵 颗)拉长的“水滴”。这类体形能大大减少水的阻力,十分适于在水中活动。
舰船设计师们由大鲸的体形联想到船舶,设计了多种水滴似的鲸形船。(已 以)往一些客轮、货轮的水下部分都是刀形,现在都改成鲸形,有的超级油轮也模(仿 妨)鲸的体形,因而加快了航速。
原先的核潜艇是雪茄形的,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滴形的现代化水下核潜艇。与雪茄形的核潜艇相比,水滴形核潜艇所受到的水的阻力可以减少很多,再加上核动力装置,功率有所增加,在水下航行时,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用“√”标出括号内正确的字。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收缩——________ 增加——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a.“海上霸王”指虎鲸。________
b.鲸是鱼类的一种。________
c.舰艇设计师们设计了鲸形船,是为了美观。________
【4】“这些本领,是任何舰艇都望尘莫及的。”这句话中“这些本领”指哪些本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是从鲸的______和鲸的______两方面来介绍鲸的。
15、变魔术,改句子。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2.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写具体。
一阵风吹过,枯黄的树叶就像
16、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为直接引述句。
1.老班长说 ,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房东太太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的不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风那么大,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完整,用上夸张手法)
(2)木棉花被风吹得到处飘荡。(改为把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人读书要认真,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
(4)根据下面情景,描写弟弟高兴的句子。
我们一家要去野炊,弟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的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丢失手表的我在附近的几栋教学楼白墙上最醒目的位置贴了几张寻物启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并写出改后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百花园
以“我的艺术家之梦”为题,写一篇作文。
邮箱: 联系方式: